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与传媒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29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一、在我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纠葛和冲突之中。
我们应当从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冲突性分析出发,正确平衡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媒体对司法的监督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条件当今世界,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在呈不断扩大趋势,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扮演着与国家机构相抗衡的角色。
媒体与司法是一种监赞与被监替的关系,是公民知情权的诉求,是新闻自由的客观需要。
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纠正法庭的程序问题,还能使人民参与到案件中,达到提高人民法律素质的效果。
首先,表现在基本价值追求的一致上。
媒体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道德来判断是非公正, 为了追求道德上的正义;司法则通过依靠公众认可的法律来认定事实, 给社会以公道,为的是追求法律上的正义。
两者异曲同工, 都以正义为最高目标,以审判公开,遏制腐败为重要任务,所以说二者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舆论监督因根植于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成为诸多监督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
其次,权利与权力互相制约的要求一致性。
权利与权力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概念。
只有二者平衡制约的发展,社会的大齿轮才能顺畅运行。
司法与媒体正是权力与权利对立又融合的社会实例。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特殊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所以,舆论监督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媒监督司法的这一主导任务和功能与整个社会抑制、惩治腐败的理念和机制相吻合, 通过传媒监督获知司法的相关信息, 加强执政者对权力腐败和司法腐败行为的监控。
三、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性:媒体对司法的干扰是法治国家需要解决的任务传媒监督的道德化倾向, 往往使媒体更容易用情感判断, 从而忽视了司法过程中技术化、理性化、程序化的运作方式。
传媒与司法个案矛盾的技术成因与对策摘要: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和谐一致的,但应然层面的目的一致性不能掩盖二者实然层面的具体矛盾性。
究其原因,既有传播主体、受众乃至司法主体因素而导致的个案矛盾,也有因传媒工作与司法活动的技术性差异而导致的冲突,相应地,解决思路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关键词:传媒;司法;矛盾;证据规则;技术差异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 (2015)04002706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反映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社会热点事件,例如“彭宇案们”(1)、“记者被跨省” (2)、“记者被法庭暂扣或没收采访器材、拒绝入庭,甚至被驱逐出庭” (3)等事件,都使我们不禁要去思考传媒与司法之间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就应然一一理论层面而言,学术通说认为:“传媒与司法具有一致性,二者终极目标一致,都是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都是以追求社会正义为其主要价值取向。
”[1] 所以,从理论上讲,传媒与司法、传媒人与司法者本来应该是和谐一致而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但就实然一一实践层面而言,传媒与司法却存在个案矛盾。
传媒与司法、传媒人与司法者的关系似乎并不完全和谐。
一、传媒与司法发生个案矛盾的原因(一)传媒技术层面1.传媒法律关系的主体传播者因素传媒人是守护新闻质量的第一道防线,但遗憾的是,一些传播者却没有遵循职业化报道要求,其撰写的新闻报道不能被法官、法学家等法律执业及研究人员认可。
例如,近几年热议的“彭宇第二” 、“郑州彭宇案”等类似社会事件的个别报道,就涉嫌舆论审判、诱导民意。
其实就还原“法律真实”的要求而言,“郑州老太诉小伙撞人案”比所谓“彭宇第二”、“郑州彭宇案”之类的爆炸性描述更加科学、精确而且理智、冷静。
从技术角度来看,“郑州彭宇案”中被告小伙的败诉事实,系民事证据规则运用的正常结果,而并不表明法官包庇某一方。
今日中国的民事法庭,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主动出击的“革命法庭” ,更不同于封建时代那个行政与司法合一、事无巨细的全能衙门,当代民事法庭奉行不告不理、司法中立原则(4),法律并不提前预设民事纠纷的哪一方是所谓的“好人”或“坏人” ;纠纷结果带给当事人之间什么样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当事人心目中的“正义” 能否实现,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不仅要看法官是否尽职,还直接取决于当事人对诉讼活动的认识及相应法律技术的掌握程度。
看当今中国传媒与司法的对抗与博弈摘要:中国历来存在着传媒与司法之间的较量,而且近年来的“许霆案”“邓玉娇案”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也充分说明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传媒自身、司法内部及公众重视道德的习惯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当今缓解两者之间的纠纷,促进其良性互动,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媒司法对抗良性互动一、传媒与司法关系之解剖分析(一)传媒与司法之积极互助关系传媒与司法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对于司法而言,传媒是一种社会监督,它发挥其速度快、时效高、受众广的优势,能促使法院做出公正判决,防止权力滥用,徇私枉法,司法腐败。
