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现象到本质——相互作用与能量 第九章 机械和功 二、滑轮》公开课教案_0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建立功率的概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物理思维。
2.通过结合速度以及压强概念建立的方法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P=W/t,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了解功率单位瓦特(W)以及瓦特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通过参与学会估测日常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功率大小,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和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情景1:观看图片“建筑工地上吊车吊砖和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搬砖”。
提出问题:在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如何计算?根据画面所示的情景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是否能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引出:吊车和人做功的快慢不同。
做同样的功,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越快;用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2.新课教学●功率的概念情景2:学生讨论和思考。
提问:如果吊车和人做功的多少和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你如何比较吊车和人做功的快慢?引导学生回想速度、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方法。
学生通过各个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其概念建立过程的共性。
引出:如果做功的多少与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可以利用功和所用时间之比,表示做功的快慢。
教师指导和学生讨论: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以及功率的定义式。
功率:做功与做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功率的单位提出:功率的单位:瓦特(W)单位换算:1kW=1000W1MW=1000kW提出问题:学习密度时,知道水的密度为1×103kg/m3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103kg。
那么,1W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引出:1W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所做的功为1J。
《功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
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计算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升学生的自学归纳水平和交流水平。
2.经历计算功率,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估测功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两人将相同的物体搬上楼,甲用步行,而乙用电梯上楼,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步行和坐电梯,人都对物体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对应按钮。
二、讲授新课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实行比较的?(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能够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实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率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思考: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搬砖到二楼,每块 砖物重为10 N ,楼高为 3 m , 他 们搬砖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如下表:请同学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1.乙、丙两位同学,谁做功快?谁做功慢?2.甲、乙两位同学,谁做功快?谁做功慢?3.甲、乙两位同学,谁做功快?谁做功慢?(板书)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时,用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则做功快;③做功与时间的比值大,做功快.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二、新课:1.概念:功与时间之比叫做功率P ,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表达式: 3.国际单位:瓦特(瓦 W )常用单位:1 kW= 103W 1 MW= 106W甲 乙 丙 砖数(块) 20 20 15 做功(J ) 时间(min )102020=功功率时间W P t=思考:MW 和kW 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多少?103讨论:功率70 W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在1 s 内做了70 J 的功) 思考:下图铭牌中7.35 kW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例:大石头质量为6 t ,起重机的吊钩在15 s 内将大石头匀速提升了 1 m ,起重机提升大石头的功率是多少?解 :F = G = mg = 6×103kg×10 N/kg = 6×103NW = Fs = 6×103N ×1 m = 6×104J三、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1、功率的物理意义? 2、功率如何计算? 3、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1. 甲机械比乙机械的功率大,表示两机械在工作时( )A .甲做功多B .甲更省力C .甲做功快D .甲用时少 2、三位同学准备进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
11.2 功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单位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思考:在建筑工地,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看法.结论: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时间短的做功较_____,时间长的做功较____.(填“快”或“慢”)。
思考:要在地上挖坑栽树,也有好多方法,如人工用铁锨挖和挖掘机挖,哪种方法快?结论:不同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多的物体做功较______,做功少的物体做功较______.总结:可见做功的快慢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
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机械收割比人工快;抽水机要发挑水快等等。
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
组织学生讨论,引出功率。
(二)讲授新课1.功率教师通过导入新课的事例和结论引导学生议一议:比较做功的快慢的方法有哪些?总结:方法一:做功多少相同时,时间短则做功快方法二: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则做功快【图片展示】教师:大人和小孩爬相同的楼时,做功相等吗?做功的快慢一样吗?想一想:若时间和做功都不相同,怎样去比较做功的快慢呢?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65-66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
《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
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