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道怡人的“大餐”——谈人教版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6.79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大家都常常触碰到作文吧,作文是历经人的观念考虑到和语言表达机构,根据文本来表述一个主题风格实际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麼,如何去写作文呢?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人教版一圆圆的沙粒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讨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课文可以按世界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9自然段)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议论,但它没有动摇。
这一部分通过“真诚”“下定决心”“坦然”这几个词看出圆圆的沙粒想成为珍珠,做有用之才的决心和信心。
“因为它动摇了,爬出来是很容易的,因为蚌壳开着一条缝。
”这句话说明了沙粒的坚定信念,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
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主要写时光逝去了,沙粒被同伴们遗忘。
第13自然段仅有省略号,表示了漫长的岁月。
第三部分(14-18自然段)主要写几十年过去了,圆圆的沙粒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通过“珠光闪闪”“奇异的光彩”“惊喜”“高声赞美”等词语,可以看出圆圆的沙粒已成为有用之才,从而进一步说明只要坚定不移的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2.根据所划分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总结段落的意思。
3.动情地读课文。
4.通过搜索资料,了解沙子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表演课本剧,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困难两个省略号的意思。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2.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会观察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多层次深入观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作文教案及范文 40100字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作文教案及范文开心粽子 PDF制作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0我的课余生活。
(写事)二、说一说一、出示范文谈写法。
1、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2、课余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
3、人物多,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写,写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
突出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4、内容多,要按一定顺序写。
懂得使用些关联词,如“可是??”“于是??”“甚至”“才”“一??就??”让你的文章更有文理。
懂得使用些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如“首先??然后??接着??”“之后”“这时”“当??的时候”“前面”“顺江而上”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
5、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
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
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
16、写题材范围大的作文可使用大中见小的开头,小中见大结尾方法,重在写小。
写时域广阔的作文应注重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叙事方法,重在写一。
从而紧紧把握习作要求。
7、写好自己,写出感受,能让人分享快乐。
二、帮你积累:手忙脚乱束手无策七手八脚笨手笨脚探头探脑七嘴八舌挤眉弄眼得意忘形笑逐言开欢呼雀跃哄堂大笑防不胜防(1)游泳---我的课余生活我的课余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市游泳馆度过,游泳是我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去参加游泳比赛。
赛前的准备开始了,我的心砰砰的跳个不停,我想,我会不会赢啊?我会游第几名呀???正在胡思乱想中,只听见裁判说:“各运动员准备,比赛马上开始!”我紧张地趴在浮板上,“预——备,笛——”,哨声响起来,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但随即涌出三个字,那就是“拼命游!”到半程时,我旁边的两个男生和我同步,我一看,只能加快速度超过去,我加快了脚蹬水的频率,眼看和终点只有一步之遥了,我比刚才的速度更快了,当我游到终点时,回头一看,他们竟然离我还有一个半身位呢!就这样,我取得了冠军。
给学生烹饪一道美味的习作大餐——浅谈习作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内容摘要:小学生习作就是把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而纵观目前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习作教学是难点,学生对习作的感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而他们对于社会的感受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所以就形成不了习作的材料。
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中提到“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前苏联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也强调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
针对这些方法和理论,我尝试将习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习作学科整合素材资源把习作比喻为“什锦菜”,一定很新鲜。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什锦”指的就是“什么都有、五花八门、大杂烩”的意思。
那么,把习作为什么比喻为“什锦”呢?其实,我指的是习作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也许就像一道“什锦菜”一样,让学生尝这道“菜”的时候,能感受到其中各种各样的美妙滋味。
让他白吃不厌。
成为最爱。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说,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教学生习作了。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会陷入习作教学难的困境。
教师指导难,学生写的时候就更难。
让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叹“习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据调查表明:城市约39.5﹪,农村约52﹪的学生害怕写作文,且年级越高越害怕。
这样的数字令我们惊讶。
为什么数字如此的高?据作文网的网上调查,55.736﹪的学生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学生的一天生活,早上一起床就背起书包上学,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
晚上回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剩下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不很少了。
还有不少的孩子双休日的时候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因此,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时间比起在校时间真是少之又少。
而在与社会接触的这一点时间里,因为学生的年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缺乏相关的指导,导致学生对客观事物不会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结果在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所以就形成不了习作的材料。
好一道怡人的“大餐”——谈人教版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非常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这在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下册中已经有明显的体现。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逐步渗透写句子的练习,二年级上册和下册除了强调课外阅读,也开始鼓励学生尝试写话。
有了这个基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的习作训练,应该是水到渠成,不会给学生一种突然而至的感觉,造成畏难情绪。
综观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具体表现在:一、“正餐” 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写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
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如,《小摄影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让学生接着往下写;《玩出了名堂》文后安排的是“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吧!”;“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这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的建议;学了《给予树》之后,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这些“小练笔” 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思想情感的升华,同时,“小练笔” 与写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贵在平时。
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前些年,写作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
新课程的来临,给作文教学也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吹走了许多的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
