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2.01 KB
- 文档页数: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务操作手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处理和调整,使公司的盈余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引发负面的后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手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BC是一家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主要经营电子产品。
在2019年和2020年的年报中,该公司的盈余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在2019年,公司的盈余为1亿元,但在2020年,盈余突然下降到5000万元,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原因分析:经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资料的分析,发现了以下可能的原因:1. 销售额下降:公司在2020年的销售额较2019年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需求下降或者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掩盖销售额的下降,公司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
2. 成本控制:为了维持盈余水平,公司可能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手段,例如缩减员工数量、削减研发投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盈余水平,但可能会影响公司长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 资本支出决策:上市公司往往面临大量的资本支出决策,例如购买新设备、扩大产能等。
在2019年,公司可能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支出,导致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年的盈余水平。
为了在2020年恢复盈余水平,公司可能推迟了一些资本支出项目或者调整了资本支出计划。
盈余管理手段: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采取各种手段,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中隐藏真实的盈余水平。
以下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1. 收入确认的时间安排: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确认的时间来影响当期的盈余水平。
例如将部分销售收入延后到下一期,或者将一部分费用提前计入当期,从而调整盈余水平。
2. 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改变公司财务状况的呈现。
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影响盈余管理策略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和财务报表处理,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
企业往往利用各种会计估计和政策灵活性,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从而影响股价表现。
然而,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盈余管理策略可以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当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策略使盈余增加时,股东可以从增加的盈余中收到更多的现金分红,从而使投资者对股票更感兴趣。
盈余增加也意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企业股票的信心。
市场通常会对盈利能力强、持续增长的企业给予更高的市盈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当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策略使盈余减少时,投资者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怀疑,对其股票价值产生负面预期。
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刻意高估预计应收账款的价值或低估存货价值来减少盈余,从而影响股价。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产生疑虑,从而降低了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度。
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当企业过度地追求短期盈余而忽视长期发展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
投资者通常更看重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稳定性,而非短期的一时盈余。
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可能导致企业忽视了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长期来看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股价。
为了减少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的不利影响,有几个措施是值得注意的。
加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这可以通过健全的审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来实现。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盈余管理的行为。
投资者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财务识别度,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前景,而非仅仅追逐短期的盈余数据。
总之,盈余管理策略对股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推动股价上涨。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和负面的盈余管理可能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财务手段,被部分上市公司所采用。
然而,这种行为并非全然有益,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寻找有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一)损害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投资者往往依据这些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如果信息失真,他们可能会错误判断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遭受经济损失。
例如,公司可能在某一时期虚增利润,吸引投资者买入股票,而随后利润又大幅下滑,股价暴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破坏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会干扰市场对企业真实业绩的判断,使得资金流向那些表面上业绩良好但实际经营不佳的公司,而真正有潜力和价值的公司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无疑降低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盈余管理往往侧重于短期的利润操纵,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公司可能会削减研发投入、减少员工培训、降低产品质量等,这些短期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使利润看起来好看,但从长期来看,却损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和品牌形象,削弱了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
(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各方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如果被扭曲,不仅会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还会破坏整个会计行业的公信力,降低市场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度。
(五)增加审计风险和监管难度对于审计机构来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迹象,以确保审计质量。
同时,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挑战,监管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监测和查处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严重损害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各种手段对盈余进行操纵,使得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投资者依据这些被扭曲的信息做出决策,很可能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营造出业绩良好的假象,吸引投资者大量买入其股票。
但当真相被揭露时,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其次,盈余管理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应该基于企业的真实业绩和发展潜力。
然而,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误导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导致资金流向那些表面上业绩良好但实际上经营不佳的企业,而真正有发展潜力但暂时业绩不突出的企业则可能被忽视,从而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再者,它削弱了市场的公信力和投资者的信心。
当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会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进而减少投资或者选择退出市场。
这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忽视长期战略规划,将精力集中在短期的财务指标操纵上,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关键。
会计准则应更加明确和具体,减少模糊性和可操纵的空间。
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准则应及时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情况。
加强监管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监督,建立严格的违规处罚机制。
对于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包括罚款、市场禁入等,以提高违规成本,遏制盈余管理的冲动。
论文实例: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对深沪股市的实证研究作者简介:赵宇龙,男,1970年10月出生,1997年03月师从于上海财经大学张为国教授,于2000年01月获博士学位。
摘要研究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的关系,是会计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第一,从会计理论的需要看,会计盈余在会计信息中被作为最重要的概念和指标,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的立身之本。
如果会计盈余不具有决策有用性,人们有理由质问财务会计本身是否有继续存在的意义,或者应该进行彻底的变革。
另一方面,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一直受到来自财务学和投资学的怀疑和轻视,因为按照经典的股票计价模型,股票价格等于未来股利或净现金流量的折现,而不是未来会计盈余的折现,更不是用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出来的报告会计盈余的折现。
