安全人机工程复习重点
- 格式:wps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9
复习提纲一、必须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基本概念1、人体测量的基准面2、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 心理特性、生理特性3、经验人机工程学时期的三项著名试验4、方差、均值标准差。
5、百分位数6、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7、视错觉现象。
8、人眼所能感受到的电磁波9、人机系统的功能:信息接受、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和执行功能10、构成系统的各单元之间的配置方式11、机器的可靠性: 就机器设备而言,可靠性是指机器、部件、零件在规定条件、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12、控制器的主要目的及操作方向性。
是控制系统的变化,因此,应尽量使控制器的操作方向与系统过程的变化方向一致.13、表示量的刻度显示形状有哪些种类: 圆形、半圆型、竖直型、水平型和开窗型14、作业范围,人体在规定的位置上进行作业时(如操纵机器、维修设备等),必须触及的空间,即作业范围,或称为作业接触空间15、人体的作业活动空间。
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16、作业方法研究的目的: 作业方法研究包括作业的姿势,体位、用力、作业顺序,合理的工位器具和工卡量具等的研究,目的是消除危险因素二、必须掌握的基本感念1、安全人机工程学:2、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三个指标3、轨迹交叉论:4、静力作业:5、氧需与氧债6、掩蔽效应:7、百分位数统计学术语,如果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则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
可表示为:一组n个观测值按数值大小排列如,处于p%位置的值称第p百分位数。
8、反应时间9、人机结合面:10、人误:11、疲劳:12、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
(或“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
”)三、能判断下列知识点应用的正确性1、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同时输入对人的影响2、人机工程学的起源3、人机系统的核心4、人体测量的数据在设计中如何应用5、人机功能如何分配6、感觉器官的现象及特征7、人眼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视野8、样本均值9、颜色对比度的判断10、人体知觉过程的影响因素11、明适应和暗适应12、人的听觉范围及对声音特征的敏感度13、仪表的指针设计的功能机好坏14、提高人的反应知觉时间和动作时间的方法15、肌肉疲劳试验16、人的温度觉现象17、我国的照度标准18、显示设计的原则19、常见的听觉传示装置20、如何选用信号21、显示器的显示精度与人辨识的关系22、仪表盘尺寸与认读时间的关系23、数字显示的特点24、检查用仪表一般不宜采用的显示方式25、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对刺激的适应性26、操纵器的操纵阻力如何设计四,掌握的原理、原则及其实际应用1、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任务与研究范围:(1)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各种特性(2)研究人机功能合理分配(3)各种人机界面的研究(4)作业方法与作业负荷研究(5)事故及预防的研究2、为何要进行人体测量尺寸的修正?(1)必须考虑到实际中人的可能姿势、动态操作、着装等需要的设计裕度,所有这些设计裕度总计为功能修正量(2)为了消除人们心理上的“空间压抑感”、“高度恐惧感”和“过于接近时的窘迫感和不舒适感”等心理感受,或者是为了满足人们“求美”、“求奇”等心理需求,涉及人的产品和环境空间设计,必须再附加一项必要的心理空间尺寸,即心理修正量3、人体测量数据的选用原则。
安全人机工程学复习要点1.什么是眩光,怎样防止眩光??眩光的定义:当视野内出现亮度过高或对比度过大时,产生的刺眼、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避免眩光现象-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限制直接眩光①限制光源亮度②减小窗户眩光(2)控制反射眩光①合理布置光源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③合理选用工作面材质④采用大面积和低亮度的灯具(3)控制对比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物体亮度与背景亮度对比,防止产生对比眩光2.简述安全人机工程学在安全工程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安全工程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
安全科学体系有四部分组成:安全设备工程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工程学;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实现安全工程学的科学依据和最活跃的人的作用因素,它与其他三个字系统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安全工程学这一整体。
3.如何选用百分位和适用度??(课本44-45)确定设计对象的功能尺寸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尺寸百分位数,而它的选用又与设计对象的类型密切相关。
首先应确定所设计的对象是属于哪一类型;在确认所设计的产品类型及其等级之后,选择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依据是适用度。
人机工程学设计中的适用度,是指所设计产品在尺寸上能满足多少人使用,通常以适合使用的人数占使用者群体的百分比表示。
适用度的确定应根据所设计产品使用者总体的人体尺寸差异性、制造该类产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因素进行综合优化。
下面为网上答案仅供参考(常见设计和人体数据百分位选择依据有(1)凡间距类设计常取第9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2 )凡净空高度类设计常取第99百分位的人体数据;(3)凡属于可及距离类设计一般应使用低百分位数据;(4)座面高度类设计常取第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5)隔断类设计则视情况而定;(6)公共场所工作台面高度类设计从女子第5百分位到男子第95百分位数据)4.试述工作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1)根据生产任务和人的作业要求,首先应总体考虑生产现场的布局,避免在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的机器、设备、工具和人员过于密集,造成空间劳动负荷过大,然后再进行各局部之间的协调。
安全人机工程学定义:指从安全的角度研究人与机的关系,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人机工程学定义:指运用人的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使机器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功效的一门学科。
人机系统:包括人、机、环、人机结合面。