传媒的如实合理报道,可以彰显法院的业绩和法官的判案能力,教育公众守法,达到普法的效果,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另一方面,对于传媒而言,法院判案,为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新闻报道素材,可以促进其生存与发展。
(二)传媒与司法之消极对抗关系传媒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可谓“记者笔下人命关天,记者笔下财产千万”。
在法院判决之前,传媒的报道片面、不实,或者偏向于一方当事人,大肆报道,给法官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如果法官的抗干扰能力不强,屈从于舆论,就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在法院判决之后,传媒捕风捉影,对法院的判决妄加评论,横加指责,进而影响到法院的上级领导,领导层层批示,级级下发,要求法院“严肃处理”,就会影响法院的既判力和司法的权威。
因此,传媒对司法独立的影响昭然若揭。
二、传媒与司法对抗之原因评析(一)从传媒角度来看:1、传媒的业内竞争。
传媒行业激烈的竞争,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抢“新”成风,会促使各媒体竞相追求爆炸性、刺激性、新奇性新闻,不问其真实性,只顾表面,不顾实质,找“热点”与“卖点”,并围绕此噱头进行片面的炒作,迎合公众的追求刺激的心理。
2、记者的法律素养不高。
记者的法律知识不足,不了解判决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单从表面看案件,把自己摆在法官的位置上,导致角色错位,认为法官的判案有悖社会正义,感情用事,自己可以“铁肩担道义”,进行标题诸如“天理难容”“伤天害理”之类的报道,煽风点火,激起公众的不满,形成巨大的舆论阵势。
新媒体对法律与司法的影响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也给法律与司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法律与司法的影响,并就其中的挑战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对法律的影响1. 信息传播的加速与广泛性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给全球范围的受众。
这种传播速度与广泛性给法律管理和法律应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2. 法律观念的变革与认知新媒体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对法律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法律相关的信息,了解法律政策与权益。
这种便捷的获取途径对于法律观念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更多人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了法律意识。
3. 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推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也为法律文化和法治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通过新媒体平台,执法机关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公众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教育。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对法律及司法问题的看法和反馈,推动权益保护与法律改革。
二、新媒体对司法的影响1. 公众参与度的提升新媒体的普及使公众的参与度大幅提升。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司法信息、案件进展等相关信息,增加了对司法活动的关注与参与。
公众的监督与舆论的呼应,对司法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网络传媒的普及与作用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网络传媒以更多的资源、平台和传播方式,使得司法活动得以更好地公开和透明。
通过网络直播庭审、发布司法信息、解读案件等方式,司法机关可以主动回应公众关切,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 司法形象与舆论引导新媒体影响着司法机关的形象与舆论。
一方面,网络上各种形式的涉司法信息可以辐射到全社会,司法机关需要及时回应、引导舆论,以维护司法公信力。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需要通过新媒体宣传自身的形象与业绩,消除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误解与偏见。
司法权和传媒监督良性关系之构建摘要:当前,有关司法权的监督机制已日臻完善,但对于传媒监督问题的论述则显得较为单薄。
本文对司法权和传媒监督之关系作法理分析,从传媒对司法权监督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传媒监督与司法权的冲突表现及其原因,进而对司法权与传媒监督的良性关系作了初步制度设计,以期提高法律权威,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司法权;传媒;监督;良性互动当前,有关司法权的监督机制已日渐完善,在法律程序上有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监督机制、人民法院自身监督机制,以及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机制;法律程序外则有社会监督、人大监督以及传媒监督。
学术界对前五种司法监督机制已经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对于传媒监督问题的论述则显得较为单薄。
本文拟对司法权的传媒监督问题做初步探讨,对司法权和传媒监督良性关系之构建作制度设计。
一、传媒对司法权监督的必要性传媒监督,又称媒体监督、舆论监督,是指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对国家、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共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借助舆论的力量使不法、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纠正,由此维护社会公平及正义。
传媒监督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且该影响力超过了目前我国已设置的诸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等众多监督的影响力,所以传媒监督也被人们称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传媒对司法权监督的必要性表现为二者在以下三方面具有相容性。