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挑战,如果会计学家不能找到会计盈余数字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经验证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大厦将不堪一击。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将不能再作为财务报告的目的而只能看成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会计假设。
正因如此,30年来会计盈余的有用性研究一直是西方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旋律。
第二,从我国国情来看,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实务和规范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的过程,中国会计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志是会计信息是否开始具有投资决策有用性。
由于会计盈余是所有会计信息中最受人关注的信息,所以对会计盈余信息有用性的检验和研究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在我国,会计盈余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还是一个难有定论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市场化导向的会计改革使我国会计的计划经济色彩越来越少,强调获利能力和会计盈余指标、为投资者决策服务的成份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否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决策服务这一问题上还存在摇摆和犹豫;同时证券市场和投资者也还不尽成熟,“政策市”的特征明显;企业的盈余操纵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使人们倾向于会计盈余信息在我国并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猜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引言:股票价格是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综合反映,而财务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因此,研究,对于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广泛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综合利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首先,为了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我们通过搜集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成长性等指标。
其次,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数据,我们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财务状况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1. 资产负债状况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资产负债状况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
我们选取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润总额与营业总收入的比例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2. 盈利能力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盈利能力是评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们选取了净利润率、毛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与股票价格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而且,净利润的增长率和股票价格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现金流状况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现金流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我们选取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和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4. 成长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成长性是评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我们选取了每股收益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结果讨论基于对我国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务状况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和成长性等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表明,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
目录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 (2)2.2. 国内文献 (3)2.3. 文献评价 (4)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4. 研究设计 (5)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5)5. 实证分析 (7)5.1 描述性统计 (7)5.2. 相关性分析 (8)5.3. 多元回归分析 (8)6. 结论 (9)参考文献 (10)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实证分析摘要:以责权发生制为编制基础的会计盈余和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重要的会计信息。
其相关性研究一直是实证研究的热点。
本文选取了2006-2016年度我国沪深 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以文献研究为先导,结合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剩余收益定价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通过研究假设、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步骤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与股市价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性强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会计盈余;现金流量;股票价格;上市公司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counting Earnings、Cash flows and Stock Price of ListedAbstract: Accounting surplus based on accrual basis and cash flow based on cash realization are importa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correlation study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in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elects China's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2006-201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ak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s the forerunner, combining with th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hypothesis,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 the residual income pricing theory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through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earnings, cash flow and stock pr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sted companie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the stock price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sh flow of the listed company and the price of stock marke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Stock Pric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sh Flow and Stock Price of Listed CompaniesKey words: accounting earnings; cash flow; stock prices; listed companies1引言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财务报告包含了两类信息,分别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会计盈余和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的现金流量。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2010年第5期总第101期No.5,2010Apr No.101收稿日期:2010-10-04作者简介:谢华(1977-),男,四川省资阳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
黄必一(1988-),女,江苏南通市人,苏州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盈余管理在西方被称为“市场参与者的游戏”,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密切,使得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注的重点。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经验数据证明,股价的波动也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而利益相关者很可能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取利益。
因此,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股价相关性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了竞争性强的家电行业和竞争性弱的石油行业的上市公司,从盈余管理度量着手,研究竞争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大小,并对投资者的行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股价;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80X (2010)05-0074-07谢华1,黄必一2(1.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25330;2.苏州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6)!!!!!!!!!!!!!!!!!!!!!!!!!!!!!!!!!!!!!!!!!!!!!!!!!!!!!!!!!!!!!!!!!!!!!!!!!!!!!!!!!!!!!!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