人机结合面:指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界面。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①人的因素:人体生理心理人体测量及生物力学②机的因素:显示器和控制器等物的设计③环境因素:对人身心产生影响的因素,如采光噪声④人机系统综合研究:整体、岗位、控制器、作业方法。
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人机结合面的安全依据标准、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
研究方法:①实测法②实验法③分析法④调查研究法⑤计算机仿真法⑥图示模拟和模型模拟法⑦感觉评价法近期国内外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1工作负荷研究: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2工作环境的研究3工作场地、工作空间、工具装备4信息显示5计算机设计6工作成效的测量与评定7机器人设计的智能模拟等8人—机—环境系统中心理学的研究。
感觉评价法定义:运用人体主观感受对系统的性质、质量、特征等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方法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目的:对人类活动的场所,即包含人和机以及围绕着和机器的关系及其环境条件的这样的综合体,建立合理的方案,更好地在人机之间合理的分配功能,使人和机有机结合,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人提供安全卫士和舒适的环境,达到保障人的健康、舒适、愉快地活动的目的,同时提高活动效率(进行人机设计,改善人机关系,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减少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的舒适。
)。
安全人机工程学与功效人机工程学:前者着眼于安全,侧重与人体的安全卫生,后者着眼于工作效率,侧重于用人保证机器,两者是人机工程学不同方向的应用学科。
安全人机工程学与安全心理学:安全心理学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安全心理学的延伸和扩展。
第一章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研究对象——人、机、人机结合面三个安全因素。
人——指活动的人体,即安全主体。
机——包括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劳动手段和环境条件、原材料、工艺流程等所有与人相关的物质条件。
人机结合面——人和机器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界面。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除人机学所研究的内容以外,还研究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人机结合面的安全标准依据、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等问题。
1)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各种特性;2)研究人机功能合理分配;3)各种人机界面的研究;4)作业方法与作业负荷研究;5)作业空间的分析研究;6)事故及其预防的研究;研究目的对人、机、环境综合体建立合理的方案,人机功能分配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人提供安全卫生和舒适的环境,达到保障人的健康、舒适愉快地活动的目的,同时提高活动效率。
第二章人体测量: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异,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安全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1、最大耗氧量及氧债能力耗氧量和摄氧量人体为了维持生理活动,必须通过氧化能源物质获得能量。
体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氧气量叫做需氧量;成人静止时需0.2~0.3L/min;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循环、呼吸系统摄入的氧气量称摄氧量;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称耗氧量。
一般情况下,摄氧量=耗氧氧债与劳动负荷需氧量与实际供氧量之间的差额称为氧债;根据摄氧量和耗氧量之间的关系,可将人体负荷量分为:常量负荷、高量负荷、超量负荷。
劳动负荷的大小不同,出现氧债的大小也不一致,劳动结束后恢复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2、最大心率单位时间内心室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正常时为75次/分;当人体达到最大负荷时,心室每分钟的跳动次数称最大心率;HRmax=209.2-0.75A3、搏出量与最大心脏输出心脏每次搏动从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量称为搏出量;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从左心室射出的血液量Q,叫做心脏输出量。
安全人机工程复习资料(新增)一、单项选择题1.安全人机工程是从安全的角度,运用(A)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A.人机工程学B.劳动保护C.人体工程学D.科学安全2.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B)法则。
A.因果B.1:29:300C.致因D.1:29:3303.立姿指被测者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两足前端分开大致呈(C)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A.0°B.30°C.45°D.60°4.人体测量基准面是由3个互为垂直的轴(A)纵轴和横轴来决定的。
A.铅垂轴B.X轴C.水平轴D.Y轴5.人体测量数据的差异受年龄、性别、年代、(C)与种族和职业的影响,设计时必须考虑实际服务的区域和民族分布等因素。
A.地域B.分布C.地区D.比例6.I型产品尺寸设计:尺寸在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可调,上下限百分位分别为5%和(D)时,满足度为90%。
A.10%B.80%C.50%D.95%7.人在观察物体时,由于视网膜受到光线的刺激,光线不仅使神经系统产生反应,而且会在横向产生扩大范围的影响,使得视觉印象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形状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D)。
A.暗适应B.炫光C.明适应D.视错觉8.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思维又可分为(A)、形象思维、抽象思维3种类型。
A.动作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创造思维9.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C)。
A.本质内容B.载体C.实质内容D.体现10.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气质、能力和(D)。
A.喜好B.兴趣C.学识D.性格11.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
