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肺腑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诉肺腑》课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诉肺腑》课文。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人的深情诉说,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辨析。
3. 对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教师逐段解析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写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6.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写作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提交的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诉肺腑》赏析作者:冯国华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06期《诉肺腑》节选自《红楼梦》,是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重要章节。
在这一回书中,贾宝玉不但敢于在人前称扬林黛玉,而且当着林黛玉的面诉出了长期积压在内心的肺腑之言,从而消除了由于林黛玉的敏感猜疑所造成的感情纠葛。
因此,这一节在宝黛爱情的发展史上占着重要的位置。
在第一部分中,借机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知道贾雨村要见自己,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公开声称不愿意同这些人交往。
史湘云听见这些话,就劝贾宝玉出去见见贾雨村,与人家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
谁知贾宝玉一反平日温柔之态,立即翻脸逐客,要撵史湘云出屋。
袭人为打圆场,就和史湘云一唱一和,夸赞薛宝钗,奚落规劝宝玉。
贾宝玉却毫不领情地辩解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这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从当时的语言环境来看,是史湘云、袭人“诱使”宝玉脱口而出的,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设计之笔。
这是作者有意给贾宝玉制造一个直接说出心里话的机会,使贾宝玉在林黛玉不在场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爱林黛玉不爱薛宝钗的根本原因。
俗话说:“隔墙有耳。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首先就是这样一个巧合。
屋中的贾宝玉和史湘云、花袭人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墙外就来了林黛玉。
因为她怕贾宝玉与史湘云借“麒麟”而做出“外传野史”上的“风流韵事”来,因而悄悄走来,打探消息,也就是出于初恋女孩的敏感心理来偷听墙角。
谁知正好听到贾宝玉的内心剖白。
她感到由衷地幸福和喜悦,觉得“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但是,林黛玉同时又是一个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人,她没有沉醉于眼前幸福和喜悦的遐想之中,严酷现实使她不得不思前想后,很快就从“又喜又惊”跌入“又悲又叹”之中。
集中展示了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作者通过这部分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出色地表现了林黛玉内心深处曲折复杂的情感。
暗示出宝黛之间志同道合的真挚爱情,与力主“金玉姻缘”的世俗势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黛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遇。
《诉肺腑》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诉肺腑》。
理解《诉肺腑》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等。
分析并解读《诉肺腑》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诉肺腑》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诉肺腑》的原文及其背景知识。
分析《诉肺腑》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诉肺腑》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对《诉肺腑》深层意境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诉肺腑》的背景知识、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诉肺腑》的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诉肺腑》的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诉肺腑》,了解其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诉肺腑》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诉肺腑》: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解析诗词:分析《诉肺腑》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诉肺腑》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梳理《诉肺腑》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诉肺腑》,并选择一首类似题材的诗词进行鉴赏。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诉肺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背诵和鉴赏)的提交,评估学生对《诉肺腑》的背诵情况和审美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寻找其他时代或作者的亲情题材诗词,与《诉肺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表达。
《诉肺腑》教案《诉肺腑》教案(一)一、教材1、介绍教材《诉肺腑》是对宝玉和黛玉感情稳定成熟时期的一段描写,作者曹雪芹借宝黛之口,传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红楼梦》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
2、目标重点难点依据A、就文本而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黛互诉衷情是需要契机的,这个契机是如何出现的,就是学习的能力目标:层层铺垫,使中心事件水到渠成的写作技巧。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B、之所以将这个目标确定为难点重点,主要是因为当前学生对小说记叙类文章的阅读鉴赏只重情节,不重构思技巧,将学教材当作消遣性阅读,而考纲有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就是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
如果我们能把学习中的思考领悟应用到考试卷的阅读理解当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做题会事半功倍,所以教材也是一篇阅读理解材料,只要老师引导得当,语文老师最担心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知识目标是分析其爱情基础并用现代观点进行评析。
主要强化尊重原著的原始解读,同时也有个性化解读,这是一个弹性目标,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挥。
二、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法。
在学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在导入上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应有问题驱动,这个问题还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兴趣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多媒体上显示汉代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一封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学生很容易就看出这个特点是从数字一写到万,下半阕又从万回到一,我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男女伤离别的诗很多,各有各的精彩,这首诗最精彩的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堂导入:写作固然是为表情达意,但同一份情,同一种意,有人将其写成白开水,让人生厌,而有人却能写得让人拍案叫绝,不同在哪里?就是巧思。
