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摘要]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
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说明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化经营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次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我国企业不仅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存在很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风险。
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机遇;风险;对策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现状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状况也是参差不齐的,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也不尽一致,根据中国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自身实力,以及国际化的程度,可以把中国企业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一)还未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但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再加上我国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信用等级较低,甚至许多企业还没有取得进出口权,更不用说自主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所以,中国绝大多数企目前还没有进入国际市场,还属停留在国内发展阶段。
(二)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使得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国内部分企业在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开始逐渐探索国际市场,有的已经开始出口产品,并一步步走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去。
(三)开始进行国际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扩张阶段是目前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高阶段,我国有部分企业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国际市场竞争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着手扩大国际市场,但是这种扩张是低层次的,并未达到全球合理化经营的程度,同时竞争优势仍停留在加工生产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地方。
总之,我国国际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大部分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产业转移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WTO的重要成员,其产业转移战略在WTO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首先回顾WTO成立以来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接着,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在WTO背景下产业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压力增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建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WTO与中国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仅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而且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WTO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国际经济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WTO框架下,中国逐步降低了关税,取消了非关税壁垒,使得国内外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
这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加入WTO也促使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不得不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移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引导产业向更具竞争优势的地区转移,中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
本文将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出去,与国际市场接轨,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此外,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企业看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发展重点逐渐从国内市场转向海外市场。
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首先,国际化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中国企业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资企业,能够分散风险,避免单一市场冲击。
其次,国际化战略可以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进军海外市场,中国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此外,国际化还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行业地位提升,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市场,探索新的商业机会。
首先,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互联互通。
例如,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建设了卡拉奇核电站和苏干瓦港等重大项目,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企业通过与沿线国家企业的合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例如,中国企业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通过建设俄中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国企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以中海油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断加强对外投资,这被视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这些中,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为代表的石油企业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中海油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其实现国际化的原因和行动计划以及中海油的国际化发展对中国石油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中海油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前沿,近年来,中海油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截至2020年,中海油在全球拥有40多个油气资源项目,其中海外项目数达20个以上,位于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多个地区。
从单一的能源企业向多元化集团转型,在海外市场布局上,中海油通过兼并、收购、合资等方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国际化道路。
二、原因及中海油的国际化行动计划中海油发展国际化战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满足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需求;二是利用全球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增长和盈利能力;三是在全球化趋势下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
为了实现国际化战略,中海油采取了以下行动计划:1.高效有序地布局全球市场。
中海油国际化布局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美洲等地,着力构建以核心产量区为支撑、石油和天然气并存、涵盖探采、运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多元化海外布局。
2.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中海油在海外市场之外,还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和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3.开拓市场、强化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争取市场的过程中,中海油先后与多家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强化了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三、中海油的国际化发展对中国石油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海油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带动了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中海油的国际化发展还为国民经济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总之,中海油的国际化经验表明,国际化是国企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必经之路。
跨国经营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一般而言,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事国际化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一)外部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
加入WTO 后,形势将更加严峻。
这表明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会拒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而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比如,我国的汽车工业仅整车厂就有100多家,但全年的总产量之和只相当于外国一家中型企业的产量。
全国企业500强的销售额之总和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额。
当今的世界经济中,一批跨国大企业正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 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
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 —7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
其中,由世界权威性财经杂志美国《财富》每年评出的全球500强,虽然在数量上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 %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全部跨国公司总销售额的90%。