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性格(A);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转移的速度快,行为外向。
第一章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以安全科学,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为基础,运用安全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方法去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与机以及环境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事故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7性,因偶必规潜再预)2、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许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与人体3、能量引起上的上害:一类、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出了局部或全身损坏阈值而产生的;另一类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能量交换引起的(如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
4、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时间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时间干扩起来可分为人与物两大系列。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时,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两者发生了接触或交叉,由于导致能量转移到人体,便发生了伤害事故。
4、事故的预防原则(论述题)①、技术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因此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就需要针对危险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其基本原则是:(1)消除潜在的危险原则。
如用不可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
如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等。
(3)闭锁原则。
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煤矿上使用电闭锁装置等。
(4)能量屏蔽原则。
如建筑高空作业安装安全网,核反应堆的安全壳等。
(5)距离安全原则,应尽量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
如化工厂应该远离居民建立等。
(6)个体保护原则。
如作业者系安全带,戴护目镜等。
(7)警告、禁止信息原则。
如使用警灯、警报器、安全标识等。
(8)作业时间保护原则。
此外,还有根据需要而采取的预防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则。
②、组织管理原则1)系统整体性原则。
2)计划性原则。
3)效果性原则。
4)责任制原则。
5)坚持合理的安全管理体制的原则。
③、安全教育原则可包括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
1、机的本质可靠性:指在任何一个人—机—环境系统中,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机”(包括机器或过程)的设计要具有从根本上防止人的操作失误所引起的人—机—环境系统功能失常或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能力。
2、静态人、机功能匹配的原则是:剩余分配原则、经济分配原则、宜人分配原则、比较分配原则和弹性分配原则。
3、人机界面设计主要指显示器、控制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使人机界面符合人机信息交流的规律与特性。
4、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是指配置在机械设备上能防止危险因素引起人身伤害,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所有装置。
5、显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准确性原则、简单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排列性原则6、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动力理论。
动力理论是确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方向,指导和推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理论。
(2)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造成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和机理,寻求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规律。
目前流行的这方面理论有事故因果论、轨迹交叉论、突变理论等。
(3)人机学理论。
人机学是研究如何使人与作业环境、机器设备之间保持协调、安全、舒适、高校。
这种人机关系是实现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化的核心。
7、为了预防人的操作失误,本质可靠性设计通常可以采取哪些方法?答:(1)连锁设计。
(2)“唯一性”设计。
(3)“允许差错”设计’(4)“自动化”设计。
(5)“差错显示”设计。
(6)“保护性”设计。
8、什么叫反应时间?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哪些?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
它由知觉时间(ta)和动作时间(tg)两部分构成,即 T=ta+tg1)随感觉通道不同而不同2)与运动器官有关;3)与刺激性质有关;4)随执行器官不同而不同;5)与刺激数目的关系;6)与颜色的配合有关;9、简述如何如何提高作业能力与减轻疲劳、防止过劳?答:改进作业方法可以通过提高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来实现,它是减轻疲劳、提高作业安全可靠性的根本措施。
1、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进行过三大试验,包括“铁锹作业试验”,“砌砖作业试验”和“肌肉疲劳试验”。
2、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出发来研究人与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立足点放在安全上面,对在活动过程中的人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其研究对象是人、机和人机结合面3个安全因素。
3、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①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各种特性。
②研究人机功能分配。
③研究各类人机界面。
④研究工作场所和作业环境。
