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语文小说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小说阅读《五张纸条》含答案五张纸条①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
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尘与彻骨的寒冷。
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
六个人缩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
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恐惧。
②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
六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
他们是一对父子。
③六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
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
天气越来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
他们也曾试图丢下车子徒步前行,可是这打算很快被放弃了。
走进这样的漫天风雪里,几乎等同于选择死亡。
挤在车厢里,等风雪过去或者被救援人员发现,或许还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④又熬过一天。
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一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
所有人都知道,假如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⑤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
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假如运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
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⑥没有人主动站出来。
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⑦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或者找到救援,或者在雪地里死去。
⑧车厢里死一般寂静。
每个人都面无表情。
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体是六个人里最好的,或许他不能找来救援,但他可以在暴风雪里走得最远活得最长——他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⑨团长说现在必须做出决定。
选到谁。
谁就走出去。
⑩仍然没有人说话。
⑪团长说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
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的五个纸条。
他将纸条分别递到五个人手里,说,写下来以后,交给我。
⑫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回团长。
第四单元阅读小说作品《呐喊》自序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当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
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阅读专项训练四小说阅读一、(2022·四川眉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吴召儿孙犁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
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
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④我听见哧的一声笑了。
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
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
大家注意!”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
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
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
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
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
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
”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⑪“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⑫“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
”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
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⑬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
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课文题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这是因为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引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刻画正是在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中完成的,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另一方面,这个题目采用了叙述者的口吻,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表明虽然父母不把于勒当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
内容简介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除门的地步。
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
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吃他们。
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创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8月7日《高卢人日报》,随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
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
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小说阅读复习《故乡》试题汇编(一)阅读《故乡》选段,完成各题。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的头上是一顶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sèsuǒ()()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③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似的,单在脑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④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⑥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⑦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⑧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⑨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⑩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A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B偶像么?知识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小巷》原文阅读小巷文/贾平凹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原住着一群瞎子。
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
这个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工具依旧是一根竹棍。
笃笃,笃笃,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厂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
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
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
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
突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看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死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按摩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是很多的。
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
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在那里备有按摩室。
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减轻,终究痊愈了。
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
那里是一个修理的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
小巷里的草一天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但是,他们都在奇怪:这巷道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日里也在亮着?“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
”瞎子们说。
“那怎么会一样呢?”“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
”“那你们能看见吗?”瞎子们却笑到了:“请问,你的眼睛能看见你的眼睛吗?”“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了。
专题9 小说阅读一、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试内容课内篇目:九年级上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九年级下册:《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小说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设置题目。
另外主题和语言也是重点考查内容。
选材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将侧重弘扬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解决问题。
三、考试题型文学作品的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分析人物形象2.情节梳理3.环境描写的作用4.主题主旨、情感把握5.赏析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6.拓展探究四、方法技巧(一)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
这里说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鲜明的个性。
小说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23分)天使的礼物刘继荣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
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
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
”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
”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
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
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
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
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
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
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
”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
”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
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
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
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
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
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动)8、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分)9、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4分)10、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4分)11、“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6分)12、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
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5分)(二)记叙文阅读(共14分)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
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
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
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
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
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
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
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
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
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
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
”老人说。
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
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
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
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____,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
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
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
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
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19.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4分)时间情节结果10年前①“我”活了下来②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我”读完大学下午4点③④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21.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分)(三)阅读下列小说,完成14—17题。
(14分)有事喊董三儿程宪涛董三儿不是我们公司员工,是蹬“倒骑驴”的闲散打工人员。
在东北铁岭,称人力三轮车为倒骑驴。
董三儿每天比员工来得早,推着倒骑驴站在公司前。
见往来的员工笑着打招呼。
上班啦!问候里浸淫了无限羡慕。
四十余岁高大的汉子,脸上挤满了谄媚的余韵,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公司是较大的国有企业,员工十三年未涨过工资,普通员工一千三百多块的月薪,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公司就像一根鸡肋,仅仅拴住大家的身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
如果多了分外的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罢了,时间长了就吹胡子瞪眼,不给领导们好脸色看。
大小领导都深感惭愧,多不好意思指手画脚。
这样就给了董三儿机会。
比如,抬桌子、搬椅子、送货物等,员工都懒得多伸一下手。
大家顺嘴一句话:找董三儿来。
有人到楼下找董三儿,有的甚至推开窗户就喊一声。
董三儿乐颠颠地来了,穿着脏的旧衣服,铁塔一样横在办公室门前。
大家七嘴八舌指派。
董三儿记下说声好嘞。
一会儿的工夫就做好。
末了余兴未尽的样子,问,还有活儿干没?这热情和态度多雷锋。
给董三儿的报酬形式多样,也许是半车旧报刊,也许是一些劳保用品,比如皮手套、胶皮靴等。
这些东西物超所值,远高于董三儿的劳动价值。
公司有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疏通下水维修上水等,都是班组员工干,后来员工嫌工资挣得少,怠工,停工,罢工。
班组长就带头干活儿,后来班组长也撂了挑子,抄着手大眼瞪小眼。
物业公司经理没有办法,某次蓦然想起散工董三儿来,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董三儿喜欢干水暖维修,卸下的钢管作为废品卖掉,足以抵几天的工钱。
董三儿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一位退休工人家下水道堵塞,董三儿挽起袖子用手掏,脏水脏物挨着鼻子嘴巴,老工人感动得什么似的,用红字写了感谢信送到公司。
公司多年没有受过表扬,狠狠地把物业公司表扬一番。
物业公司经理恍然大悟,再有苦脏累的活儿,就叫人喊董三儿过来。
董三儿来了,似乎什么活儿都能做。
物业公司经理说,你自己干不了。
董三儿说,俺再找几个人来。
操起手机喊了几嗓子,一会儿,几辆倒骑驴匆匆赶来,都是市场上打散工的汉子。
董三儿笑嘻嘻地对经理说,你老人家看这些活儿,我们哥们儿要养家糊口,蹬倒骑驴也赚个三十五十的,是不是给俺定一个标准?物业公司经理手里有小金库,拍了板子说一天六十元,中午管一荤两素盒饭。
没有工钱给董三儿时,就用钢管弯头水嘴子等充抵,都是从总公司领来的消耗品。
这个标准就延续了下来。
董三儿熟悉家属区的管路系统,就像掰着自己的手指头。
董三儿听从指挥随叫随到,一个普通员工也能指使,从来没有怨言和二话,满心满意乐呵呵的样子。
2011年秋天,供热系统年久失修瘫痪了,公司招标请有关公司维修。
董三儿穿着工装来报名。
招标人员问:“你来干什么?”董三儿说:“俺来投标。
”招标负责人说:“别胡闹,你投标也不能给你。
”董三儿问:“为啥。
”招标人说:“啥也不为,就是不行。
”董三儿讪讪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