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听赏)维也纳的钟声》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一首富有童趣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乐曲以故事性强的音乐主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音乐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3.通过学习《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能够进行音乐欣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音响设备:确保音响效果,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
3.乐谱:准备乐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维也纳的音乐钟,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奏或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在聆听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便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乐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首先,讲解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符号。
然后,教授乐曲的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维也纳的音乐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一首充满童趣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这首乐曲以故事性、趣味性为主,旋律优美,节奏丰富,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音色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名、音符、节奏等,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但是,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钟》的故事背景,认识乐曲中的主要角色和音乐元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手法演奏乐曲,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维也纳的音乐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演奏《维也纳的音乐钟》,掌握乐曲中的基本节奏和音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乐曲的内涵,用自己的演奏表现乐曲的情感和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乐曲的背景、故事情节和音乐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3.演示:教师示范演奏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乐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指法和节奏错误。
5.展示:学生分组展示演奏成果,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是一首富有童趣的乐曲。
乐曲以一首著名的奥地利民歌为主题,通过模仿音乐钟的声音,展现了生动有趣的场景。
教材中包含了乐曲的主题及其变化形式,以及相应的节奏、旋律练习。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乐曲的结构,掌握简单的音乐术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术语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乐曲较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乐曲的结构,认识简单的音乐术语。
2.能够准确地演唱乐曲主题,模仿音乐钟的声音。
3.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乐曲的主题及其变化形式,准确演唱乐曲。
2.教学难点:对音乐术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乐曲节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音乐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互相鼓励。
4.视听结合法:观看相关音乐视频,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音乐钟场景、音乐术语等图片。
2.音响设备:播放乐曲和音乐视频。
3.乐谱: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乐谱。
4.音乐钟道具:用于模拟音乐钟的声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趣味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和音乐钟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引导学生观察乐曲的结构,讲解乐曲的主题及其变化形式。
同时,教师讲解音乐术语,如反复记号、顿音等,并让学生跟随示范演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乐曲主题,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八课《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八课欣赏管弦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目标:1.课堂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能从以钟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和体验美妙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使之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让学生能在听、唱、奏、演等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音乐记忆能力。
3.能初步了解此乐曲的结构,感受外国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维也纳的音乐钟》的美妙旋律,体验轻松、活泼的气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较之二年级有了进一步拓展,他们对新知识十分好奇,能够较快的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不断增强。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强弱,能够听辩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所以这节课设计了看旋律线模唱主题旋律,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竖笛演奏参与、合作、探究。
三年级的学生还十分的好动,表现欲望较强,对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随着熟悉的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能够在音乐中初步的把自己的音乐想法表现出来。
教具准备:电钢琴、多媒体课件、贴纸(勋章3枚、权仗2枚、皇冠2枚)、乐器模型(小号1个、圆号1个、小提琴1个)、音乐钟模型1个、国王皇冠头饰1个。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导入语:师:孩子们来,今天吴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过千山万水,来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一起游览这座美丽的音乐之都。
(播放维也纳观光记录片)这是美丽的维也纳,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很多的音乐节。
来自世界各种喜爱音乐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欣赏音乐,像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等等伟大的音乐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过。
因此,维也纳这个城市,就被人们称为“音乐之都”。
听!连这里的钟声也很特别!师: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好听的管弦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
2.初听金曲:师:好听吗(……)我也觉得好听!维也纳的音乐钟听到大家夸它好听,高兴地跳起了这样的舞步,孩子们请仔细看,耳朵听音乐,比比谁最先看懂音乐钟的舞步。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8.2 维也纳的音乐钟》湘艺版一. 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选自湘艺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奥地利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中的和谐与美好。
教材中附有简谱和歌词,方便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外国音乐作品尚存陌生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并欣赏这首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奥地利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学会《维也纳的音乐钟》的歌谱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2.歌曲旋律的掌握和演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作品。
2.示范教学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歌曲介绍、图片、视频等资料。
2.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音乐道具:音乐钟模型、音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奥地利音乐的魅力。
–展示音乐钟图片,让学生了解音乐钟的构造和作用。
2.呈现(5分钟)–教师介绍《维也纳的音乐钟》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展示歌曲简谱,为学生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演唱,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奥地利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增进彼此的了解。
位置上聆听,看看一共迎接了几次。
师:我们欢迎了几次?(贴士兵板书)师:每一次迎接都是一样的么?有没有哪一次特别不一样?二、听赏插部音乐。
1、认识小号、圆号、大提琴并了解音色。
师:士兵们看到了许多神秘嘉宾到场就越来越开心,那到底是什么神秘嘉宾呢?在此之前,你们看看你们认识什么乐器?师:音色是怎样的呢?2、聆听插部音乐。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告诉我这三段乐器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位嘉宾出场最合适?3、一起表演生:四次生:最后一次不一样。
比之前的长一点。
生:小号圆号、大提琴生:小号活泼,圆号温柔等等自由发挥。
生:听见欢迎曲的在学习插部音乐时,先让学生对乐器的音区有一定的了解,并让学生模仿动物具有特点的动作,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记忆不在了解乐器音色的时候可以给一个大概的范围。
《维也纳的音乐钟》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欣赏课,《维也纳的音乐钟》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首。
该组曲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
是一首轻松、滑稽、夸张而富有童话色彩的乐曲。
二、说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天真可爱.对于音乐也极其热爱,他们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