⑤研究安全装置。
⑥研究人员选拔问题。
⑦研究人机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人机系统的安全。
⑧研究人机系统总体安全性设计准则和方法以及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方法。
4、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任务:是为人机系统设计者提供系统安全性设计,特别是确保人员安全的理论、方法、准则和数据。
5、测量基准面:是由3个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纵轴和横轴)来决定的。
基准面分为:①矢状面;②正中矢状面;③冠状面;④水平面;⑤眼耳平面。
6、人体测量数据可大致视为服从正态分布。
实际中,即使经过人机工程学的严格设计的任何一个机械或产品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人使用。
7、百分位数:工程上常以正太分布的某个百分位a处的人体尺寸数值Xa作为设计用人体尺度的一个界值,以控制设计的适应范围。
8、适应度:正态分布曲线上,从﹣∞(或﹢∞)~a,或两个百分位a1~a2之间的区域。
9、一个百分位数将群体或样本的全部测量值分为两部分,有a%的测量值等于和小于它,有(100-a)%的测量值大于它。
10、作业域:手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做各种操作,所形成的包括左右水平面和上下垂直面的空间区域,分为:水平作业域和垂直作业域。
11、水平作业域:是人在台面前,在台面上左右运动手臂所形成的轨迹范围。
12、垂直作业域:是指手臂伸直,以肩关节为轴作上下运动所形成的范围。
13、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①最大最小准则;②可调性准则;③平均准则;④使用最新人体数据准则;⑤地域性准则;⑥功能修正与最小心理空间相结合准则;⑦标准化准则;⑧姿势与身材相关联准则;⑨合理选择百分位和适用度准则。
1.安全人机工程学:时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研究人和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立足点放在安全上面,以活动过程中的人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2.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的分配给人和机3.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呢或互相影响的领域4.人的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5.疲劳:就是人体发生可以概括为失去功能或打乱这样的变化,引起生理活动的变化就是的发生机能变化,物质变化,自觉疲劳和效率变化的现象6.人机系统的构成及人机三要素:人机系统由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处理和执行功能四部分组成人机三要素:○1人的三要素: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行动器官○2机器的三要素:机器本体,显示部分和操作部分7.人机工程的任务或目的?对人类活动的场所,即人和机以及人机关系及环境条件的综合体,建立合理的方案,更好地在人机之间合理的分配功能,使人和机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人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为人提供安全卫生和舒适的环境,保障人的健康,舒适,愉快的活动,同时提高活动效率。
8.试述安全人机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实测法,模拟和模型试验法,计算机数值仿真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
9.试述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准则?准则有最大最小准则,可调性准则,平均准则使用最新人体数据准则,地域性准则,功能修正与最小心理空间相结合的准则,标准化准则,姿势与身材相关联准则,合理选择百分位和使用度准则10.如何选用百分位和适用度?常见的依据有:○1凡间距类设计常取第9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2凡净空高度类设计,常取第99百分位的人体数据○3凡属于可及距离类设计,一般使用低百分位数据○4座面高度类设计,常取第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5隔断类设计视情况而定○6公共场所工作台面高度类设计,从女子第第5百分位到男子第95百分位数据。
11.为何要进行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的确定,怎样确定?○1根据人体数据运用准则,凡涉及人体尺寸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实际中人的可能姿势,动态操作,着装等需要的设计裕度,所以这些设计裕度总计为功能修正量,功能修正量常用的实验方法去求得,也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2根据人体数据运用准则,为了消除人们邻里上的空间压抑感高度恐惧感和过于接近时的窘迫感和不舒适感等心理感受,或者是为了满足人们求美求奇等心理需求涉及人的产品和环境空间涉及,必须在附加一项必要的心里空间尺寸,即心理修正量。
人机复习选择、填空、简答、论述、计算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人机系统的构成: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处理和执行功能四部分2.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目的:进行人机设计,改善人机关系——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减少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的安全舒适3.产品功能尺寸设计:最小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最佳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4.人体测量数据应用准则:最大最小准则、合理选择百分位和适用度准则、使用最新人体数据准则、标准化准则、可调性准则5.人体尺寸的区域划分:安徽属于东南区6.人体测量数据选用的注意事项:人体主要尺寸的设计极限、必须适应或允许身体某些部分通过的空间尺寸、有限度的或受身体延伸所限制的空间尺寸、可调整的尺寸搞清该尺寸的适用范围、人体测量数据应用应注意人体尺寸的变化7.人体尺寸的应用方法和程序(1)确定所设计对象的类型和适应度(2)选择人体尺寸百分位数(3)确定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4)引用设计与身高的推算公式8.感觉依赖于输入信息的性质、强度和差异9.绝对阈限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差别阈限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10.感觉特征a.人的各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b.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对感受器官发生作用。
c.一种感受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和识别某一种特征。
d.同时有多种信息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注意一个而忽视其它信息。
