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心肺复苏(2015)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38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高党军(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山西阳泉045000)DOI:10.19435/j.l672-1721.2019.22.080心肺复苏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只有在最近一个世纪才岀现系统的规范的复苏程序。
2000年颁布的《2000国际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心肺复苏标准,这一全球专家学者联手打造的国际性指南,计划每5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的指南为2015指南。
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以来,为了改进和完善指南,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又先后制定了2005.2010,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为了尽快理解和掌握并实行新的指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对新指南与旧指南进行了比较分析:1生存链的变化2000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包括四个环节①早期识别,早期求救;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快电击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指南改为五个环节:①尽早识别与激活应急反应系统。
②尽早实施心肺复苏。
强调胸外心脏按斥,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③快速除颤:如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应快速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使用复苏药物.分析并祛除致病原因。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015年指南将成人生存链一分为二: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同2010年指南,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2基础生命支持的步骤与方法2.1尽早识别2000,2005年指南要求专业人员在10s 内通过听、看、触诊等方法来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非专业人员则无需检测脉搏,如无反应、无呼吸即可行胸外按压等初级复苏。
2010.2015指南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的要求。
2.2尽早CPR2005指南并没有区别施救者是否受过培训.仅建议可以在电话指导下行胸外按压;2010指南明确指出,如果施救者没有经过培训,则可以在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无须人工呼吸,这样就可以解除施救者口对口呼吸的顾虑.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圧和呼气比按照30:2进行。
徒手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
除颤:AED或除颤仪到位即时除颤。
若不能及时获取AED,应立即行CPR,待AED取来立即行除颤。
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注意事项:
1.患者仰卧,争分夺秒就地抢救。
保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
上,保持颈椎稳定。
若患者不是仰卧位,翻身时要注意将头、颈、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保持颈椎稳定。
2.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时,手指不要深压下颌软组织,以免阻
塞气道。
3.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吹气
应在放松按压的间歇进行,肺充气时不可按压胸部,以免损伤肺部,降低通气效果。
4.胸外按压部位要准确,确保足够的频率和深度,尽可能不中
断胸外按压。
用力合适,以免胸骨、肋骨压折。
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胸外按压部时术者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
长轴垂直。
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6.向患者家属告知现有条件与措施和可能发生的意外,使之有
思想准备。
7.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初期复苏成功后病情及应注意的事项,后
期恢复后连续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
.。
医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急救设备的培训内容医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与急救设备培训内容一、急救知识培训(一)心肺复苏(CPR)1. 理论知识- 心脏骤停的识别- 意识丧失是首要判断指标。
通过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喊,观察有无反应。
同时检查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时间不少于5秒但不超过10秒。
因为呼吸骤停往往与心脏骤停同时发生,准确识别是实施CPR的前提。
- 触摸颈动脉搏动也是重要判断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喉结旁开两指的颈动脉处,同样时间不少于5秒但不超过10秒。
若未触及搏动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则可判定为心脏骤停。
- CPR的原理- 胸外按压通过按压胸廓,使胸腔内压力改变,促使心脏血液流出,为重要脏器提供血液灌注。
按压频率为100 - 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时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以增加回心血量。
- 人工呼吸为患者提供氧气。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捏住患者鼻子,防止漏气,然后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患者胸廓起伏为有效。
单人施救时,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按压与呼吸比例为15:2。
2. 操作技能培训- 在模拟人上进行反复练习。
从判断心脏骤停开始,到正确的按压姿势、力度、频率,再到人工呼吸的操作,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每个步骤。
培训过程中,要强调团队协作,如在多人急救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接,避免按压中断时间过长(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秒)。
(二)常见急症的急救1.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 成人及儿童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站立或坐位的患者,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臂环绕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拳眼置于患者肚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抱住握拳的手,然后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患者腹部,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突然增加腹部压力,使膈肌上抬,产生向上的气流,促使异物排出气道。
- 对于肥胖患者或怀孕晚期的女性,可采用胸部冲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