《诉肺腑》课文原文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湘云要他拣的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那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湘云笑道:拿来我看.翠缕将手一撒,笑道:请看.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笑问道:你两个在这日头底下作什么呢?怎么不找袭人去?湘云连忙将那麒麟藏起道:正要去呢.咱们一处走.说着,大家进入怡红院来.袭人正在阶下倚槛追风,忽见湘云来了,连忙迎下来,携手笑说一向久别情况.一时进来归坐,宝玉因笑道:你该早来,我得了一件好东西,专等你呢.说着,一面在身上摸掏,掏了半天,呵呀了一声,便问袭人那个东西你收起来了么?袭人道:什么东西?宝玉道:前儿得的麒麟.袭人道:你天天带在身上的,怎么问我?宝玉听了,将手一拍说道:这可丢了,往那里找去!就要起身自己寻去.湘云听了,方知是他遗落的,便笑问道:你几时又有了麒麟了?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多早晚丢了,我也糊涂了.湘云笑道:幸而是顽的东西,还是这么慌张.说着,将手一撒,你瞧瞧,是这个不是?玉见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那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史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袭人笑道:你还说呢.先姐姐长姐姐短哄着我替你梳头洗脸,作这个弄那个,如今大了,就拿出小姐的款来.你既拿小姐的款,我怎敢亲近呢?史湘云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样,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赶来先瞧瞧你.不信你问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那一回不念你几声.话未了,忙的袭人和宝玉都劝道:顽话你又认真了.还是这么性急.史湘云道:你不说你的话噎人,倒说人性急.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 袭人道:且别说顽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笑道:这又奇了,你家放着这些巧人不算,还有什么针线上的,裁剪上的,怎么教我做起来?你的活计叫谁做,谁好意思不做呢.袭人笑道:你又糊涂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这屋里的针线,是不要那些针线上的人做的.史湘云听了,便知是宝玉的鞋了,因笑道:既这么说,我就替你做了罢.只是一件,你的我才作,别人的我可不能.袭人笑道:又来了,我是个什么,就烦你做鞋了.实告诉你,可不是我的.你别管是谁的,横竖我领情就是了.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作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4]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ぐ,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4]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宝玉站着,只管发起呆来.原来方才出来慌忙,不曾带得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忽抬头见了林黛玉和他站着.一时黛玉走了,他还站着不动,因而赶上来说道:你也不带了扇子去,亏我看见,赶了送来.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
《诉肺腑》赏析篇一:《诉肺腑》是俄国诗人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感情。
这首诗的题目“诉肺腑”表明了主题和情感的深度。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在倾诉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在讲述事件或事实。
这种标题方式常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政治立场,比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和中国的《红楼梦》。
正文部分,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人描述了他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对他的人民兄弟姐妹般的感情。
他描述了他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工作,并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也描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他们的痛苦和困难表示关心和同情。
除了描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也展示了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诗人通过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呼吁人们关注和关心人民的疾苦,并呼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人民的问题。
诗人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和呼吁性,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政府的信任。
《诉肺腑》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政治意义的诗歌,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和主题的深度,使它成为一首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篇二:《诉肺腑》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李宝椒与邻居王老五之间的故事。
下面是对这本小说的赏析:这本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性的揭露和道德的思考。
小说中,李宝椒和邻居王老五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生存状态。
李宝椒的善良和正直,被描绘成一种“愚善”,而邻居王老五的自私和贪婪,则被描绘成一种“狡诈”。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使得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小说通过李宝椒和邻居王老五的故事,反思了道德观念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明代,道德观念相对保守,人们往往强调家庭和亲戚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小说中,李宝椒和邻居王老五之间的争执和矛盾,反映了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诉肺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诉肺腑》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2.分析并领悟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及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及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文学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3)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3.分析课文内容(1)让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翠翠的母亲等。
(4)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4.感悟课文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课文所传达的人性光辉,如:善良、真诚、勇敢等。
5.研讨与拓展(1)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
(2)对比分析《诉肺腑》与《边城》中的翠翠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如:封建迷信、家族纷争等。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诉肺腑》的读后感。
3.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及文学成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诉肺腑》的内容及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作业布置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补充:1.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课文中翠翠与傩送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翠翠与傩送的关系发展,其实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诉肺腑》课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诉肺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诉肺腑”、“真挚”、“感慨”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理解亲情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诉肺腑》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2)对课文情感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谈论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引入课文《诉肺腑》,简介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练习与创作:(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短篇写作练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创作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短文。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诉肺腑》。