e.感觉器官经过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敏感性会降低,产生适应现象。
11.视力=1/最小视角静视野:在头部固定、眼球静止不动的状态下自然可见的范围。
注视野:在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一中心点时所见的范围动视野:头部固定而自由转动眼球时的可见范围在人的三种视野中,注视范围最小,动视野范围最大。
人机工程中,一般以静视野为以据设计视觉显示器等有关部件,以减少人眼的疲劳。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其它声音的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
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疲劳:一种定义为疲劳就是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并伴有疲倦等主观症状的现象作业空间: 在一定的作业姿势下的作业域以及作业者周围有限场地所组成的物理空间,满足作业者的心理和行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作业者具有高效率的工作氛围。
视野: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以角度表示。
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类。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人机结合面: 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
感觉阈值 :外界刺激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感受到,这一强度下的刺激量值称为该种感觉的感觉阈值。
(刚好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值)视距: 人在控制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可靠度: 也叫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它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安全防护空间:为了保障人体安全,避免人体和危险源直接接触所需要的空间。
氧债: 机体的氧亏负需要在劳动停止的恢复期偿还的氧量。
触觉阀限: 人体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后,只能感觉是一个刺激点其值就是两点阀值,又称触觉阀限。
疲劳后皮肤的感觉机能会减弱触觉两点阈值测定:人体疲劳后皮肤的感觉机能会减退。
(当皮肤表面上的两个点收到同时受到刺激时,如果两点间距在50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的感觉到两点刺激。
但是,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以后,只能感受是一个刺激点,其值成为两点阀值。
作业疲劳越甚,感觉越迟钝,此值上升越多,此外,还有反应时间测定和膝盖住发射阀测定,两者可作为相对指标,判断作业人员疲劳的程度。
)操纵力:操作工具、设施设备等机器等使用的力,最小阻力应大于操作人员手脚的最小敏感压力。
二、填空题1、人机工程学的分支有工效人机工程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
2、经验人机工程学时期的三项著名试验是--铁锹作业试验研究、砌砖作业试验、肌肉疲劳试验。
3、人机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是指安全,经济,高效。
4、人机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和机的关系上。
5、影响人机系统的因素有人、机、环境。
6、人机系统的功能有信息接受、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执行功能四种。
7、人机系统按有无反馈控制作用可分为开环和闭环人机系统两类。
9、人的视野通常用角度表示。
10、划分开环与闭环人机系统的依据是有无反馈控制。
11、设计中一般以静视野为依据。
12、视觉在人接受的信息中所占比例最大。
13、在听觉阈限范围内的声压级变化范围为0--120分贝。
14、人体测量的基准面有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和眼耳平面。
15、当噪声的声压级超过语音10分贝时语音全部被掩蔽。
16、大脑Ⅲ级觉醒水平是最佳觉醒状态,其维持时间约15--30分钟。
17、若男性身高的第5百分位数为158.3CM则有95%男性身高大于158.3CM。
18、若女性身高的第95百分位数为165.9CM则有5%女性身高大于等于165.9CM。
19、影响热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流速、湿度和热辐射。
20、有效温度是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
21、人体的疲劳分为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
22、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使机器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效的一门科学。
2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人机工程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本学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
23、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工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
24、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安全工程学的观点出发,为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和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提供人机工程学方面知识的科学体系。
25、具体地说,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任务是为工程技术设计者提供人体合理的理论参数和要求。
26、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各种特性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之一,而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是指人的心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27、作业方法研究包括作业的姿势,体位、用力、作业顺序,合理的工位器具和工卡量具等的研究,目的是消除危险因素。
28、人机系统的安全性分析评价,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而事故的预测预防是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29、人体尺寸测量时,被测者的立姿应使两足大致呈45°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30、人体尺寸测量时,被测者的坐姿膝应使左、右大腿大致平行,弯屈大致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31、人体测量基准面的定位是由三个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横轴、纵轴)来决定的。