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
教学中的美味作文怎么写《教学中的美味》教学,这个看似严肃而又充满规则的领域,其实也隐藏着无尽的美味。
这种美味并非来自于珍馐佳肴,而是源于知识的传递、心灵的碰撞和成长的喜悦。
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位厨艺精湛的大厨,将知识这道“佳肴”精心烹制。
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美味可口。
数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数字,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神奇工具;语文不再是生硬的文字和篇章,而是充满情感和想象的世界;科学不再是复杂的原理和实验,而是探索未知的奇妙旅程。
每一堂课都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
而同学们则是这场盛宴的品尝者。
我们带着好奇和渴望,用心去感受每一道“菜肴”的滋味。
有时,我们会为一个难题的解决而欢呼雀跃,就像品尝到了一道特别美味的佳肴;有时,我们会为一个新的观点而深思,就像品味着一杯醇厚的美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创新。
教学中的美味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
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像一勺甜蜜的糖,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满动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就像各种食材的巧妙搭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每当我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和认可,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如同品尝到了最顶级的美食,让人陶醉其中。
同时,教学中的美味也蕴含在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
每一次考试的进步、每一篇作文的提高、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都是我们在教学这片田野里收获的丰硕果实。
这些成果就像一道道美味的点心,让我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
教学中的美味,是一种无形的滋养,它丰富了我们的头脑,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力量。
让我们珍惜这一道道美味,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在教学的盛宴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美食美谈》、实录、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美食美谈》、实录、反思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美食美谈》教学设计、实录、反思《美食美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大生活:关注生活,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生活的内涵。
2、小叙事:描绘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得准确、生动、有情趣。
重点: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难点: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过程:看图片,说味道;猜美食,品情趣;赏习文,悟生活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学生品尝三种花生:五香花生米,带壳炒花生,原味生花生一、导入:作家陆文夫曾说过: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
我们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
我们呱呱落地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口母乳,长大了进入社会,有时会被人问道“你在哪儿混饭吃”。
试想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天天与“吃”打交道?吃是一门学问,而谈吃则更是一门学问。
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就以吃为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来个美食美谈。
二、粗尝美食:交流课前活动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生,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说味道;品情趣;悟生活。
Ppt:三、细品美食(一)说味道看图片,说味道。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2、以白米饭为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写出食物的味道,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联想的手法,细化味觉感受。
3、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说说图片中他们喜欢的巧克力、水煮鱼的味道。
Ppt:美食美谈宝典味道情趣感悟美食美谈宝典味道细化味觉感受情趣感悟(二)品情趣猜美食,品情趣。
过渡:刚才几幅图片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下面我们看看文字中的美食。
1、分次出示三段文字,学生通过猜美食,品读其中的情趣。
例一:豆腐引导学生品味吃的情趣味在于美食,也在于享受美食的人。
例二:周村烧饼引导学生品味可以从可以从多角度去把玩,欣赏美食: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
例三:螃蟹引导学生体会可以写品食美食时人的动作,神态,声音等。
习作《写日记》【教学要求】1.读懂例文,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
2.能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说,说完整话。
在观察中能展开联想,并能表达喜爱的情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养成爱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
并逐步培养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1.读短文,初步了解日记的格式。
2.能用正确的格式、通顺完整的语句写一篇日记。
【教学难点】1.抓特点仔细观察,具体描述。
2.能用通顺完整的语句写一篇日记。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例文,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捉过鱼吗?2.好!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和你们一样大的学生写的一篇日记,看一看文中的这位小朋友是怎么捉鱼的?看一看他最后捉到鱼了吗?3.教师范读日记,学生看课件。
4.(课件出示)2017年7月25日星期一天气晴今天一大早,爸爸就答应带我去姥姥家,我高兴极了。
我们很快就出发了,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我看见了很多美丽的景色。
有长得高高的玉米秧,还有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
车一直向前行驶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姥姥家。
吃完午饭后,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爸爸和舅舅带我去捉鱼。
我们带好捉鱼的工具,来到稻田旁边的河沟,我学着爸爸和舅舅的样子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小心翼翼的下了水,刚开始我很害怕,不敢弯腰摸鱼怕摔倒被水冲走,舅舅告诉我不用怕这里的水很浅,我这才发现水只到我的膝盖下,我哈哈大笑起来,这才放开胆量跟在他们后面开始捉鱼。
爸爸看见我很着急的样子,告诉我不要着急要慢慢来,我静下心来,仔细地向前摸着,突然感觉手边一动就使劲的一抓,果然抓到了一条鱼,我高兴地大喊大叫:“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好像不一会儿爸爸和舅舅就把小水桶装满了鱼。
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和爸爸回家了。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5.交流:小朋友捉到鱼了吗?你觉得这件事情有趣吗?6.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今天我们一起享受到了小朋友捉鱼的乐趣。
滋味好极了 _三年级语文教课方案 _模板滋味好极了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小学郑岭梅讲评课【教课过程】一、习作剖析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达成了习作“滋味好极了”,谈谈看,你写了什么?学生沟通。
大家都用自己手上的笔有滋有味地写下了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赏识你们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此次我们的习作选材很丰富,(媒体:图片)有写到传统美食的,也有写到洋快餐的,有些风味小吃的,也有写各地菜肴的。
在写法上,有从色、香、味几个方面介绍的,也有写自己品味美食经历的。
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能切合要求,能够称作为“较好”,出现了几篇佳作,看了你们的文章就让人垂涎欲滴,老师打了个“好”,也有个别同学的习作还存在必定问题,需要好好改正。
二、集体改正习作1.师:老师征得两位同学的赞同,把他们的作文打印了出来,都写得不错,我们一同来读一读,比较着 .写作要求,评一评,改一改,互相扬长避短。
(媒体:.写作要求)2.师:拿到文章此后,认真地读一读,你喜爱哪一篇?为何?片皮鸭(媒体出示)臭豆腐(媒体出示)学生沟通。
3.师:接着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从你们的习作中撷取的几个出色片断,他们把美食的外形、滋味等都写得特别详细,我们一同来赏识一下。
(小作者读)(1)黄鱼(2)方糕(3)八宝饭4.师:看大家听得津津乐道,他们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一下。
赏识了几个出色片断,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一位同学来改正一下他的习作。
认真地读读这篇《宁波汤团》,发现问题改一改,能够做些记号。
一组同学要点看一下文章是否是存在语病,假如有,帮他改好。
另一组的同学,要点品品文章中描绘滋味有没有写详细,假如没有,想一想怎么改?学生独立思虑、沟通。
师:经过这么一改,宁波汤团的滋味也货真价实了。
