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新闻选择_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报道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8.45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的报告,
600字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次可怕的地震。
地震之前,
电离层出现了异常变化。
本报告将尝试分析这些异常变化。
首先,地震发生之前,电离层的密度和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电离层是很薄的,至少在日本可用空间中它是如此。
然而,2011年3月9日,遥感发现电离层开始变厚,而
且在2011年3月10日更加明显。
这说明地震发生之前,电离
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次,地震发生前,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发生变化。
遥感数据显示,2011年3月11日,电子密度急剧上升,比起平常的电
子密度要多出约10%。
这说明地震发生在前,电离层已经发
生了重要的变化,电子密度急剧上升。
最后,电离层在太空中散射出超过正常水平的X射线能量。
在2011年3月11日,这种X射线能量达到一个峰值。
这表明,地震发生前,电离层会向太空散射出大量的X射线能量,以及异常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
生地震前,电离层出现了异常变化,包括密度变化,电子密度变化以及X射线散射。
这些变化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地震学的
基础,并了解地震发生之前空间环境的变化。
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的叙事学研究——以《东方时空》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
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本核危机——一场人祸”的叙事话语以及“主播中心制”+“悬念组合报道”的叙事模式。
同时,主播也成为节目编排的内在节点,以设问和快节奏的音乐短片形成悬念,以悬念组合报道引导话题,从而完成节目的起承转合。
注重悬念在报道中的力量,也体现了《东方时空》的受众本位意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对待国际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国家级媒体受到政治因素左右的成分趋小。
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部分报道中,节目为了吸引受众,过分注重悬念,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上有所失度。
作为国家第一媒体,在这次国际灾难新闻报道中,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趋小,更多地表现出受众本位的报道倾向。
《东方时空》以数据性消息为主,穿插大量专家解析与评论,以悬念引导热点,可以说在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上已经接近节目的最大限度,有效打造了信息和观点的集合平台;灾难后期,栏目组派出记者对日本重灾区进行深度报道,深入开掘新闻资源。
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的三点建议:第一,适当运用悬念,切忌消费灾难;第二,加大对新闻背景的开掘,增加发现式报道,强化新闻现场;第三,注重声画一体的叙事语言,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之间应有所平衡,不可偏废。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兴丽)新闻影像的共时性“再现”新闻影像已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本真现实有多远?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述和表现、文字则倾向于说明和解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灾害引发社会谣言中媒体作用的研究 -要以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抢盐事件为例摘要本文主要以2011年三月份的抢盐事件为主要的切入点,对于当今媒体社会下谣言的传播特点继续拧研究,揭示媒体谣言进行社会动员的过程,尤其是媒体环境下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对于谣言产生的新作用。
本文通过对于这次抢盐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出这次抢盐事件的特点,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传播的模糊性以及极端化的特点。
其次对于这次的抢盐事件进行必要的思考,尤其是这次谣言的形成机制以及传播的机制。
之后分析媒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与不足,在分析影响新媒体在维稳中发挥作用成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关于增强新媒体在维稳中作用的对策与建议,为维护社会稳定之中媒体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抢盐事件媒体社会极端化维护社会稳定Study of effects of disasters caused by social rumours in the media - to Japan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China take the caseof salt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alt rob event in 2011 March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the main screw, continue to spread rumors in the media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edia rumors, reveal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especially the new changes of intercourse mode people media environment for rumors genera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alt event combing and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lt event, especially in the new media of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fuzzy and extreme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the necessary consideration for salt rob eventthis,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his rumor. After the analysis of media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role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play