32、测量基准面中,通过铅垂轴和纵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矢状面。
33、测量基准面中,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冠状面。
34、通过左、右耳屏点及右眼眶下点的水平面称为眼儿平面。
35、静态测量是指被测者在确定的静止状态下,如立姿或坐姿,利用人体测量仪器进行的测量。
36、动态测量是在人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情况下,对运动着的人体进行测量。
37、在人体测量中所得到的测量值都是离散的随机变量,可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所需群体尺寸的统计规律和特征参数。
38、表示样本的测量数据集中地趋向某一个值,该值称为平均值。
39、描述测量数据在中心位置(均值)上下波动程度差异的值叫标准差。
40、人体测量的数据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最常用的是以第5%、第50%、第95%三种百分位数来表示。
41、人体测量的数据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其中第5百分位数是代表“小”身材,是指有95%的人群身材尺寸大于此值。
42、考虑有关人体尺寸时,必须给衣服、鞋、帽留下适应的余量,也就是在人体尺寸上增加适当的余量。
43、一般来说,设计和确定作业空间尺寸的根据,必须保证至少90%的用户的适应性、兼容性、操作性和维护性,即人体主要尺寸的设计极限应根据第5——95百分位数的值确定。
44、必须适应或允许身体某些部分通过的空间尺寸(象通道、出入口、防触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等),应以第95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
45、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46、人的感觉按感觉器官分类共有8种,通过眼,耳,鼻,舌、肤五个器官产生的感觉称为“五感”,此外还有运动感、平衡感、内脏感等。
47、人的各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有机体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以感受阀限来度量。
48、感觉器官经过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敏感性会降低,产生适应现象。
所谓“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原因。
49、人的知觉一般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与社会知觉等。
51、产生视觉的视网膜是由锥状和杆状两种感光细胞构皮成的,起暗视作用的视杆细胞,只在低照度下(0.01勒克司以下)起作用,但不能感受颜色。
52、产生视觉的视网膜是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种感光细胞构成的,而起明视作用的视锥细胞,不但能感受颜色,且有较高的视觉的敏感性。
53、人眼所能感受到的电磁波长为380--780毫微米,这个波长范围的光称为可见光。
54、人眼在不同颜色刺激下的色觉视野是不同的,称为色觉视野。
人眼对白色视野最大,对黄、蓝、红色依次减小,而对绿色视野最小。
55、由于生理、心理及各种光、形、色等因素的影响,人在视觉过程中,会产生适应、眩光、视错觉等现象。
56、当人的视野中有极强的亮度对比时,由光源直射出或由光滑表面的反射出的刺激或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
57、人在观察物体时,由于视网膜受到光线的刺激,光线不仅使神经系统产生反应,而且会在横向产生扩大范围的影响,使得视觉印象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形状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视错觉。
58、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和精细作业的工作者,由于时间看近物或细小物体,睫状肌必须持续地收缩以增加晶状体的曲度,这将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导致睫状萎缩,使其节能力降低。
59、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东西,后看到垂直方向的东西。
所以,一般机器的外形常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60、如需要人的视线突然转动时,应要求慢一些才能引起视觉注意。
为此,应给出一定标志,如利用颜色或箭头预先引起人的注意,以便把视线转移放慢。
或者采用有节奏的结构。
61、物体振动导致周围介质(如空气)的振动,而分子的振动最终引起人耳鼓膜的振动。
62、声波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声速、波长、频率。
63、物体的振动有强有弱,所以人耳听到的声音就有大有小,可用声压或声强来反映声音的大小。
64、介质中的压力与静压力之差称为声压,用p表示,单位pa(1pa=1N/m2).65、人耳的听觉具有对高频声较敏感,而对低频声不敏感的特性。
66、在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称为声强,用I表示,单位为W/m2。
67、响度是表示人耳对声音的强弱的主观感觉量,用N表示,单位为“宋”(s one)。
68、正常情况下,人的两耳的听力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和时间先后之差可以判断声源的方向。
69、判断声源的距离主要依靠声压和主观经验。
一般在自由空间,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将减少6dB。
70、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点,即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外向型或内向型等)。
71、在物质代谢过程的同时发生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2、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和劳动代谢量。
73、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的基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量叫基础代谢量。
74、安静代谢量是人仅为保持身体平衡及安静姿势所消耗的能量。
一般在工作前或后进行测定。
安静代谢率一般取为基础代谢率的1.2倍。
75、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
76、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疲劳的产生、加重和减轻。
例如,噪声可加重甚至引起疲劳,而优美的音乐可以舒张血管、松弛紧张的情绪而减轻疲劳。
77、提高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是减轻疲劳、提高作业安全可靠性的根本措施。
79、视觉显示方式中的数字显示中机械式,数码管式,液晶式和屏幕式等。
它直接用数码来显示有关参数和工作状态。
81.若女性身高的第95百分位数为165.9CM则有5%女性身高大于等于165.9CM。
82.作业环境中的照明一般有三种形式,即人工照明、天然采光、混合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