其实呀,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5.师:最后,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这位小作者很有创意,他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写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外婆诞辰那一天,全家人到饭馆吃饭,美味的鱼翅上桌,大家都品味起来。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美味的食物教案前言本教案主要围绕美食这一话题展开,帮助学生研究和掌握与美食相关的基础汉字、词语和句子。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读与食物有关的基础汉字;2. 学生能够理解与食物有关的基础词语的含义;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食物;4.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句子结构,表达自己的饮食惯。
教学内容识字:认读与食物有关的基础汉字通过识字活动,让学生认读与食物有关的基础汉字,如“饭”、“面”、“肉”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汉字与实物的关系,加深记忆。
词语:研究与食物有关的基础词语通过词语研究,让学生研究与食物有关的基础词语,如“米饭”、“面条”、“蔬菜”等。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句型:掌握简单的句子结构通过句型研究,让学生掌握描述自己喜欢的食物的句子结构,如“我喜欢吃…”、“我不喜欢吃…”。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自己的饮食惯。
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读汉字通过卡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读与食物有关的基础汉字,并与实物进行配对。
加深记忆,提高识字能力。
活动二:词语接龙通过词语接龙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词语,并拓展词汇量。
同时,热身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句型研究做准备。
活动三:我喜欢吃…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并进行汇报。
同时,让学生听取其他同学的分享,拓展自己的饮食选择。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和认识与食物有关的基础汉字、词语和句子结构。
同时,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饮食选择,形成积极健康的饮食习惯。
好一道怡人的“大餐”──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路金艳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非常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这在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下册中已经有明显的体现。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逐步渗透写句子的练习,二年级上册和下册除了强调课外阅读,也开始鼓励学生尝试写话。
有了这个基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的习作训练,应该是水到渠成,不会给学生一种突然而至的感觉,造成畏难情绪。
综观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具体表现在:一、“正餐”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写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
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如,《小摄影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让学生接着往下写;《玩出了名堂》文后安排的是“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吧!”;“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这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的建议;学了《给予树》之后,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这些“小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思想情感的升华,同时,“小练笔”与写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贵在平时。
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前些年,写作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
新课程的来临,给作文教学也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吹走了许多的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
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从教材的8项写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1.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写作训练,却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
打破了原先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
而且,写作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写作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开展的课外活动、曾经吸引我的地方……教材就像一位通晓孩子心灵的知心姐姐,在倾听着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
2.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五》这样的写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写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写作技巧。
3.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
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
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同学,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此外的其他人。
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
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
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
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
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你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似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
《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
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兰心蕙质了。
(一)加足“佐料”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如学了《听听,秋夭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
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
既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
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
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括中的练笔机会。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
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
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
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
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
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
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
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
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
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在加强多写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
教材中多处出现读读背背抄抄优美句段的练习,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毕竟,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左右臂膀,缺一不可。
(二)吊足“胃口”没有好的“胃口”,纵是山珍海味也是枉然。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作文的起步阶段,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与学生相识之初,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
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
先博得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
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
强烈的模仿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
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
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殊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信任是相互的。
教师的才华和责任心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自身更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写作的潜能。
海阔才能凭鱼跃,天高才能任鸟飞,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让他们思想的火炬熊熊地燃烧。
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迎来的将是一个作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