a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use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enhancement of new media in the dimensional stability of,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The media can play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a better role.Keywords: salt event media social extrem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引言 (5)(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5)(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5)(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6)二、“抢盐”风潮中的谣言特点分析 (7)(一)“抢盐”时间发生的始末 (7)1、谣言传播的初级阶段 (7)2政府与媒体的有关回应 (7)(二)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特点 (8)1.自媒体的特点 (8)2.受到自媒体影响后谣言的特点 (8)三、对于“抢盐”事件的思考 (10)(一)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10)(二)“抢盐”事件行为的形成机制 (10)四、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与不足 (11)(一) 传统维稳手段的不足 (11)(二)新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11)(三)新媒体在维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五、影响新媒体在维稳中发挥作用成因分析 (12)(一) 政府缺乏高效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12)(二) 公民辨别真伪的水平较低 (12)(三) 缺乏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3)六、关于增强新媒体在维稳中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3)(一) 构建高效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13)(二) 提高辨别真伪水平 (13)(三) 构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4)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一、引言(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2011年3月11日的时候,日本发生了特大的地震,同时地震也引起了核泄漏事故。
以3·11日本地震报道为例探究国内媒体现状及发展摘要: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当地居民和日本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我国曾经历过唐山、汶川等强震,同时与日本有着渊源的历史,因此我国政府及人民对此次地震有着更深的关注。
本文旨在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一部分受众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日本地震的关注程度。
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媒体影响受众的程度、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探究我国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的现状、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具体调查地点为吉林大学,调查对象为吉林大学工作人员、在校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
关键词:日本地震;媒体;受众;谣言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引言:距离日本9.0级地震已经过去一周了。
这段时间里,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都是关于日本地震的最新近况。
日本地震对全球的环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后流传出核辐射蔓延至亚洲国家、核泄露影响中国等谣言,国内也出现了各地碘盐抢购一空的现象。
受众如何获知谣言?他们是否相信上述谣言?对此次地震国民抱有怎样的态度?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 受众对日本地震了解程度的调查情况日本地震发生一周后,我在吉林大学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有效172份,其中男性93份,女性79份,分别占总数的54.07%和45.93%。
调查显示,这次地震给25.58%的调查者造成恐慌情绪,有13.95%的被调查者或其家人参与抢盐的热潮。
26.74%的被调查者不关注地震之后的发展情况,在其余关注者中,有78.57%的人为日本民众祈福,剩下21.43%的人认为此次地震是对日本民族侵略史的惩罚。
2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2.1 报纸的时效性被新兴媒体取代由于报纸隔天出版的局限性,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时,报纸逐渐失去了时效性。
论文范文:新闻采访论文参考范文:《纽约时报》灾难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与可借鉴之处1.绪论灾难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媒介发达的今天,灾难新闻报道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考验。
而媒体环境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媒体需要更多的改进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报道经验,槁好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了传统纸媒的一项重要议题。
本文对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中美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异同以求西学东渐。
1.1研究缘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世界各个角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各个领域、层面的相互影响、作用、依赖也愈发明显,所以一个灾难往往会牵动一条链上的其他部分。
也是基于此,人们在灾难事件下对信息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回顾21世纪来所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灾难事件无一不对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美国“911恐怖袭击”、印尼海喊、日本大地震……国内比较典型的SARS 病毒、5.12汉川大地震、雪灾等。