2. 完成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完成模仿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诉肺腑》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并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原文: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原文: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导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话说宝玉见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
《诉肺腑》教案设计回目录【自读导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全书的主干,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
“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这种建筑在“怜才爱色”基础上的爱情往往缺乏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
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
《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解说:理解宝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体会文中肺腑之言的关键,导言先将宝黛爱情与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做一简要对比,可使学生定向地、高起点地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
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明确: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解说:分析小说,思想内容也好,人物形象也好,艺术特色也好,情节结构是不能跨越的,它是基础,是依托。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熟悉情节,为后面的分析、理解作先期的准备。
)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讨论的方式理解。
明确: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
(解说: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种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让学生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尤其是宝黛二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作铺垫。
)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明确:宝钗。
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
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
’”,又“连忙就走"。
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明确: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
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
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慧心灵气。
论门弟,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
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
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
(解说: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宝黛爱情的专一真诚、成熟巩固、纯洁美好、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地把握。
)5.肺腑之言就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找出课文中二三处加以分析。
明确:例①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例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
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分析: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
(解说: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品读、分析,体会肺腑之言的内涵。
)【自读点拨】为帮助学生把自读引向深入,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1.试析宝黛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叙写这一过程的深刻思想意义。
明确:宝黛二人从“木石前盟”到一见面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多次的口角到间接的试探,虽然宝玉生来“聪明灵慧”,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却谁也不能领悟对方的深情实意,总把“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二人终由多次的小牾积聚成一次大冲突,直吵得一个“脸红头胀”,一个“手心冰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如何解开二人心头的疙瘩,如何避免感情的淤塞而使彼此心曲相通呢?似乎很难,其实也实在容易,宝玉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
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
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
2.真实自然又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
明确: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话描写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这里主要说说心理描写。
本文比较集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在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对自己称扬不说“混账话”一节,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在对爱情的追寻过程中,总是忧伤多于快乐,痛苦多于幸福。
原因在哪里呢?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互相听到了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她越来越感到环境的势利、险恶和前途命运的艰难、叵测。
这一段“喜”“惊”“悲”“叹”的心理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真诚真心的宝玉的爱恋,也暗示了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
课文就是通过这段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其真实、自然、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古往今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之心和同情伤感之泪!(解说:此环节旨在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把握。
【自读思考】阅读《红楼梦》第29回的相关情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怠吃,不时来问。
黛玉又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今听见黛玉如此说,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怎连他也奚落起我来。
"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
要是别人跟前,断不能动这肝火,只是黛玉说了这话,倒又比往日别人说这话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吗?我那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
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
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便抽抽搭搭的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却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刻有了你,你心里竟没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