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近代中国史是一个既承载荣光又深陷苦难的时期。
经济上,中国距离西方已有一定差距,甚至落后;政治上,清政府为了维护权力和利益,对人民的苦难漠不关心,严重腐败。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窘境之中,必须进行变革,以期重新崛起。
1900年,中国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政治变革,这就是戊戌变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日益陷入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使得中国逐渐落后,国力不断衰弱。
1894年,中国与日本发生了甲午战争,惨败收场。
这一战役揭示了中国内部弊病,清政府开始面临内外交困的问题。
同时,群众也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对民众苦难的漠不关心感到不满。
这就给了变革的契机和动力。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发起的一次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宪法康有为参照西方宪政制度,提出了《大同宪章》。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在宪法中规定了民主选举的制度,保障了基本的人权和自由权利,是推行宪政的重要步骤。
2、进行体制改革梁启超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提倡行政、司法和财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其中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政府主要依靠制度来治理国家。
3、教育改革康有为倡导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呼吁废除科举制,实行普及教育。
4、改革军队李鸿章规定了国防战略,并加强财政和军事之间的联系,以加强国家军事实力,提高国家安全。
以上几种措施,是通过变革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但是,它面临了强大的压力和阻力,因而难以取得成效,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改革派之间存在分歧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改革派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思想方式,产生了分歧。
例如,康有为认为变革应该遵循西方宪政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较小,而梁启超则对司法、行政和财政制度等中国传统制度有抱负,认为可以加以改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农民起义之一,爆发于19世纪中期。
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然而,清朝政府联合欧洲列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最终导致太平天国政权的覆灭。
这场农民起义引发了中国各阶层对封建统治的反思,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的威胁下,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
这次改革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然而,由于保守派力量的强大和外国列强的干预,戊戌变法未能持续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此次革命以武装起义形式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新的篇章。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较为短暂的民主发展时期,为后来的政治实践和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四、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将德属山东割让给日本,引起了广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抗议激情。
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独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青年人才。
五、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即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从1937年爆发到1945年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抗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近八年的革命战争。
2020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2020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近代史的重大改革事件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政治改革事件1. 中法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面对外国列强入侵的战争,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场反侵略战争。
结果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开放的半殖民地社会转变。
2.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清朝政府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这场运动对清朝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其衰落的标志之一。
3. 戊戌变法(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尝试,是继洋务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变法运动。
慈禧太后被迫同意改革方案,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和八国联军的入侵而失败,使得改革成果未能延续。
4. 辛亥革命(1911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经济改革事件1. 洋务运动(1861-1895年):是清朝政府自1850年代末至19世纪90年代末的一系列变革举措,旨在强化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实力。
然而,洋务运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2. 自强运动(1860-1895年):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兴起了自强运动,旨在自力更生,恢复中国国家实力。
自强运动注重发展实业、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与技术,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和革命奠定了基础。
3. 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青年学生发起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现代文化、思想以及政治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打下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变革近代中国历经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与变革,这些事件与变革在塑造中国的现代面貌、推动社会进步、推翻封建专制、推动革命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和变革,以展示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开启接触的起点。
该战争爆发于1840年,是由于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进行了武力干涉,中国政府以保护国家利益为由与英国进行对抗。
然而,中国在战争中以失败告终,不仅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还割让了香港岛并支付了巨额赔款。
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国内的巨大震动,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腐败与软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改革与变革的导火索。
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变革,其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工业技术,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工业设备等,并成立了许多机构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
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西方列强的控制,洋务运动中贪污腐败等等。
尽管洋务运动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但这一运动仍然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专制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经过多次起义和军事行动,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辛亥革命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也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此外,辛亥革命还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爱国青年运动,它爆发于1919年。
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变革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充满了众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这些事件和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演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并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一次战争。
由于西方殖民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鸦片问题。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中国政府采取了武力抵抗的措施,但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促使中国人民迫切地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和现代化的需要。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它是中国自上而下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其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抵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依然不可忽视,它为后来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教训,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还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精神成为近代中国反抗压迫和追求民族独立的象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运动。
四、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群众性运动,它起源于对巴黎和会的失望和愤怒。
五四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民主、科学和民族独立。
这场运动号召并激发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潮。
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触发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改革。
五、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共领导下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消除封建剥削制度,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以下简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的三个主要社会变革,分别是清末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国的建立。
清末维新运动(1895-1911)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国家衰败和民族危机等严重问题。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一场自我革新的运动。
他们积极研究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提倡民主和科学,倡导革新并推动社会变革。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虽然维新运动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但它激发了国人的思想觉醒,并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维新运动的失败引发了辛亥革命(1911年),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
辛亥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人民希望和信心,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的建立(1921年)是近代中国另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中国在的领导下,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工商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转折。
中国的领导为中国带来了独立、民主和富强,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这三次社会变革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参考资料:- 赵尔巽,黄宗智(2016):《社会变革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2005):《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史稿》,机械工业出版社。
- 陈之始(2008):《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观察》,湖南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改革解析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改革解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延续和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中的几个重大改革进行解析。
一、辛亥革命与共和革命辛亥革命于1911年发生,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这一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形成了初步的现代政治制度框架。
辛亥革命和共和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标志着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反叛。
五四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倡导国际主义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文化革命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土地改革与农村改革土地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消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除了农民的贫困和堕落。
这一改革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经济改革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是中国对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实现了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迈向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五、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科技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在科技和信息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总结: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社会改革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改革。
首先要提到的是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
他们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还创办了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然而,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只是在器物层面进行改革,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是另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尝试。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戊戌变法虽然只持续了一百多天,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是清末新政。
20 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在经济上,奖励实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法规;在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军事上,编练新军等。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最终也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命运。
辛亥革命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
1911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
日语142 吴焱
21214217
一、背景
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
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
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
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
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竞争。
然而因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没有成功。
2、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
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
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
听到与日本议和,
割让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的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
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
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
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
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
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
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
3、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三、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四、评价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