正是鉴于这个形势,我国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对突发事件作出了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而灾难无疑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灾难事件一般情况下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灾难事件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其往往会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不同媒体都会花大量的精力进行灾难事件的报道。
而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式、特点,传播的途径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界所关注的重点议题。
而在现今,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如何能够更好的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也成了其维护固有地位的重要方式。
1.2研究背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明显的体会到,现今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一场传播形态的巨变,一场媒体的革新。
四类网络媒体对日本地震事件报道的异同分析摘要: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北京时间1点46分)发生了世界观测史上最高震级———里氏9.0级———的大地震,随后余震不断,海啸肆虐,核岛爆炸,危机四伏。
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次重大灾难是始料未及的。
对此,我们国家也及时给予救援,献上了绵薄之力。
当然,各大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媒体的力量在此充分地显露出来,而对于我们学新闻的人来说,我们已不能光光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这些报道了,我们不能只看到消息的表面,我们更需要的是能以专业的眼光,从这些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选择新闻的方式以及新闻价值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本文主要根据四类不同网络媒体的报道来分析评论。
关键词:人民网凤凰网钱江晚报新浪网报道角度报道内容新闻价值异同正文:人民网,凤凰网,钱江晚报,新浪网。
这四个网站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性质的媒体。
分别是官方媒体,海外媒体,地方都市,服务媒体。
相同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
新闻特点有新鲜,真实,公开,重要。
那么对于这几个新闻特性而言,这四类代表性的网站所报道的新闻都是符合这几个特性的。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讲,新闻价值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显然,这几个网站都有重视到这几点。
例如,对这次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说,这四个网站都及时发布了消息,都有不同程度的完全报道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的最新情况与对日本当地和周边国家的影响。
有拍摄各种现场视频图片等,能最直观地给人们确切的信息。
不同点:先陈列四种媒体的报道情况:人民网:1、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2、留守"的在日华人:因为祖国所以安心因为爱所以回国3、[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日施救环境情况复杂][外媒:日本官方信息为何屡次让民众更加恐慌?][日本踏入“崩溃的十年”?][全球媒体看日本地震纷纷反思本国问题][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理性对待灾后流言][专家:民众不必恐慌][核污染逼退美军航母核泄漏勾起美国梦魇][人是弱小的正因为弱小应当互助]4、快讯5、核设施安全6、伤亡情况7、在日华人8、地震概况9、亲历地震海啸的感人细节10、跨国连线11、科普知识12、图片报道13、各方表态14、亲历者讲述15、编读往来凤凰网:1、快讯2、震后独家评:救灾满台外行自卫队冤东电罪不赦3、中国人在日本大地震中学到什么?4、逃生知识,跟樱桃小丸子学地震避难逃生3分钟算慢钱江晚报:最新图片报道最新情况新浪网:1、最新2、防护: [科普知识医学解读] [专家:核辐射不会向我国海域扩散]3、视频图片4、直击5、评论6、专栏7、微博互动8、科学松鼠会一、报道内容:1、人民网:是比较官方的网站。
福岛核泄漏事件中的危机管理分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O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在地震和海啸双重灾难的作用下,位于福岛的核电站多个机组厂房严重受损。
由于该核电站超期服役、抗震不力、设备老化等巨大安全隐患的存在,不足以抵抗大地震和海啸的破坏,多个机组厂房相继停电、常规供应断开,冷却系统失灵,反应堆温度过高,释放出大量氢气和热量,导致多个机组厂房发生爆炸,造成严重核泄漏事故,事故等级在短时间内就上升到7级事故。
大量核燃料、辐射物质进入大气层、地面和海水中,并随着大气、海水的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日本数个地区都观测到超过正常水平的核辐射量,水质及食品都遭到辐射污染。
以核电站为圆心、半径20公里范围内近20万居民收到“避难指示’’。
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可能将会造成大洋这边的一场风暴。
而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的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像蝴蝶效应一样,快速影响开来,虽然对日本造成的伤害程度和对世界环境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但它形成的冲击波已让整个世界绷紧了神经,陷入核辐射的恐慌。
总体影响自福岛核泄漏以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事故等级从4级上升到五级,再提高到最高级7级,不断升级的核泄漏危机使得人们的核恐慌以福岛为中心向世界各地蔓延开来。
各地媒体快速跟进,对事态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报道,其中不乏极尽渲染的恐惧,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惨痛回忆。
对于“核能是否安全’’、“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关闭核电站’’等问题接踵而来,有些国家甚至爆发大型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关闭核电站。
奥巴马政府推行建造核电厂的计划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安全问题成为外界讨论的重点。
德国停止延长核电站使用期限政策,并暂停或关闭其三分之一的核电站。
俄罗斯总理普京要求对俄核工业进行检查。
意大利通过全民公决放弃了核能,英、美重启和新建核电站计划受阻,印度和澳大利亚宣布要进一步讨论核电站的安全性。
[摘要] “拟态环境” 并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拟态环境” 是大众传媒构建的环境。
