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能量的转换》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课是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内容。
能量是抽象的。
能量的这一属性使得小学生难以从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直接观察,故而,要注意从具体的现象中去发现能量、研究能量。
本节课教学活动主要使通过一次用点燃的花生米加热水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换过程。
通过实例的描述、动手做能量转换的玩具等进一步巩固对能量转换的认识。
再通过观察发现并解释自然生活和生产当中的一些现象,在产生认识的冲突中,发现能量转换给人们。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能量的转换》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能量的转换》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各种能量的存在,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能量的转换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认识能量的转换现象,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学会探究能量转换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转换现象,能量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能量转换规律的探究,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量转换的规律。
2.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能量转换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能量的转换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能量转换过程,分析能量转换规律。
4.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总结能量转换的规律。
5.知识拓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一、说教材通过本单元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两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放映幻灯7)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发展目标.:(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根据三位目标的确立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的教学形式遵循一个原则:多样化。
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
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
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选题缘由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六年级学生了解,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并且能具体说出哪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
2.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课本的实验,通过燃烧花生米加热烧杯里的水,并测量水温来让学生说说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这种形式实验的现象并不明显。
3.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社会主流,让学生了解水利这种洁净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可以转化为其他多种形式的能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水力发电是利用势能转换为电能的形式。
2.技能目标:能利用模拟的水利发电设备发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多种能量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科学道理。
实验器材:小水轮简易发电机小灯泡捣米臼等实验教学内容1.利用水力发电设备模拟,高处的水具备的势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2.讲解高处水的势能—水车的动能—发电机的电能的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一、观察小水轮在水的带动下转动的过程。
介绍组装好的小水轮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水轮转动的快慢和水流的高度有关。
二、模拟小水轮转动,带动发电机工作从而发电的过程。
1.教师组装小水轮和发电设备。
2.学生用水桶将水从高处倒入小水轮的叶轮上。
3.观察小水轮的转动带动发电机转动从而产生电流,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
实验原理:利用了水流从高处落下的重力势能,将能量转换为发电机的动能,通过发电机的转动产生电流带动小灯泡发光。
实验创新之处1.改变了课堂教学中仅靠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水力发电的原理,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的了解了能量之间的转换。
2.小水轮加发电机的装置实质上是水力发电的应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原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
3.加深了六年级新生对不同能量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实验效果评价纵观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初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在模拟环节收获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不断探索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换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的种类、能量的转换过程以及能量转换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能量转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能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能量转换的现象,从而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观察能量转换的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能量的转换原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能量的转换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换原理,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
2.教学难点:能量转换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换现象,如火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引导学生关注能量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能量的定义、单位、分类,使学生对能量有全面的认识。
3.讲解能量的转换原理:阐述能量转换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本质。
4.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转换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能量转换的知识。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能量转换实例,如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能量转换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能量的转换现象,认识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能量转换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对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能量转换的经验。
但学生对能量转换的深层次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转换现象,认识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转换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能量转换的深层次原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转换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转换的现象。
4.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能量转换的原理。
5.知识拓展:介绍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对生活的作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换的原理。
7.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能量转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能量转换的原理,可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实验、讨论等环节。
2.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能量转换原理的理解程度。
3.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5.2《能量的转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5.2《能量的转换》是一节关于能量转换的实验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能量转换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方案,探讨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能量转换的规律。
5.知识拓展: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换的重要性和应用。
《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漳州市通北中心小学曾坤宗
一、分析教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体现课标精神。
《能量的转换》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5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2课,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能量和能量表现形式基础上,认识能量的重要特点——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并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今后学习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安排:一是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二是感受能量是如何转换的;三是让学生自制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感受能量的转换过程。
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体验能量的转换。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实际,为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能量转换活动,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认识到能量转换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且是经常发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通过实验去验证,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结合学情,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突出课标精神。
经过对学情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第1课),学生对能量的形式具有感性的认识,懂得了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及作用,同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对能量的转换有比较零散模糊的认识,如何组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是本节课重点。
为此,我把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以及感受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并明确能量转换是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复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自制的玩具,并分析、表述玩具的能量转换过程,交流各自家中的物体是如何进行能量转换的,最后再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第一课时,我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1.从生活入手,从初步认识能量到明确知道能量是可以转换的。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觉到的能量入手,通过实例引导分析,明确告诉学生,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2.以实验操作来探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通过两个实验:一个是
由老师演示划着一根火柴,分析能量是如何转换的;一个是由学生制定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燃烧花生米给水加热”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分析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3.通过对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实例的描述,理解能量转换的复杂性。
4.总结拓展。
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并要求学生自制玩具,观察家中能量转换的物体,思考此物体是如何进行能量转换的。
三、科学探究,有效实施教学过程,贯彻课标精神。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开展教学: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的重要特点。
能量看不到,但能感觉到,所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会比较抽象,虽然通过《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对能量有了一定认识,但还不明晰。
这就必须提高学生对能量的认识,再引导出“能量是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感觉到的能量有哪些,以明确生活中的能量无处不在;
接着以“我的两手动一下会产生什么能量呢?”、“如果两手搓一搓,会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出“两手搓一搓,动能使手发热并发出声音”,此时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能量的转换,就是说,动能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并指出“这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能量转换的例子,比如通电后日光灯亮了、风扇转动了等等。
最后进行小结:能量转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并以“那么,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呢?”导出下一活动。
2.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操作,感受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学生兴趣已被激发,探究欲望增强,这时,我主要通过“划着一根火柴”和“燃烧花生米加热水”两个实验来指导学生探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⑴划着火柴实验。
我先拿出火柴,问学生“火柴有能量吗?什么能量?”、“它能转换成什么能量?”、“怎么转换?”(在火柴盒的侧磨擦面划一下),在连续的启发提问和引导下,我演示了划着火柴的动作,分析指出:火柴顶端的火药在火柴盒的侧磨擦面划一下,火柴燃烧起来了,火柴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热能和光能。
⑵做“点燃花生米加热水”的实验探究。
首先,我拿出花生米,问学生“花生米中有什么能量?”、“能转换成什么能量?”、“如何转换呢?”、“热量会有多大?”、“你们想知道吗?”,再引导出必须以实验来验证。
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重点是对课本中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充实完善,让方案更科学,更易操作,强调总共要测两次水温(对课本中测水温的插图产生质疑,认为花生米还在燃烧就测水温不科学,也不准确),第二次必须是在“花生米燃烧完后”进行。
然后,针对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安全方面,以确保实验能够成功,有科学价值。
最后,各小组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针对实际例子,积极展开讨论,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我出示文中“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实例”图,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小组讨论图中的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最后老师再请学生分析图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老师指出“可见,能量是可以连续不断进行转换,是复杂的”。
4.谈谈学习收获,加强拓展延伸,自制能量转换玩具。
⑴梳理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收获,以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⑵让学生自制玩具,思考其能量转换过程,并观察家中能量转换的物体。
这样拓展延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更能让学生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