生活范畴和认知领域较之前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力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弓|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与习惯,通过听、唱、画、演、等形式的音乐活动记住并随乐哼唱出音乐主题。
2、通过合作表现乐曲结构,能分辨主题音乐和插部,体验和理解乐曲的结构——回旋曲式结构。
3、感受和体验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四、说重难点1、重点:能分辨主题音乐和插部,体验和理解乐曲的结构——回旋曲式结构。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8.2 维也纳的音乐钟》湘艺版一. 教材分析《8.2 维也纳的音乐钟》是湘艺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音乐钟,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教材通过图解、文字和乐曲欣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音乐钟的制作原理、演奏形式以及著名音乐家的作品。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他们善于模仿和表现,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音乐欣赏和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音乐钟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音乐钟的历史、制作原理和演奏形式。
2.通过欣赏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和表演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钟的制作原理和演奏形式。
2.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欣赏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音乐钟的历史、制作原理和演奏形式。
2.欣赏法:聆听和分析著名音乐家的作品。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音乐钟模型,增强实践体验。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乐钟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音乐钟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准备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录音或视频。
3.准备音乐钟制作材料,如纸板、彩笔等。
4.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音乐钟的历史、制作原理和演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著名音乐家的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钟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音乐钟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钟的制作和演奏技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观看音乐钟演奏的视频,加深对音乐钟演奏形式的理解。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制音乐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钟的历史、制作原理和演奏形式。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下册《(听赏)维也纳的音乐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维也纳的音乐钟》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管弦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随乐哼唱出音乐主题。
2、能用轮唱的方式参与到乐曲的体验中。
教学重点:并能听辨出主题音乐和插部,初步了解回旋式曲式。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轮唱
教学媒体: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闭上眼睛听一听,你听到什么声音?(钟声)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维也纳听一听不一样的钟声。
(板书:维也纳的音乐钟。
)
二、学习音乐主题
1、律动
老师做律动,同学们认真看,看明白了就跟着老师做,师哼唱主题旋律。
2、聆听音乐主题,画旋律线。
3、我们来唱一遍乐谱吧,拍腿跟音乐唱简谱。
4、用“当”来把主题音乐哼唱一次,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唱。
5、讲哈里的故事。
6、聆听完整音乐作品。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管弦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听完乐曲后,请告诉老师,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板书:情绪:欢快主题出现:4次)
三、认识乐器。
1、音乐很神奇,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不但能用音乐来交流,而且还能学到音乐知识。
2、简述乐器音色,分段听乐曲,听辨乐器。
维也纳的钟声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管弦乐《维也纳的钟声》,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在音乐活动中听辨、感受、认知回旋曲式的特点。
(3)用轮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主题。
(4)认识小号、圆号、钟琴等乐器并能听辨其声音。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分析音乐的能力几乎为零,还需要老师的在音乐课中不断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需要采用多种游戏、体验表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听辨出主题旋律,并了解回旋曲式的特点。
难点:能用轮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主题。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听钟声,引出课题。
一、听钟声,讲故事,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钟声。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钟声)师:是的,这空旷、悠远的钟声是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
今天,在维也纳广场将举行一场欢迎会,欢迎谁呢?让我们用掌声请出这位客人吧!(师扮演哈里边走边唱出场)2、师范唱主题音乐,学生聆听。
师:同学们,你们能从他的歌声中听出他是谁吗?他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3、简介哈里和音乐背景,引出课题。
师:这位客人的名字吧哈里,是维也纳的一名士兵,他刚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皇宫里美丽的公主便邀请他来皇宫做客,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他,国王也亲自走出皇宫来迎接他。
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用一首音乐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维也纳的音乐钟》。
活动2【讲授】感情绪,学唱主题1、初听音乐,感情绪。
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神奇的音乐,看你们能不能感受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聆听,指名学生说说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师:你们在乐曲里听到了哈里歌声的旋律了吗?我们先来学一学。
2、学唱主题音乐。
①、学生用“当”的声音模唱旋律。
②、学生用嗒的声音模唱旋律。
③、学生用旋律的节奏读歌词。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下册《(听赏)维也纳的音乐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8课中的一首欣赏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
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
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爱吹牛的老兵。
他逢人爱说大话,说什么他曾单枪匹马地战胜过拿破仑;把长有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把烈马驯得服服贴贴等等。
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
《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
当哈里来到富丽堂皇的王宫,突然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在钟琴敲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乐曲呈示了音乐钟的主题:这个主题由木管和钟琴一前一后相隔两拍轮奏,生动地模拟着音乐钟的音响。
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较之二年级有了进一步扩展,他们对新知识十分的好奇,能够较快的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不断增强。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强弱,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所以这节课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探究,解决回旋曲式难点,并设计了看旋律线模唱主题旋律和合唱二声部旋律。
三年级的学生还十分的好动,表现欲望较强,对各种器乐的演奏感到好奇和有趣,能随着熟悉的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够在音乐中初步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听赏)维也纳的钟声》比赛
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维也纳的钟声》,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在音乐活动中听辨、感受、认知回旋曲式的特点。
3、用轮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主题。
4、认识小号、圆号、钟琴等乐器并能听辨其声音。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分析音乐的能力几乎为零,还需要老师的在音乐课中不断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需要采用多种游戏、体验表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听辨出主题旋律,并了解回旋曲式的特点。
难点:能用轮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主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听钟声,引出课题。
一、听钟声,讲故事,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钟声。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钟声)
师:是的,这空旷、悠远的钟声是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
今天,在维也纳广场将举行一场欢迎会,欢迎谁呢?让我们用掌声请出这位客人吧!(师扮演哈里边走边唱出场)
2、师范唱主题音乐,学生聆听。
师:同学们,你们能从他的歌声中听出他是谁吗?他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
3、简介哈里和音乐背景,引出课题。
师:这位客人的名字吧哈里,是维也纳的一名士兵,他刚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皇宫里美丽的公主便邀请他来皇宫做客,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他,国王也亲自走出皇宫来迎接他。
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