如“3.11”东日本大地震媒体的报道中,从人们态度的三次转变可以看出,不是所有“拟态环境”都与事实真相相似,其中所具有的虚假信息和残缺信息都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受众应该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努力最大限度的认识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 日本地震 媒介 拟态环境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并不等于客观环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并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拟态环境” 是大众传媒构建的环境,因此传播媒介应该说是“拟态环境”主要塑造者。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效性对于突发事件报道是极为重要的,大众会希望第一时间接收到事件信息,这就对于媒介在有效的时间里全面向人们提示的真实环境增加困难,在建构拟态环境时,难免出现与现实环境偏差的现象①。
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强烈地震并发生海啸。
本来网上充斥着愤青对日本的偏激与低廉的辱骂,经报道之后却突然转变为温和与中肯,充满着同情与人情味的声音。
在微博第一时间发出日本地震消息之后,据网络地震吧统计,日本祈福的大约有17.3%,不在乎的有21.5%,认为震得好的有71.2%。
在经过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等大大小小媒体的追踪报道之后, 发生首次转变,当时凤凰网做出民意调查,百万网友参与,近九成支持中国援助日本。
②此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都对大地震中显现出的日本国民精神、防灾救灾体制以及日本社会各机构组织的表现都赞不绝口,对此就连日本媒体感到惊讶。
近年来,地震、海啸、核辐射、泥石流等危机事件频发。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地震及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因此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媒体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首先要遵循新闻传播自身的规律,以新闻标准选择传播内容,同时又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技固有属性,发挥好媒体在危机报道中应有的解释、动员、安抚、说服等作用。
这其中,科技新闻报道有着独特的功能。
本文以“3·11”日本东北大地震报道为例,阐述危机事件报道中科技新闻选择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秉持的选择原则。
一、科技新闻与危机事件报道科技新闻是指以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动态等为报道对象的新闻。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新闻主要包括对危机事件发生原理的解释,对现象的科学分析和防治,对事件走势的科学预测以及其他相关科技方面的信息。
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有关地震的时间、地点、伤亡以及政府救灾情况的报道属于一般性社会新闻,而地震发生的原因、位置、震级、烈度、防治、应对、预测等就可列入科技新闻报道范畴。
2011年3月12日凤凰卫视新闻节目做了题为《美地质专家分析日本地震原因:太平洋板块运动所致》的报道。
报道中说:“这次强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所致……这次地震是自20世纪以来录得的第五大地震……本月9号在距离本次地震震中附近发生的7.2级地震正是本次地震的前兆……昨晚的8.9级地震和之前的7.2级前兆地震相比,释放的能量是其350倍……截至目前,美国地质勘测局已经监测到13次震级超过里氏6级的余震,35次震级超过5级的余震,以及数百次3~4级余震。
而未来发生里氏6~7级余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报道用详细的数据说明了地震产生的原因、强度、级别、未来发展,这对于公众了解事实、避免谣言,冷静积极地面对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新闻选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纵观近年我国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媒体的表现与以前相比已经有历史性的进步,信息公开、客观及时、以人为本等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但遗憾、失范依然存在,其中科技新闻报道在新闻选择上仍然[摘要]近年危机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危机事件常会涉及诸多复杂的科技问题。
媒体在危机事件的科技新闻报道中要在内容、角度上进行审慎的选择。
文章分析了当前危机事件报道中科技新闻选择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应当坚持的三大原则。
[关键词]危机事件科技新闻报道新闻选择[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新闻选择熊萍———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报道为例ZH ONGGUO BIANJI2011.3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缺乏严格的“真实性”把关科技新闻的最大特征是其知识性、严谨性,要求客观真实,但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真实性不够,媒体把关不甚严格,科技含量低,可信度下降,尤其是一些虚假新闻因为媒体的大量转发,在公众中形成严重误导并造成恐慌。
例如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在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张“核辐射扩散示意图”。
该图显示,在未来10天内,日本核辐射将向北太平洋扩散,波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图片中还标注出辐射物放射性的具体数据,看起来十分专业到位。
这张图片在全球网络中迅速传播,并引发了美加等国家人们的恐慌。
在国内,很多媒体也以此图为基础,制作了相应的核扩散示意图。
[1]但很快被证实,该图片中所标注的数据均不合理,图片纯属造假。
又如地震初期,不少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包括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某些专家先说日本的核设施是安全的,不会发生爆炸;如果爆炸了,对周围的核辐射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核泄漏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2.盲目追求“感官刺激与时效”现在新闻界有一种危险倾向,对趣味性、人情味的强调逐渐走向煽情炒作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报道中渲染恐怖、惊慌、紧张,或选择一些无聊离奇的故事吸引受众眼球,挖掘另类“快感”,把一次巨大的灾难视为一场媒介的狂欢,造成坏的社会影响。
如“3·11”日本地震报道中,有媒体称“日本核电站现在进行人工降温,也就是人直接进入反应堆核心进行手工操作。
这些人出来后活不到20分钟就会死。
”又比如中国民众抢购“碘盐”和美国民众抢购“碘片”事件,媒体在其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一些碘化钾销售企业脱销,许多药店热卖这种无需处方便可出售的药片。
