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差异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3.66 KB
- 文档页数:5
2009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01,2009第25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5(总217期)To t a l No 1217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立项论文《徐州师范大学学生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姜 艳(—),女,江苏南京人。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关于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差异的探讨———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姜 艳(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本研究运用经Bond 编制的DS Q 问卷(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本)对徐州师范大学201名学生施测,探讨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结论:大学生总体上多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在三种防御因子(成熟型、不成熟型、中间型)上存在着年级、性别和专业的差异。
掩饰因子上显示多数学生掩饰度较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差异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1—0064—03 一、引言防御机制是“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所使用的全部策略。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心理防御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自然成熟度和社会成熟度。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防御方式的使用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大学生自身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例如环境、人际关系、专业选择、恋爱、学习等方面的各种冲突,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所采用的防御方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及突发性自然灾害引发的心理危机,使得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心理机制,是自动反应,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如果说合理,那么人在碰到困扰的时候能自我调节,不产生心理问题或心身问题,就算是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了。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推断他人的对错。
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为什么要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简单说是为了应激,求个一时的心理平衡。
有建设性的和消极自欺的两类。
积极的建设性的有幽默、升华。
这种自我防御会有建设性的好结果。
通常说一个人在自我防御,主要指消极自欺的那类。
有否定歪曲投射退行幻想压抑合理化过度补偿等。
常常过度使用自我防御是为了逃避现实,不必面对事实,不必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用麻烦去解决问题了。
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却是自欺而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差异分析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个体来说,其心理状态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和分析这些个体差异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应对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差异分析。
一、认知差异大学生的认知差异是指他们在认识、思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认知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可以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专业学习性学生和综合素质性学生。
首先,专业学习性学生更注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类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
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以案例和实际操作为重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其次,综合素质性学生更关注课余活动和社交圈子的拓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积极参与。
这类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小组交流和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绪差异情绪差异是指大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应对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在情绪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分为积极情绪型和消极情绪型两种类型。
积极情绪型大学生通常情绪稳定、积极向上。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强化积极情绪的培养和激发,例如通过鼓励乐观心态、提供情绪调节技巧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消极情绪型大学生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
通过情感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心态。
三、应对差异应对差异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的个体差异。
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彭慧玲李霞年文国香王磊赵霖烜摘要:现今,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从防御机制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简要回顾了防御机制的分级和类型,主要特征,然后概述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想法。
关键词:防御机制概念类型特征研究现状一、关于防御机制概念的研究1.1防御机制的提出防御机制是由S.Freud提出来的,是他人格构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他早期的观点中,压抑和防御是同义词,在1894年以前就开始用防御这个术语来描述自我痛苦的观念情绪的对抗。
之后有段时间他搁置了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直到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1]。
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
这时人会感到焦虑,自我通过不断地协调、解决矛盾冲突降低焦虑,这中间应用的手法、技巧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通俗地说,即指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以某种心理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做出某些改变,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借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而不至于引起心理上过度的紧张和痛苦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置换、合理化、反向形成、转化、退行等。
A.Freud在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S.Freud关于防御机制的概念。
她认为防御机制是个体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以调节内部与外界现实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
在S.Freud提出的几种防御方法的基础上,她增加了其他几种防御方法——投射、内射、逆转和升华等。
她还提出了一个防御机制的发展年表,其中有防御机制出现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安娜·弗洛伊德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分。
防御机制的概念防御机制的概念防御机制是指人类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情况,并减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一、防御机制的分类1. 成熟型防御机制:包括幽默、同情和理解等积极健康的行为,能够使人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2. 病态型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投射、分裂等消极不健康的行为,会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地面对现实生活,并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3. 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升华、抑制和回避等中立型行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
二、常见的防御机制1. 否认:指一个人否认某个事实或情况存在。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紧张感和焦虑感,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现实生活与内心感受的脱节。
2. 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内心矛盾和紧张感,但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3. 分裂: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复杂的环境和情境,但也可能导致内心冲突和自我认同问题。
4. 升华:指一个人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挫折和失败,但也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与内心感受的脱节。
5. 抑制:指一个人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内心压抑和身体健康问题。
6. 回避:指一个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挑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紧张感,但也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与内心感受的脱节。
三、防御机制的影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情况,并减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但是,长期使用防御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1. 防御机制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与内心感受的脱节,使人们无法正常地面对现实生活。
2. 防御机制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使人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
3. 长期使用防御机制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对防御机制的理解
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和冲突时,采取一些方法来减轻或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以保持心理平衡。
防御机制通常是无意识的,并且有多种形式。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转移等。
压抑是指将不愉快的想法、情感或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使其不再被意识到;否认是指拒绝接受现实或事实,认为某些事情从未发生过;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行为归咎于他人;反向形成是指为了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出相反的行为或态度;合理化是指为自己的行为或想法找寻合理的解释或理由,以减轻内疚或焦虑;转移是指将注意力从一种不愉快的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
防御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冲突,但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例如,长期压抑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可能会导致抑郁和焦虑。
因此,对于心理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并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冲突,从而建立更健康的心态。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教育硕士何新赏 [摘 要]心理防御机制(以下简称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其重要性已广为心理学家们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防御机制,研究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探讨。
本文拟对防御机制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不同研究的争论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防御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类、作用、领域内的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
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2]。
在《自我和本我》一文中,他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元结构,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作为自我的一种功能。
根据他的观点,防御机制指的是“自我在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中所采用的全部策略”[3]。
这些机制通过篡改或曲解现实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reud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A.Freud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与不同形式的神经症之间的关系、防御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添加另外的五种防御机制:禁欲作用、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