为了使公司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各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存在一些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选择的空间,以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这往往被公司管理当局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调节,这种调节一旦过度便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相关者的利益。
由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从而有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因此,从实证角度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乃至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
一、盈余管理与股价的相关理论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在诸多不同意见,褒贬不一。
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Katherine Schipper 女士(1990)在其名著《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为获得私人利益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外部报告的过程;Healy 和Wahlen (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同时,盈余管理有“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之分。
在经济收益观下,有一些数据被盈余管理故意扭曲了。
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
现行的会计准则允许同一交易事项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也会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
根据以上分析,盈余管理应当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定义。
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二、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一)研究假设在证券市场上,股价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是形成股票价格的基础,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发行该股票的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预期。
公司的经营业绩通常由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反映,管理报酬契约的存在,又可能会促使管理层对其盈余进行管理。
而盈余管理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而影响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从而影响股价。
在证券市场上,若投资者能够甄别盈余管理行为,他们就能够修正会计盈余对公司价值的估计,对于相同盈余水平而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公司,其股票价格之间就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盈余管理变量与股票价格应该存在反向关系;若投资者不能甄别盈余管理,他们直接依据会计盈余来估计公司的价值,那么对于相同盈余水平而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公司,其股票价格之间就不会存在系统的、显著的差异,盈余管理变量也无法解释股票价格。
因此,本研究假设在计量观下,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投资者能够有效甄别盈余管理与真实会计盈利的差别,不会被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误导。
(二)研究设计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9年期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石油行业和家电行业的公司作为初选样本。
进一步对这些公司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当年度新上市的公司(本文需要用到上年财务指标以计算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而新上市公司上年财务数据很多系模拟而来,同时由于上市融资、公司规模和股本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会引起操控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误差)。
(2)剔除股价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本文研究中需要用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数据,但部分公司存在数据缺失,故剔除)。
(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本文研究中需要用到公司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等财务数据,但部分公司数据缺失,故剔除)。
最终获得的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本研究中使用的公司财务指标、股票价格等数据均来自于沪深证券交易所、新浪财经网和招商证券大智慧,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使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和Spass16.0):表1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和年度分布2.检验模型和变量设定对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学术界常常用股票收益率和股票价格作为股票价值的替代变量,但国内外学者运用股票非正常收益率指标来研究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反应时,其隐含的前提假设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如果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不成立,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严重,研究就可能会产生误差。
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状况,选用修正的计量观模型———Felthalm-Oh1son 模型:P it =α0+α1BV it +α2EPS it +εit(1)其中,EPS it 表示i 公司第t 期每股收益;P it 表示在t 时期公司股票的价格;BV t 表示第t 期末公司的账面净资产;k 表示无风险折现率;X t 表示超额盈余。
模型(1)因为采用线性回归形式,综合企业资产负行业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总计石油行业89111341家电行业2222232491总计30313437132债表和利润表信息,简洁而适用,因此在各国的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修正的Feltham-Oh1son模型是显著有效的。
最为全面的扩展公式可以表示为:P t=α+βBV t+Ni=1Σγi F it+εt(2)其中,F it表示第t期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第i种会计指标;γi表示第i种会计指标的回归系数,其余符号含义与前面相同。
结合模型(2),本研究建立以下模型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P it=β0+β1BV it+β2EFO it+β3ENDA it+β4EDA it+εt(3)其中,P it表示i公司第t期年度报告4月末的股票收盘价还原的股价;BV 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净资产的账面价值;EPS 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收益;ECFO 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ENDA 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EDA 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操控性应计利润。
因此,本文研究假设就等同于检验模型中β4是否显著地小于零。
实证会计认为,企业盈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FO);另一部分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
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盈余管理只能通过应计利润总额(TA)进行。
采用应计利润总额,能够从整体上估计出公司的盈余管理,Healy(1985)首先提出了将应计项目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的指标,并作为探讨管理当局盈余管理行为的工具。
本文采用包含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即将应计利润总额定义为税后净利(NI)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额,即TA=NI-CFO。
根据本文的假设模型,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来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步骤如下:NDA itit-1=a11it-1+b1△REV it-△REC itit-1+b2PPE itit-1(4)其中,NDA it表示第i公司第t期非操控性应计利润;△REV it表示第i公司第t期与第t-1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REC it表示第i公司第t期与第t-1期的应收账款净值的差额;PPE it表示第i公司第t 期的固定资产价值;A it-1表示第t-1期公司i的期末总资产。
a1,b1,b2是特征参数,根据以下模型取得:TA itit-1=a11it-1+b11△REV itit-1+b21PPE itit-1+εit(5)其中,TA it表示第i公司第t期的总体应计利润;εit为残差;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4)相同。
a1,b1,b21为a1,b1,b2的OLS估计值。
因此,操控性应计利润可由模型(5)计算得到:DA it A it-1=TA itA it-1-NDA itA it-1(6)以上所有变量都经过t-1期期末总资产A it-1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公司规模差异造成的影响。
(三)数据分析本文首先利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将2006年至2009年石油行业和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分年度、分行业来分别建立模型,将总应计利润分解成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并对利润分解数据进行分析:1.净资产、会计盈利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结合模型(1)和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会计盈利没有被拆分前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把会计盈利拆分后放入Feltham-Ohlson模型所得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深研究会计盈利各部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模型(3)、(4)和样本数据,对拆分后的各部分会计盈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重点考察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各年度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较好,R2呈逐年上升趋势(0.432上升至0.673)。
由F值可以看出,各模型的回归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4.762上升到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