”“按法新社的说法,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如果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可阻断绝大部分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沉积。
”[2]正是因为媒体反复强调“碘”的防辐射功能,导致民众抢购碘盐、碘片事件。
还有部分媒体盲目追求快、新、奇,没有深入了解真相和事实的本质就抢先报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如3月21日国内多家官方网站公布《地震局确定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谈论自己是否处在地震断层带上时,3月22日不少官方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又发文《地震局否认对外公布京沪等21城市断层带分布图》,这让受众不知如何应对媒体的浮躁与多变。
危机事件报道中科技新闻选择应十分谨慎,在内容和角度等方面都要对灾害事实作深入探究。
科技新闻不仅要具有时效性,和一般性新闻相比应更具有知识性、准确性、严谨性。
媒体只有冷静分析、深入调查,克服浮躁,挖掘事实本质,才能增加科技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选材缺乏“通俗性”不少危机事件报道中科技新闻之所以传播效果不理想,不是受众对科技新闻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学术性过强的素材又未将其通俗化,以至于普通公众无法理解而望而生畏。
比如有关“福岛核电站正在发生什么”,某媒体很早就刊发了核电站的示意图,图片包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和“核反应堆建筑的一般构造”两张图片,受众普遍缺乏核电站相关知识储备,示意图尽管色彩分明,受众仍然难以理解厂房内氢气是如何爆炸的。
又比如什么是核辐射?有媒体解释,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这样的解释让普通受众难以理解。
腾讯网是这样解释“核辐射”的:核辐射就是指一些元素(放射性元素),携带有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这些粒子可能脱离这些元素而射出去。
这样的解释比较形象,且具有动感,受众基本能够明白核辐射是怎么回事。
当前影响科技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是我们选择的内容以及叙述的方式枯燥无味,通篇罗列数字或堆砌深奥的专业术语,而这些深奥的数字和词汇因为难以理解而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危机事件报道中科技新闻选择的原则(一)遵循客观真实原则科技新闻报道要特别注意遵循科学的基本准则和程序,不造假、不夸张,不妄加评论,注重信息的权威性,尤其讲究权威来源,当对信息把握不准时应该及时请教相关权威专家,从专家的角度对危机事件作出科学解释,也可以邀请权威专家直接面对公众科学地陈述事实。
例如为了监测我国是否受核辐射影响,国家核安全局每日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
数据来自仪器的科学监测所得,可信度高。
受众通过图表上的客观数值和蓝色安全线就能轻松得知自己所处环境是否受到核辐射威胁。
当受众看到自身所处城市没有受到核泄漏影响,危机心理迅速趋于平静。
又比如为了平息碘盐、碘片抢购事件,媒体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报告,报告称“碘片并非辐射解毒剂,无法提供针对类似铯等放射性元素的防护作用,而且,并非所有人群均宜服用碘片,因为它可能给包括孕妇在内的一些人群带来健康风险……用碘需适量,不同人群碘的推荐服用量不一”。
[2]这些权威部门的声音有效抑制了谣言,控制了抢购事件的发展态势。
穆青曾说,“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这是新闻的特点。
不能因为要抓新的,就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闭门造车,或搞浮夸。
”[3]美国一位学者曾提出过五点建议值得我们借鉴:1.充分利用发表过的文章和报道来检验自己编写的内容,使其更为准确;2.不要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故意在导语中使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造成对科学发表歪曲报道;3.准确地引用被采访科学家的言论,在发表前要请科学家审阅;4.不要自作主张地解释科学家的技术结论;5.除非得到科学家的同意,不要轻易使用绝对化的字眼,如“突破”、“治愈”、“关键性的成就”、“填补空白”等。
[4](二)遵循新闻价值原则依照2008年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时强调的,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5]“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涵相当丰富,就新闻选择来说,即首先以新闻标准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按照新闻价值大小程度选择新闻,而不是按照宣传标准、商业标准选择新闻。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新闻选择亦是如此。
1.以重要程度选择新闻。
那些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或对公众的根本利益、日常生活产生普遍影响的就是重要新闻。
比如核辐射危机中,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如何危害人体?如何应对核辐射?目前普通人需要做什么?最坏情况可能是怎样?这些都应成为核辐射危机时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选题。
如3月19日核泄漏等级提至5级,当日《羊城晚报》撰文《核事故升级抢时间降温》,《南方都市报》撰文《核泄漏等级提至5级不排除封存反应堆》,新华网、新浪网等都作了相关报道。
2.以趣味程度选择新闻。
趣味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危机事件往往是灾难事件,充满着伤痛与苦难,气氛沉重,如何体现趣味因素?我们可以在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境遇中挖掘新闻的“戏剧性”和“人情味”。
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宁波晚报等媒体3月16日报道,日本可能因强烈地震向东移动最多4米,而地质改变所致地轴偏移可能使每天缩短1.8微秒。
又如《南方周末》3月17报道说,日本发放的救生包里除了水、手电、饼干、糖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收音机。
收音机电池常常可以工作几十个小时,ZH ONGGUO BIANJI2011.3被困的民众可以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躲避进一步的灾害,提前得知救援队伍的行进。
[6]这些报道因充满情趣而吸引受众。
危机新闻的趣味性往往呈隐性状态,不易觉察,这就需要编辑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慧眼识珠,及时捕捉。
3.以距离远近选择新闻。
新闻以受众为本位,新闻与受众心理或地理上越是接近,就越容易引起受众关注与共鸣。
媒体在选择新闻时要考虑受众定位,如《长沙晚报》结合长沙民众对灾害的反应情况,于3月17日发文《各种防核辐射用品网上热销长沙疾控专家称无科学依据,市民无需跟风购买》,3月18日发文《省会城市辐射水平正常》,长沙读者对此很感兴趣,提升了新闻的社会价值。
4.以新鲜程度选择新闻。
新闻应注重新奇、罕见、鲜活、及时,即在内容上新鲜,在时间上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