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统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任务单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坝”、“戴”等9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打扮”等词语。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环境、活动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 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
2. 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3. 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插图,生字卡片,PPT。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读生字:通过生字卡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理解字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重点句子。
4. 口头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并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5. 写作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3.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教学过程:导入-认读生字-阅读课文-口头表达-写作练习-总结与反思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落、荒”等13个生字,理解“边疆、招呼、穿戴”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和边疆小学的欢快气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会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学习:坝、汉、旗、赛、疆、舞、艳、蝶、雀、巾。
2. 课文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朗读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我国边疆小学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词语学习:利用PPT展示生字,引导学生跟读、拼写,理解词语意思。
3.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课后习题: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第2课时2. 板书内容:- 生字:坝、汉、旗、赛、疆、舞、艳、蝶、雀、巾- 词语:边疆、招呼、穿戴- 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幸福生活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每个3遍。
2. 抄写词语,每个3遍。
3. 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完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词语学习、课文阅读、朗读指导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主题的把握与分析。
3. 课文所涉及的环保知识的了解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所涉及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具: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青树下的学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保知识,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共同探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大青树下的小学2. 环保知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3. 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字数不限。
2. 小组作业:每组设计一个环保活动,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师自我反思和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使学生了解了环保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大青树下的小学任务型教学(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让教学更有效____________ 精品| 语文学科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1.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素养分析】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思维能力:学习默读,以及重音、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朗读方法,养成边读边圈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审美创造: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悟课文所传达的团结友爱的民族情感。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2.学会生动地用句子进行表达,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的生活场景。
3.感受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及句式特点,通过仿写学会情景应用。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结构及写作特点,体会课文所传达的团结友爱的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习任务。
任务一、新知链接梳理文意1.字词回顾:认读学习过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课文回顾:(1)早晨,各个民族的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服装来到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任务二、解读文本感知表达1.出示阅读提示:(1)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说说每个画面都写了什么。
(2)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2.画面感知: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说说每个画面都写了什么。
画面一:不同民族的小学生来上学。
画面二:上课学习和下课后玩耍。
画面三:景物描写,结尾点题。
3.朗读指导:有韵律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和特别的地方。
学生自由汇报。
4.图文结合:想象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学生走在校园里,是不是把学校打扮得很美呢?5.赏析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课件出示 13)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学生讲到哪句,教师就顺势指导哪句。
视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
)预设 1:(1)生: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课件出示 14)“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各式各样的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板书:服装:鲜艳绚丽多彩)(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吗?(绚丽多彩)(课件突出显示 15)“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老师来读一句话:“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2:(1)生:我从里看出“大青下的小学”很美。
(件出示16)“古老的,挂在大青粗壮的枝干上。
尾竹的影子,在白的粉上晃⋯⋯”(2)句在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点?那我一起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温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2. 词语理解: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和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3. 词语理解: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六、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2. 课文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情感表达。
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坝、德”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穿戴、打扮”等11个词语,正确读写“绒毛、枝干、影子”等词语。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表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小学生的幸福生活,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穿戴、打扮、气象、粗壮、影子、边疆、古老、铜钟、教室、鲜艳。
2. 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小学生的幸福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录音机。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词语解释:讲解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2. 词语解释:穿戴、打扮、气象、粗壮、影子、边疆、古老、铜钟、教室、鲜艳。
3. 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小学生的幸福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
2. 生字、新词:略。
3. 课文结构: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歌曲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共同学习生字、新词。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2. 课时:2课时3.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生字、新词、重点句子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抄写生字、新词。
3. 复述课文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内容1.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2. 阅读理解练习。
3. 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小学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阅读理解练习: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回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学生一个写作主题,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2. 主要内容: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阅读理解练习,写作练习。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小学的作文。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知识目标•了解大树的特点和生命周期•掌握描述事物的方法和用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大树的特点和生命周期•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时间教学内容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15分钟讲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大树的特点20分钟模仿描述大树的方法和用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10分钟分组创作大树的描写作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通过问题互动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内容:“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出现过哪些自然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在大树下上学?步骤二:讲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大树的特点•利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包括:种子、幼苗、成树、衰老、死亡等阶段。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大树的特点,包括树冠、树干、根系等,想象和描述大树在不同阶段的外观和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简单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例如:大树的皮是厚厚的,像拐杖一样;树叶是绿色的,像小手掌一样;树枝和树干结实粗壮,像英雄一样强壮……步骤三:模仿描述大树的方法和用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给学生展示几组描写大树的文章或短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仔细观察,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篇。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文章或短文,模仿里面的描写方法和用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大树或景观。
•学生分组将自己的描述汇总讨论,评选出最好的一篇。
步骤四:分组创作大树的描写作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要求组内成员共同创作一篇关于大树的描写作文。
作文可以从生长环境、外观特点、生命历程、生态意义等角度进行描述,要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情感真实。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课前学习任务
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想象画面。
课堂学习任务
探究:品味有新鲜感的词句。
1.明确什么是“有新鲜感”。
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才算“有新鲜感”呢?
2.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
任务: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1)交流第1自然段。
问题①:这一段中你圈画出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问题②:这一段中描写了坪坝、绒球花、太阳花,还写了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学生,看着这些文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第2~3自然段。
问题: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里,又分别有哪些新鲜的词句吸引了你?读着这些词句,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第4自然段。
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学校的赞美,你从这一段中又找到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圈画出了___________的词句,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时,感受到了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任务
1.再次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想象画面。
2.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