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7.11 MB
- 文档页数:47
丰富丰富纷纷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单元综合训练( 四)一、选择题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系统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领袖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益,和皇帝谈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推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质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特别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能答案 C解析资料反响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益,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特别突出,故 C 项正确;唐宋时期推行的依旧是君主专制政体,故 A 项错误;宰相参与谈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质决策者,故 B 项错误;资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2.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多半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示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宽泛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获取了缓解D.事权切割以致冗官现象严重答案 B解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说明中央为截止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仰头,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故 B 项正确。
3.(2018 ·揭阳测试 )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量;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响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以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推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 C解析第一判断,资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尔后依照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中枢权益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资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依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
4.(2018 ·桂林、百色高三结合模拟,26)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
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 项。
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
2.(2020·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3.(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选D。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课时1 宋元课时冲关练1.(xx·湖北七市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解析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
答案A2.(xx·四川成都二诊)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
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
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
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解析官员结党营私就是官场党同伐异,故D项正确;“中更夷狄祸”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没有体现政有夷狄之风,故A项错误;“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
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体现了北宋初期任人唯贤、言论开放、风俗粹美,但现在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导致风俗败坏,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3.(xx·山东菏泽模拟)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
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解析“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说明枢密院掌管军政,“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说明当时还有丞相,从朝代可判断是宋朝,故B项正确;秦朝太尉形同虚设,三公无法分割相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三省,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干扰最大的选项,清朝军机大臣是皇帝的秘密侍臣,不是重臣,清朝时根本没有丞相,故D项错误。
课时3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宋元儒学的转型与嬗变——理学的形成。
2.科技文化:(1)四大发明的发展与成熟。
(2)宋元文学和戏曲艺术的发展(宋词、元曲、书法和绘画)。
[主干梳理]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思想1.程朱理学(1)背景:北宋时期,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主张(3)影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九渊的心学 (1)宇宙观⎩⎨⎧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考点二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①印刷术⎩⎨⎧a.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③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天文历法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2.文学成就(1)宋词①出现:唐代。
②繁荣 原因⎩⎨⎧a.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
b.词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作家⎩⎨⎧a.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
b.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①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
3.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1)两宋: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2)风俗画是北宋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