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案件严格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罪责与刑罚的适用公诉机关:被告人:审查起诉阶段,按照刑法规定,本案应当由公诉机关进行起诉,依法向法院提出公诉意见书。
根据我对被告人所犯职务犯罪的认定,特向贵院提出如下的罪责与刑罚适用建议。
一、案件基本情况被告人在担任某单位的重要职务期间,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经查,被告人以职务便利,多次收受他人贿赂,涉案金额巨大。
基于相关证据,被告人对其犯罪事实无可辩驳,已经具备了定罪和量刑的基本条件。
二、犯罪事实及罪责认定根据我对案件的调查和审查起诉阶段的工作,我认定被告人犯有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集体、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抢夺本单位或他单位的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对案件涉及的证据以及被告人对指控事实的供述,被告人对贪污事实供认不讳,具有犯罪事实清楚、自愿投案、悔罪态度较好等情节。
三、罪责的认定依据1. 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滥用职权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九条规定,单位受贿罪,单位应承担刑事责任。
2. 受贿数额:经查,被告人共收受贿赂金额为XXX万元。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受贿数额较大的,应该认定为受贿罪。
同时,被告人的贪污数额也较大。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六条规定,贪污数额较大的,应该认定为贪污罪。
3. 情节严重性:被告人作为单位重要职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收受他人贿赂,并且数额巨大,涉案金额达到数百万元,财产性犯罪情节及其危害性十分严重。
基于上述认定依据,我认为被告人犯有贪污罪,并且数罪并罚,应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罪责与刑罚的适用。
四、刑罚适用建议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滥用职权受贿罪与单位受贿罪的认定,应当数罪并罚,同时对贪污罪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刑罚。
针对被告人犯罪行为的严重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我特提出如下刑罚适用建议:1. 对于被告人犯有贪污罪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依法从严政策(2010年05月06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要全面客观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及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注重从严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
”这就给我们明确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依法从严要求。
在审判活动中这一要求,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重刑直至死刑,对于社会危害性大或者具有从重处罚情节、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分子依法从严惩处,可以有效地震慑犯罪分子和社会不稳定分子,达到有效遏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人民法院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新形势对刑事审判工作的新要求,根据人民群众对社会稳定的新期待,准确把握依法从严的政策要求,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从严惩处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内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要注重依法从宽的一面,还要注重依法从严的一面。
依法从严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一定程度上说,严是基础,是前提。
没有惩罚,就谈不上宽大。
正如《意见》指出的:“既要克服重刑主义思想影响,防止片面从严,也要避免轻刑化思想影响,防止一味从宽。
”从严惩处严重刑事犯罪是社会治安形势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犯罪高发期,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严重刑事犯罪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广大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要遏制严重犯罪高发的势头,必须有严的一手。
该严不严,该重不重,就起不到对犯罪的震慑作用,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就不利于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搞得不疼不痒,不得人心。
”因此,人民法院必须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要有对较轻犯罪和具有从宽情节的犯罪分子从宽的一面,又要有对较重犯罪和具有从重情节的犯罪分子从严的一面,做到宽严并用,罚当其罪。
L爵g al S y st e m A nd Soci ot y ■■翟雹盈l。
竺竺!型!!f叁型圭塾垒职务犯罪窠件轻羽化的威园&时策赵俊明摘要从严打击职务犯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内容,但近年来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El渐突出,成为司法机关理应妥善化解的难题。
本文从造戍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分析了成因与现实危害,并提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规范对该类犯罪的定罪量刑。
关键词职务犯罪轻刑化监督机制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70.02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受理(包括积存、重报)职务犯罪案件共计49627件63901人,其中移送审查起诉33024件42951人,不起诉人数和不起诉率连续两年下降,无罪判决率降至7年来最低。
然而,尽管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数量、质量不断提高,但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现象亦日渐突出,此类案件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比率远远高于一般刑事案件。
当人们欣喜于上述数字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职务犯罪轻刑化问题感到忧虑。
职务犯罪量刑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若任其发展下去,无疑会削弱对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影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化,有损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斗争的信心,危害长期以来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纠正职务犯罪的轻刑化倾向,是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一个棘手而又不得不妥善化解的难题。
一、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的成因(一)立法自身存在缺陷1.刑法对职务犯罪处罚规定的量刑幅度过宽,对法律的适用没有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导致法官在量刑时自由裁量权较大。
比如《刑法》第383条、386条规定了对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提出治理职务犯罪的意见建议要明确责任主次。
要根据涉案人员参与犯罪的程度、在犯罪中所起作用等因素,明确各自责任大小,既不能机械执纪执法,也不能简单降格处理。
对特定关系人的处理,要根据其是主动参与犯罪,还是在被审查调查人指使下实施帮助行为;对行贿人的处理,要根据其是主动围猎,还是被索贿;对接受被审查调查人请托,帮助他人谋取利益的党员干部,要根据其行为是否违规违法、是否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等情形分别予以处理。
要严格提出从宽处罚建议。
监察法关于对职务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提出从宽处罚建议作了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要严格把握对涉案人员提出从宽处罚建议的情形,避免适用的随意性。
不仅要依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涉案人员是否符合从宽处罚条件进行实质性判断,还要审查涉案人员是否存在行为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等情形。
若系多次行贿、巨额行贿等重点查处的行贿行为,提出从宽处罚建议需审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
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总页数】2页(P14-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3
【相关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严格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J],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J],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13号 [J], 无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J],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刑事抗诉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4.11.26•【文号】高检发诉字〔2014〕29号•【施行日期】2014.11.26•【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刑事诉讼综合规定,检察机关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刑事抗诉工作的意见(2014年11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为促进司法公正,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提升刑事抗诉工作水平,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刑事抗诉工作的基本要求1.刑事抗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权。
