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3.桃花心木(第2课时)教学 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语文下册《桃花心木》第二时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提炼出人生格言,感受作家作品的魅力。
2、在阅读、交流、想象的过程中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用所学的语文来诠释生活,干预生活。
教学准备:ppt、林清玄作品。
教学程序:一、生活导入: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我老家隔壁住着姐弟俩,从小就失去父母。
姐姐为了照顾弟弟,很早就工作,赚钱供弟弟上学,生活上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洗脚水都端到弟弟的面前。
他的弟弟现在已经上高一,成绩非常棒。
可是弟弟除了成绩好以外,生活上什么都不会,甚至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说话。
我总想找这位姐姐谈谈,可一时又不知该怎么跟她说,同学们能帮帮老师吗?我相信,学了今天的文,同学们一定能帮我。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种树人给桃花心木苗浇水时间不一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好像没有一点规律,文中的“我”感到非常奇怪,忍不住去问那位个子很高的种树人:[投影一]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二、研读第12。
13自然段:1、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在文的——12、13自然段。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别忙,请“各位种树人”再精心地准备一下。
学生个别朗读。
3、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呀?指名回答。
(师问生答,您好,我到您这儿来,头脑当中装满了问号……师从不明白,到有点明白,到还有疑问,到完全明白。
请他生说时)(三个问题一起解决。
当学生答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强调一下意味深长。
)4、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投影二]文中插图。
请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看看种树人的表情。
(笑着说),啊,种树人为什么要笑着说呢?你们懂他笑的意思吗?(对问者的有礼貌,宽容“我”的不知,自得他的种树技术,自信他的桃花心木一定能成材。
3《桃花心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心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
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
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
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 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 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四、教学程序:(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1.开课伊始,首先让学生看看文中的插图(长大后的桃花心木),看到这幅图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再让学生看另一幅插图(桃花心木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摘要:六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心木》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文中借种树喻育人,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1,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2六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心木》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文中借种树喻育人,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3、《桃花心木》教师学科语文执教班级六(四)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室教学内容3、《桃花心木》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课型精读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
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
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
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
教学目标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读林清玄的散文。
预设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2、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新课标第一网1、独立阅读课文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且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难点、关键: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14节,有自己的见解。
2、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谈话导入。
2、作者向种树人问了哪些问题?二、学习新课,感受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1、自由读12、13节,思考:如果你们是种树人,老师是文中的我,你们能回答我的问题吗?2、师生对话,交流反馈。
(1)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2)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追问:不确定指什么?(3)指名读12节,理解种树人的表情,这是自信的笑,再让学生想像种树人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自信的微笑再指名读。
(4)如果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理解语重心长,指名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种树人的这种种树的方法取得成功了呢?(15、16节)4、小结。
三、小练笔、深化感知。
1、小黑板出示:请再读一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我会对()说:_____。
刚种下种树人正在成长一起成长的伙伴枯萎枯萎的同伴长成大树前来散步的人2、汇报,师相机点评。
四、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阐明的做人道理。
1、自由读14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人的不确定指什么?举例说明?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4、你们知道哪些人在困境中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做出了一番事业?5、师举洪战辉的例子。
6、反思作为小学生的自己该如何做,有没有想起哪些名人名言能表达你此时的心情?7、齐读14节。
8、总结以《中日夏令营较量》的故事引发深思,并对孩子们提出期望,概括写作特点,借种树喻育人。
自主学习案
一、根据道理
1、林清玄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林清玄要让我们面对怎样的生活()。
3、林清玄还说,在这种生活中生活是有好处的,第一个好处是
,第二个好处是。
4、围绕这个道理,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想要提出来吗?。
5、教师总结:
二、联系课文(小组汇报内容)
1、本文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做什么?()。
2、他是怎样浇水的?。
3、为什么要这样浇水?。
4、非得这样浇水吗?(理解不确定)。
5、理解词语“语重心长”:。
6、教师总结:
三、联系课文(小组汇报内容)
1、作者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吗?()。
2、从书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教师总结:
四、联系生活(围绕不确定说一说)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不确定的事?
2、教师总结:
五、拓展
1、作者和种树人的对话被小树苗听见了。
如果你是一株枯萎的小树苗,你会对种树人说:
如果你是一株即将枯萎的小树苗,你会对种树人说:
如果你是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你会对种树人说:
2、树木在生活中的不确定除了指老天下雨、狂风暴雨以外,你们觉得还可以指什么。
人在生活中的不确定是指什么。
教学内容3、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突破方法:让学生先自渎,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重点体会课文不是单纯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突破方法:读重点句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
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其实,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自渎课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研读具体语句,在理解基础上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语言导入,激发情趣。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对课文的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合作交流,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课题)(二)、自主阅读、合作交流1、教师出示自主阅读提纲:(1)、快速浏览文章,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本文属什么文体?(2)、认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中心从哪些方面写的?分别写了什么?边读,边找,边谈。
(3)、边读,边找,边谈文章是怎样写的?(4)、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感受最深,用笔画出,写下你的感受。
并读一读,谈一谈你的体会。
(5)、请提出你们不懂的地方,大家互动解读。
2、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提纲,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成果展示,感悟道理1、文章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发现种树人一系列奇怪的做法,由此引起作者的好奇心,从与种树人的谈话中得知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从而由种树人的话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