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层序界面的识别
- 格式:ppt
- 大小:38.45 MB
- 文档页数:28
一、三叠系1.1三叠系地层及层序地层格架1.1.1三叠系地层划分三叠系划分为柯吐尔组、阿克库勒组和哈拉哈塘组1.1.1.1下三叠统柯吐尔组岩性组合:上部以巨厚层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灰黄色、灰色灰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下部以薄~巨厚层棕色、灰色、浅灰色、白色、浅红色含砾中砂岩、粗砂岩、泥质粗砂岩、中砂岩、泥质中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厚层红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电性特征: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上部呈宽缓微齿状,下部呈不规则齿状,0.67Ω.m~3.94Ω.m,平均1.53Ω.m。
自然伽马曲线上部呈微齿状,下部呈不规则尖齿状,51.55API~168.32API,平均75.73API。
1.1.1.2中三叠统阿克库勒组岩性为中厚层~巨厚层红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层~巨厚层红色含砾细砂岩、泥质细砂岩、中厚层~厚层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略等厚互层。
电性特征: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块状、钝齿状,0.67~2.28Ω.m,平均1.44Ω.m。
自然伽马曲线呈不规则小齿状,60.47~129.63API,平均82.32API。
1.1.1.3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为一大套巨厚层红色、黄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电性特征: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宽钝齿状,0.39~2.09Ω.m,平均1.35Ω.m。
自然伽马曲线呈不规则微齿状,51.44~142.24API,平均75.26 API。
1.1.2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残留面积约为20×104km2,地层厚度在400~1000m 之间,其层序地层研究程度及前人研究认识差异较大。
张希明(1996,1997)对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层序划分中,将整个三叠系划分为1个超层序组。
傅恒等(2002)在“九五”期间对整个塔里木盆地三叠系进行研究,将三叠系划分为2个长周期、3个中周期及9个短周期。
吕雪雁等(2002)和顾家裕等(2003)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开展的三叠系层序划分及有利勘探区预测,共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一、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准层序是以湖泛面或其相应的界面作为边界的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横穿准层序界面或湖泛面水深急剧增加,即由浅水突变为深水。
由于水体加深的速度足够快,因而湖泛期伴随有短暂的沉积间断,但该沉积间断持续时间非常短,以至在古生物地层上没有明显的缺失,界面上下的沉积物由于形成时的沉积水深、沉积速率和沉积背景的差异性,因而在岩性、颜色、古生物和测井等均有明显的响应。
准层序界面(即湖泛面)的识别标志主要有:1、沉积构造湖泛面以下的砂岩、泥岩中的植物根较发育,多直立或倾斜分布,现多已硫磺化、赤铁矿化。
此外,生物潜穴特征在湖泛面上下也具明显的差异性,湖泛面之上的生物潜穴多以水平、倾斜为主,而湖泛面以下的生物潜穴多以垂直、倾斜为主,反映了湖泛面上下沉积期水体能量的不同。
2、泥岩颜色湖泛面上下泥岩的颜色呈突变接触,上覆泥岩的颜色呈灰色和灰绿色,下伏泥岩的颜色呈红色或者为黑色炭质页岩。
3、岩性湖泛面以上多为浅湖相的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生物灰岩等,生物扰动和生物潜穴发育,湖泛面以下多为炭质页岩(或煤层)和滨湖相砂岩。
4、生物化石湖泛面以上的生物化石较完整,局部地区富集形成生物灰岩,化石多为螺、介形虫等广盐性生物;湖泛面以下主要以植物根和化石碎片为主,多为异地堆积。
5、微相特征湖泛面上下的沉积微相不连续,不符合沃尔索相律,如滩后沼泽微相突变为深浅湖相。
6、测井响应准层序的确定主要是在地质录井剖面中进行,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分析所寻找到的准层序界面,该界面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主要有:感应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局部低导,声波测井曲线在界面附近常表现为一小的剪刀状,界面对应于剪刀的低谷,即局部高值,底部梯度曲线为局部高阻。
(见图)7、地球化学特征准层序界面以上的硼含量要明显低于界面以下硼含量,反映了湖平面突然上升使水体的盐度降低。
二、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标志准层序组是指具有清晰叠加模式的一组有成因联系的准层序序列,按照准层序的叠加方式可以划分为加积式、进积式和退积式准层序组三种类型。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作者:郭奕成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4期[摘 ;要]随着大量学者对模式进行修正以及多种层序模式的提出,层序地层学进入多模式时期。
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可容空间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具有成因关系的地层及沉积环境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丰富了层序地层的内容。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三级层序中图分类号:T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99-011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20世纪70年代,Vail为首研究人员提出了以研究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及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的地震地层学,从而刺激了层序地层学的革命。
构建了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层序格架的I型层序和且型层序等两种层序模式,着重强调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地层发育和体系域及层序边界的控制作用。
在以上两种层序模式中,将海平面下降的拐点定义为工型层序的底界面,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作为且型层序的底界面,并把低水位体系域作为海平面快速下降期及初始上升期的产物,从而形成经典的层序模式。
在经典沉积层序模式中,海平面下降开始至结束所形成的层序边界较难识别,随之诞生的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的成因层序地层模式克服了浅海区相对应整合边界的识别问题,结束了Exxon模式独立存在的局面。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的沉积层序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陷,以陆上不整合面与相对应的最大海退面作为层序边界的第三类地层单元即海进一海退层序(T-R)提供了一种将地层组合成层序的方法,弥补了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中沉积层序的缺陷。
早先II型层序中以海进、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作为沉积层序的成因单元,强制海退(FR)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之间沉积层序发育的成因解释不足的问题;对于Exxon层序模式存在的概念体系不协调,以海平面下降开始的时间面作为可对比相对整合面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该方案将可对比的相对应整合面作为工型层序界面,从而把工型和且型Exxon层序模式合并成三分定义(LST+TST+HST)的Exxon层序模式。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测井是地球物理勘探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利用测井资料可以对地下岩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也是测井中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电性测井曲线的方法电性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岩石中的电性特征,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层中的含水性质、岩性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二、基于声学测井曲线的方法声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声学特征,其主要包括声波速度、声阻抗等指标。