(一)相同的终极目标在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要求下,我国传媒将民主与法治作为自己基本的价值目标。
司法机关从司法职能出发,对法制与民主的目标更是分外关注。
传媒以宣传法制、弘扬道德为主要任务,司法机关以维护法制、执行法律为己任。
道德和法律具有相容性,传媒和司法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也具有相容性。
此外,传媒和司法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相容,传媒充分体现公众意志,司法机关密切关注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
在主要的价值层面上,二者追求相同的终极目标。
传媒与司法三题传媒与司法:三个视角的解读在当今社会,传媒与司法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代表着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而司法,则是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这两个领域交织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微妙。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探讨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
一、传媒与司法:定义、范围与关联性传媒,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它们通过报道、评论、采访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同时也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各类纠纷的活动。
它的范围广泛,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各个领域。
传媒与司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首先,传媒是司法程序中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为公众提供案件信息,帮助公众了解司法程序和结果。
同时,传媒也是监督司法权行使的重要力量,它通过舆论监督防止司法腐败和维护公众利益。
其次,司法也需要传媒的配合和支持。
在司法程序中,传媒可以提供证据和线索,协助司法机关破案和审判。
因此,传媒与司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传媒与司法:矛盾、冲突与竞合尽管传媒与司法存在关联性,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传媒的报道和评论可能会对司法程序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点击率,可能会进行不实报道或夸大其词的评论,给司法程序带来干扰和压力。
另一方面,司法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障。
司法机关需要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不受外界舆论的干扰。
然而,传媒与司法并非完全对立。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
例如,传媒可以通过司法程序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行客观报道。
同时,司法也可以借助传媒的力量,推动司法解释和普法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因此,传媒与司法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三、传媒与司法:改革与发展面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
首先,传媒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遵守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地报道司法案件。
法学121 柯吴堃传媒与法律的关系浅谈当今世界,即是一个法治社会,又是一个信息时代。
显而易见的,法律与传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此,他们时常在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交叉,并相互影响着。
在我看来,法律与传媒大致有以下五种关系:1、完善法律有益传媒的发展。
2、弊漏的法律阻碍传媒的发展。
3、传媒帮助法律的普及与实施。
4、传媒对法律也有弊端。
5、法律与传媒在最终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下面,让我们逐条道来。
1、完善法律有益传媒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的传媒市场同样是一块竞争残酷的激烈战场。
但我们必须了解到,如今我们的传媒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版权意识不强、恶意诽谤现象依然畅行。
归根结底,法制的不完善就是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举个通俗的例子,谷歌在中国大陆市场始终无法打败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无法提供大量的免费音乐下载。
原因很简单,就是谷歌认为免费下载音乐这种侵犯艺术人版权的行为不能进行也无法进行。
而百度正是利用了当时网络监管以及版权意识尚且不强的这一漏洞,成功吸引并留住了大量用户。
但问题是,非法的下载音乐,表面上损失的是艺术人,实际上损失的还是大众媒体的收益。
很显然,百度今天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其旗下的百度音乐也慢慢开始走买版权的正版化道路。
加强版权保护、合法化的下载音乐,相信都是将来法律的发展方向。
逐渐完善我们的法律,有益于传媒市场的发展。
2、弊漏的法律阻碍传媒的发展在司法管制传媒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有个适当的“界限”,最起码的便是保证我们传媒言论的自由。
过度的律法会阻延言论自由的转播,这违反的不仅是宪法,更是当地民主传播的潮流。
这点来说,我国值得做的还有很多,十八大后让我们稍感放宽的言论,希望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而不是昙花一现3、传媒帮助法律的普及与实施现代传媒的发展,同时也是法律传播普及、甚至是帮助法律实施的利器。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IM、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的信息传播速度让我们为之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