通过刑事抗诉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
全面加强和改进刑事抗诉工作,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和维护法治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2.对刑事抗诉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依法。
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独立公正开展刑事抗诉工作,不受任何干预,防止滥用抗诉权或者怠于行使抗诉权。
——准确。
案件质量是刑事抗诉工作的生命线。
要精细化审查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刑事抗诉的条件和标准,确保刑事抗诉案件质量。
——及时。
增强时限意识,严格遵守办理刑事抗诉案件期限的规定,对符合抗诉条件和标准的案件,及时提出抗诉,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突出监督重点,加强矛盾化解,注重刑事政策在抗诉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现抗诉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刑事抗诉的情形3.人民法院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方面确有下列错误,导致定罪或者量刑明显不当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抗诉和支持抗诉:(1)刑事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与证据证明的事实不一致的;(2)认定的事实与裁判结论有矛盾的;(3)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法发〔2010〕9号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充分认识《意见》对于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
要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自觉性,将这一政策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刑事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切实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落实好今年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请及时层报我院。
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司法机关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
为了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特制定本意见。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1、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要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切实做到宽严并用。
职务犯罪适用缓刑问题刍议[摘要]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要严格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条件办理,不具备缓刑条件的不能勉强适用,对缓刑条件不能简单理解。
只有正确适用缓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又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认罪悔罪或自首的犯罪分子,恰当适用缓刑,体现惩办和宽大并举的宽严相济政策,从而使司法审判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服务。
[关键词]职务犯罪;缓刑;正确适用随着我国各级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职务犯罪案件被移交到司法机关处理,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人民法院一般会认真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一些符合法定条件、犯罪情节较轻的职务犯罪分子依法适用缓刑,这些缓刑罪犯大都分别具有自首、立功、坦白、从犯、积极退赃等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悔罪表现,判处缓刑后,法律效果一般也是较好的。
审判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对职务犯罪分子适用缓刑的条件列出了具体的规定;即要严格依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又要防止和克服简单化的认识,那种认为只要犯罪数额小,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就是犯罪情节较轻,全部或大部分退出赃物、赃款就是认罪态度好,单位主动要求法院判处缓刑,就是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观念。
笔者认为,在对这些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犯罪数额既是认定犯罪的事实依据,也是构成犯罪的重要情节。
例如《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对构成贪污犯罪的数额作了详细的规定,一般为5000元就构成犯罪。
但此条第四款又明确规定:“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在此方面,存在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但凡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均属情节较轻,可适用缓刑。
另一种认识认为职务犯罪不存在情节较轻,因而也不存在缓刑适用的问题,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各有偏颇,在职务犯罪中,贪污、受贿行为只有达到情节较重才构成犯罪,而《刑法》所说的情节较轻是相对已经构成犯罪的人而言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严格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2年 8月 8日法发 [2012]17号
为进一步规范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 确保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并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就职务犯罪案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具体适用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掌握职务犯罪案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
职务犯罪案件的刑罚适用直接关系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效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深刻认识职务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充分发挥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
要在全面把握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条件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既要考虑从宽情节,又要考虑从严情节;既要做到刑罚与犯罪相当, 又要做到刑罚执行方式与犯罪相当, 切实避免缓刑、免予刑事处罚不当适用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犯罪分子, 一般不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一不如实供述罪行的;
(二不予退缴赃款赃物或者将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
(三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的;
(四犯有数个职务犯罪依法实行并罚或者以一罪处理的;
(五曾因职务违纪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分的;
(六犯罪涉及的财物属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等特定款物的;
(七受贿犯罪中具有索贿情节的;
(八渎职犯罪中徇私舞弊情节或者滥用职权情节恶劣的;
(九其他不应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
三、不具有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情形, 全部退缴赃款赃物, 依法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的贪污、受贿犯罪分子, 可以适用缓刑;符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不具有本意见第二条所列情形, 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构成犯罪, 一审宣判前已将公款归还, 依法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在案发前已归还,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四、人民法院审理职务犯罪案件时应当注意听取检察机关、被告人、辩护人提出的量刑意见, 分析影响性案件案发前后的社会反映, 必要时可以征求案件查办等机关的意见。
对于情节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 不得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
五、对于具有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但根据全案事实和量刑情节, 检察机关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并据此提出量刑建议的, 应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审理法院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 应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