并且从行业集中度和其生产经营与其他跨国企业的相关性等经济指标看,全球500强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二)内部原因通过国外研究论证,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原因是: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比较成本和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了跨国经营的出现或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生。
根据海墨和金达莱伯杰(Hymert and Kindleberger)的观点,跨国公司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诸如:(1)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2)对某些原材料来源的垄断;(3)经济规模优势;(4)对销售渠道的控制;(5)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促成了跨国经营或外国直接投资。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毛伟;杜军;温秋靖【摘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章分析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起步晚和发展快、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发展状况,提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区域协调配合和交流合作以及政府支持政策亟须细化等主要问题,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以及强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对策建议.%s: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 and for developing the marine e-conom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hina's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which starts late and develops rapidly,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ing level is different.Secondly,it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of lacking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ur-gent need to refine the government supportive policies.Then,the paper explore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ing model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de-veloping mode,the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liance cooperation mode,th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ode.On this bas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were put forward,perfec-ting and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strengthen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海洋经济;交流合作【作者】毛伟;杜军;温秋靖【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湛江 524088;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湛江 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1 引言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增长仅依靠传统海洋产业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不断转型升级,以新兴产业为引擎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将对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和市场潜力的国家,具备了成为全球领先的新兴产业发展大国的优势。
当前,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首先,新能源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凸显,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成为了全球发展的趋势。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市场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新材料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新材料在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碳纤维、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逐渐崭露头角。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节能环保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又一重要领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法规政策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在能源节约、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排放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生物医药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亮点。
近年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抗癌药物研发和生物仿制药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鼓励创新研发和人才引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信息技术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互联网企业集群,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创新服务模式的出现。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及研究摘要: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再是封闭的,世界各国的合作也已达到顶峰,各国企业若想在世界立足,就必须实行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就是各国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分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跨国经营海外投资品牌战略一、前言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再是封闭的,世界各国的合作也已达到顶峰,各国企业若想在世界立足,就必须实行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就是各国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分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概述我国由于“闭关锁国”等原因,对外开放较晚,使得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业领域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涉及的行业包括贸易、资源开发、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家电纺织等境外加工贸易。
其中家电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在国外占据较大市场。
贸易企业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占59%,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增长迅速。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海外制造加工业的比重逐步扩大,非贸易性项目明显增多。
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逐步扩大:包括商业建筑、民用建筑、石油化工、交通、电力、通讯、冶金及有色金属、铁路、航空航天、煤炭、林业、制造业等。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已拓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型企业分布范围最广,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港澳地区,近年来大量涉外企业集中在东南亚、俄罗斯等邻近国家和地区,地域范围日益广泛,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期,植根于不发达的大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然而,在出海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很多的挑战和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会让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一再受挫。
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一、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主要、最基础的问题。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还是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都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来加以调整。
例如,某些东方国家拥有较长的历史传统,可以在产品中体现出来,而一些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因此在这些国家推广产品时,注重品牌和质量的策略或许更为重要。
因此,对此,中国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翻译工作,制定更加符合国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并且更加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法律法规当企业拓展到海外市场时,往往面临着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
同时,企业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与当地政府进行合法合规的交流。
如果企业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企业就很难成功。
中国企业在发展国际业务时,应该向当地的政府机构咨询法律法规,在对当地法律法规有清晰认识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快地寻找营销策略和业务模式,并与当地政府灵活地沟通。
三、经济问题跨国经营存在着货币汇率、关税、税务以及国家间政策限制等种种经济问题,这对企业发展拓展过程中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不同地区、国家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也不同,这需要企业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并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以适应当地市场。
在解决经济问题上,企业需要有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方案,同时要借鉴当地企业的商业模式和道路经验,在货币汇率、税收政策等经济方面做好充分的监测和调整。
四、品牌建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是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品牌建设的成功,可以让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取得成功,而品牌建设的失败,则意味着企业的破产甚至退市。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布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端制造业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为了实现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需要进行全面布局和战略规划。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高端制造业国际化战略与布局的相关问题。