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对地层中的岩性、厚度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地质勘探资料,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中的速度、振幅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三、基于密度测井曲线的方法密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密度特征,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地层中的岩性、矿物成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四、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方法核磁共振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核磁共振信号,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地层中的物质组成、含油气饱和度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中的信号强度、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总之,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工作。
以上几种方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识别方法还需要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实验三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识别,划分和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利用Exxon 模式对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断陷盆地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层序地层样式,通过海(湖)岸上超点的变化推断海(湖)平面升降特征,撰写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震资料地质背景:三维地震剖面JN87-0lB为澳大利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四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剖面。
过陆参3井的三维地震剖面为辽河油田陆家堡坳陷断陷湖盆侏罗系碎屑岩沉积剖面。
三、实验结果:一.JN87-01B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在JN87-01B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四套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层序A、B、C和D。
最下部为层序A,是具陆棚坡折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根据海岸上超点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越过陆棚的第一个上超点为首次海泛面FFS,最远的滨岸上超点为最大海泛面MFS。
首次海泛面FFS与SB1之间为LST;首次海泛面FFS和最大海泛面MFS之间为TST;最大海泛面MFS与SB2之间为HST。
层序B,是缓坡样式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根据海岸上超点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2。
地震剖面上最远滨岸上超点定为首次海泛面FFS,根据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下超终止关系,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首次海泛面FFS与SB1之间为LST;首次海泛面FFS和最大海泛面MFS之间为TST;最大海泛面MFS与SB2之间为HST。
层序C,是具有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根据下部层序的顶超面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3。
在该层序中很难识别出LST、TST和HST。
但该层序中存在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
层序D,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SMST、TST和HST。
根据上超关系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4。
根据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下超终止关系,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不同类型盆地中均可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一级和二级层序是公认的受全球性和区城性构造因素控制,其界面为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代表着重要的间断。
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基本层序,在陆相地层中做为层序边界古间断面常较海相地层更为显著(李思田等,1996; 2003)。
对于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含义、划分准则在地质学家中已有基本的共识,但对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成因,特别是三级层序的成因尚无较合理的解释。
此外,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对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给定了大致持续的时限,但其摆动的幅度较大。
尽管如此,层序地层单元持续的时限对确定其级别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油气勘探中衡量研究工作的精度的基础,如三级层序一般持续时间为1 —3Ma(Mitchum 等,1990;1991 ;Erskine 等,1991),若划分的时间间隔过大则常反映研究工作的精度不足。
陆相盆地中的各级层序地层单元发育的特殊性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陆相盆地而言,构造、古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和影响都远强于海相地层为主的盆地,这也是本项目研究试图总结的重点。
以下阐述本项目研究中建立的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地质含义:1、一级层序在学术界,也有学者称一级层序为巨层序或超层序。
认为其形成受控于全球性板块运动的最高级别的周期性,最典型和公认的即古大陆会聚和离散的周期。
最著名的是Pangea 超大陆,其会聚成整体的时间在250Ma重新裂解和开始离散则在160 Ma,即大西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可见其持续时间之长,跨越了不同的地质时代。
王鸿祯先生根据地球历史的记录分析建议其大致时限为60—120Ma在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中对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的要求日益精细,所以, 在本项目研究中的一级层序是指控制了盆地原型的层序地层单元,大致的持续时限为10—30Ma 左右。
2、二级层序(层序组)在地层序列中,二级层序也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层序地层单元,Vail等(1977, 1991)建议其时限为9 —10Ma 二级层序也是构造层序,其发育受控于构造演化的周期性和幕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