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夜与日》中女性主义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3.01 KB
- 文档页数:2
从对立走向和谐——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解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追忆似水年华》、《奥兰多》等。
她的作品既有文学功力,又有女性主义思想。
她关注女性自由、女性权力以及女性创造力问题,并在人类文化与社会问题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可以说,她的作品不仅是反映其时代的精华,也是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
随着女性地位和角色的不断提高和变化,女性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一个突出的话题。
在中国,女性地位和女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女性主义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探索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具体目的如下:1.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身份、女性自由和女性权力的看法;2.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文化与女性价值的思考;3.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启示作用。
本研究对女性主义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提高人们对女性权力和女性自由的认识,在推动当代社会平等、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研究内容及进度1.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搜索与整理(1-2周时间);2.第二阶段: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及其代表作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4-5周时间);3.第三阶段: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2-3周时间)。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方法、文化和社会分析方法和批判理论学派等理论方法,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分析探讨其女性主义思想,强调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文学与社会角度,多角度开展分析探讨。
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研究背景: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往往涉及到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问题。
她的反战作品也是她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女性在战争中的经验和看法。
伍尔夫的作品为了反对战争,探讨了在战争中女性受到的有限制的权利,提出了女性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
据此,本研究将探讨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探索这些思想如何为当今女性的生活提供指导。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并研究这些思想对当今女性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探讨以下问题:1. 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什么?2. 伍尔夫如何通过她的作品来探讨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3. 伍尔夫的作品如何表达女性对战争及其影响的反抗?4. 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提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如何影响当今女性的生活?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以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研究将阅读和分析伍尔夫的反战小说和文章,并通过理论分析来研究这些小说和文章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同时,研究将采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探讨这些思想如何为当今女性的生活提供指导。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加深对伍尔夫反战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了解,并研究这些思想对当今女性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可以为当代女性提供一种反战思考模式,提高女性权利的意识、合理地处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待遇和权利奠定理论基础,推动和促进妇女运动的发展。
“夜”与“日”的交融――试论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论文摘要]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
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伍尔夫;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继文艺复兴之后再度兴起,并以更加迅猛的气势,更加规范的组织向“父权主义”发出挑战。
女性在政治,经济,法律上争取权利平等的运动,使男性感受到妇女对其“父权权威的威胁,因此,战后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贬低,厌恶女性的言辞。
这种“厌女症”的出现,反而刺激了女性作家的反抗意识。
她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与男性展开新一轮的激战,由此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双性同体”理论本体特质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性别差异的问题。
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还是9o年代以后在英美兴起的“后女性主义”,“权利女性主义”等,都无可避免的关注着女性地位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问题。
其实,早在1928年,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提出了一种解决男女性别对立的办法,即“双性同体”理论。
“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这一概念并不是伍尔夫的首创,而是源自一个生物学术语。
“最原始和最直观的含义是同一躯体具备男性与女性特征其字源便是‘男人’(andro)和‘女人’(gyn)加在一起的意思。
”但伍尔夫却是第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中援用这一概念的人。
论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 -1941 ),英国著名女作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伍尔夫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有《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一个人的房间》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形成于20 世纪初期,涉及女性创作的内涵、意义、写作形式、发展趋向,以及女性写作是否应具有自己的话语等基本问题。
目前有关伍尔夫女性创作观的研究中,评论者多围绕伍尔夫的女权主义者身份展开检讨,试图通过分析她的个人经历或小说创作,给予伍尔夫及其创作观定位。
他们的研究追溯了伍尔夫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其创作观的社会内涵,但从艺术角度在理论上探讨伍尔夫文学思想本质特征方面则有较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时传记色彩过于浓厚且囿于单一的性别评判立场。
伍尔夫的女性创作观建立在“理智的情感”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女性的话语”、“双性体”、“创意性”这三个方面。
其中,“女性的话语”在近几年成为关注的焦点,女性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属于自己的话语,要充分地利用对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敏感性和精神启发来使用“女性的话语”进行创作。
“创意性”使“女性话语”进一步深化,它使其与理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女性创作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女性创作的前提120 世纪初女性的生存背景传统的社会观念造就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一战对成千上万的男性的毁灭,使女性的境地极其悲惨,虽然战后女性在经济上和教育上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20 世纪初期,她们真正的社会地位、心理状况和婚姻情况是十分复杂的。
20 世纪初,影响女性创作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婚姻和教育。
父权制在20 世纪20 年代占有统治地位,女性在婚姻上没有自主权,完全作为父亲和丈夫之间的交易品而存在,而这种婚姻多以失败告终。
家庭暴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虽然当时新颁布的离婚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可以将女性从悲惨的婚姻解救出来,但当时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依赖于丈夫的,所以女性不得不被悲惨的婚姻束缚。
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弗吉尼亚·伍尔夫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她对传统女性文化与文学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女性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伍尔夫积极评价女性文学的实践及理论,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并开拓了女性文学的主题和形式。
她批评传统婚恋模式,推崇姐妹情谊,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是文学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融男女差异的良好途径的基本观点,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长期热烈的讨论。
尤其是她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超前意识,不仅对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预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论文、日记、书信、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考察她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论的影响。
•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李利(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14)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拓者,同时又是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再次掀起了伍尔夫研究热潮。
近年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
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
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
从70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
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p. 321)。
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
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
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
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
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
伍尔夫也不例外。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
在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性别身份和文学创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中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
她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男性和女性两个方面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双性”意识。
这种“双性同体”意识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产生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想法。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这种“双性同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
她批评当时的文学作品过于男性化,没有充分反映女性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发展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来表达属于女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她也呼吁男性作家去超越传统的男性意识,接受并欣赏女性的视角和文学成就。
在伍尔夫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同体”意识的运用。
她以内省与交际为主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塑造了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她的小说《豪婿》(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性同体”角色,她既有男性意识的理性和冷静,又有女性意识的敏感和感性。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伍尔夫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应该追求平衡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文学应该包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立场的声音。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的理论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创作的框架。
她鼓励女性作家勇于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伍尔夫作品的女性主义文论及女性主义作者:杨文文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伍尔夫的著作主要反映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尤其是她的女性主义文论,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本文从伍尔夫的家庭、生活背景、幼年遭遇以及当时的男权统治情况着手,分析作者作品中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源起,并指出女性主义思想对后世女权主义起到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 ;女性主义 ;文论 ;影响引言伍尔夫是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著有小说《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雅各的房间》等,不仅在本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国外也极有知名度。
伍尔夫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因此也发表了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小说。
本文从伍尔夫的成长背景入手,分析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点。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一)家庭伍尔夫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传记家,母亲是一个相当优秀和具有个人魅力的女性。
由于父母亲的优秀以及家庭条件的优渥,伍尔夫幼年在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对她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她的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终生未婚,一生写了很多宣传女权主义思想的著作,显然,这对伍尔夫后期的文学创作也带来了影响。
伍尔夫13岁时母亲朱莉亚去世,给年幼的伍尔夫带来沉重的打击,导致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伍尔夫22岁时父亲又离世,父亲的去世导致伍尔夫第二次精神崩溃,难以面对父母相继离世,她试图跳窗自杀,但自杀未遂。
同年12月,伍尔夫开始在《卫报》上发表作品,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她的文学之路,便就此开启了。
(二)生活的时代背景伍尔夫不仅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随笔作家与批评家,并且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者。
伍尔夫之所以提倡女性主义,与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伍尔夫32岁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便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