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化背景近年来,中国高端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中国高端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需要寻求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1. 品牌建设:通过建立公认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国际市场的营销和推广,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形象。
2. 技术创新: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与国际顶尖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 人才培养:高端制造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中国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注重人才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国际合作:中国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和联盟组织,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与国际企业的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化布局1. 区域布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产品制造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市场更好地推广和销售产品。
2. 产业链整合: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市场拓展:中国企业应抓住国际市场的机遇,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通过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策略和销售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全球化布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布局进行论述。
一、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有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并购、合作等方式,将业务覆盖拓展至海外市场,以实现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
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能够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提升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拓宽市场和资源渠道国际化战略可以帮助国有企业拓宽市场和资源渠道。
通过在海外市场设立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国有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
3. 降低企业风险和抗风险能力国有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能够降低企业风险和提高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不确定性。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国有企业可以降低自身受到的单一市场和国家政策变化的冲击。
二、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是指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销售、研发等网络,在全球市场上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的战略。
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建立全球供应链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实现生产和资源的全球整合和优化配置。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和采购网络,国有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优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实现成本的控制和降低。
2. 发展全球品牌和营销网络国有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可以发展全球品牌和建立全球销售网络。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国有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实现全球市场的快速渗透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与发展方向中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发展创新型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支持政策,促进其长足发展。
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定义与作用所谓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在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领域中崭露头角的产业。
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新起点,更是推动中国实现战略性转型、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
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并联合多个部委制定了《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这些文件中提出了各种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
三、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战略新兴产业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而技术创新需要核心的技术支撑。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2.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
人才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
政府应该制定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竞争机制,鼓励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流动。
3.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的合作。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需要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中国也可以借助该倡议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4.强化产业协同和合作。
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相关产业领域。
因此,强化产业协同和合作,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全球化浪潮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化战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
一、背景分析全球化浪潮是近几十年来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之一,其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自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
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诸多挑战。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发展情况1. 出口导向型战略中国企业最初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即大规模出口廉价商品以获取外汇收入。
这一策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2. 资源获取型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取国外资源,如能源、原材料和技术。
这种战略有助于确保中国企业的资源供应,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
3. 品牌建设型战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来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功推动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的内容1. 国际市场选择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国际市场。
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评估国际市场的潜力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制定合适的进入策略。
2. 组织架构调整国际化战略需要中国企业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
研究应关注如何建立适应国际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以及如何提高组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跨文化管理国际化使得中国企业面临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研究应探讨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4. 创新与技术研发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研发。
研究应关注如何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5. 营销与品牌建设营销和品牌建设是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①胡昭玲曾敏(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摘要】本文采用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应用中国与175个国家(地区)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就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劳务输出能够带动出口增加;而劳务输出对进口没有明显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替代关系。
对样本国家(地区)按区域和收入分组的回归结果与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对大多数国家(地区)的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外派劳务最为集中的东亚和南亚,劳务输出对出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在进口方面,除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外,对其余各组国家的劳务输出与进口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通常不显著。
关键词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贸易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 AThe Effect of Labor Export on Foreign Trad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HU Zhao-ling ZENG Min(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a modified gravity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labor export on foreign trade using panel data of China with 175 partner countries (regions) from 1995 to 2004. The reg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whole sample show that labor export expands China’s goods export, while its effect on import is insignificant. To test if the effect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regions), the whole sample is divided into 7 groups. The grouping regression results are 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whole sample. Labor export to most countries (regions) increases goods export, and this effect is most evident in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Except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countries, labor expor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goods import,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insignificant in most cases.Key words: labor export;foreign trade;gravity model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频繁发生。
外流的劳动力能够改变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影响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并可以在国家间起到传①本文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研究”(批准号:05JZD00015)和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课题资助。
播生活习惯与消费模式的中介作用,因此对国际贸易流量有着重要影响。
考虑劳动力流动的贸易效应,从贸易政策入手管理和控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已成为相关国际组织和西方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
中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国之一,正确认识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战略的部署和贸易政策的制定。
本文即对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研究。
对要素(包括劳动力)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传统问题,对此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Mundell(1957)最早研究了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在要素禀赋理论模型框架下得出二者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
Markusen(1983)在改变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某些假定的基础上,推导出与Mundell(1957)完全相反的结论,Markusen(1983)指出,如果放松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下述四个假定中的任意一个: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国家之间不存在技术差异、不存在国内要素市场扭曲,就会得到要素跨国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的结论。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理论上分析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不存在确定的结论,在不同的模型及前提假定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与理论分析相类似,对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统一的结论。
Böhning和Schloeter-Paredes(1994)以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三个由净输出劳动力转为净输入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到一个国家(地区)为低收入水平时劳动力流动和贸易之间是互补关系,为高收入水平时二者呈现替代关系的结论。
该研究还对1991年波兰试图通过与欧共体达成协议促进农产品出口但却导致波兰劳工大量流往欧共体的事实做出评论,认为在欧洲范围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贸易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与Böhning和Schloeter-Paredes(1994)不同,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似乎更支持互补论的观点。
Collins等(1997)使用1870~1940年大西洋领域内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在剔除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周期之后,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
Gould(1994)、James和William(2001)对美国的研究、Head和Ries(1998)对加拿大的研究均表明,外来劳动力能够带动出口与进口的增加,但对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
现有关于劳动力流动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文献主要是从劳务输入国的角度出发,对劳务输出国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劳务输出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就更为罕见。
李礼(2004)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做了研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的结论,但该研究考察的样本较少,对于时间序列来说年份显得不足。
本文利用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应用我国与175个国家(地区)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就我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
一、中国劳务输出的发展概况1.中国劳务输出的规模与结构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有了对外劳务输出,但当时是以援助或援建的形式输出到不发达的亚、非、拉国家,遵循的是“无偿性”或“优惠性”原则,因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劳务输出。
改革开放以后,劳务输出才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形式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主要通过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与设计咨询三条渠道,其中又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为主,对外设计咨询涉及的劳务输出人数较少。
表1列出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由这三条渠道从事劳务输出的业务总量和输出人数规模的发展变化情况。
①由表1可见,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业务的合同额与营业额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979~2004年外派劳务的人数翻了几番。
表1 中国劳务输出规模的发展变化注:-表示数据不可获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
①对外劳务输出包括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三个方面是按照官方统计口径,本文没有考虑通过其他途径出国务工的人员,也不对输出劳动力的素质进行细分。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劳务输出还应包括中国劳动力资源与国际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其他形式,如在中国境内外资企业或机构工作的中国雇员等,本文的分析不包括这些人员。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在规模上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也不断调整,行业与地区分布日趋多样化。
从行业分布看,由最初的援外工程施工扩展到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
但迄今为止,我国外派劳务人员仍以非技术工人为主,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约占外派劳务总数的75%,其中又以制造业工人最多,占外派劳务总数的40%左右。
①从地区分布看,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起步于中东市场,到目前已广泛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如图1所示,我国劳务输出的地区分布不均衡,虽然对非洲、欧洲等地的劳务输出有扩大的趋势,但亚洲一直是我国劳务输出最大的地区性市场。
1995年以后,我国对亚洲地区的劳务输出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在亚洲内部,又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最为集中。
5101520253035404519902003劳务输出人数(万人)图1 中国劳务输出的地区分布及其变化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年度报告2004》,表2.3绘制。
2.中国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直观分析为了对中国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有个直观的印象,将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情况绘制成图加以对比。
图2反映了1987~2004年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
从总量上分析,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均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1990年以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和进出口贸易的规模都急剧扩大,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图3对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各年度的增长率做了比较。
从变动率的角度分析,出口与进口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变化在大多数年份比较一致,基本呈现同方向波动,反映出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进口的情①数据引自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年度报告2004》,第10页,2004年12月。
况并不非常明确,劳务输出与进口贸易增长率的变化方向在近一半的年份中是相背离的。
为了确定劳务输出对出口与进口贸易究竟有无影响、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必要应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它们的关系加以检验。
图2 中国劳务输出与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的对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绘制。
-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图3 中国劳务输出增长率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对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