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奇葩黄梅挑花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曹刚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3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黄敏黄扣凤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3期摘要: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流传的一种刺绣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传承与开发对我们认识历史、传承文明、保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开发民间工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文章通过调查黄梅挑花传承和开发的现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如保护措施比较单一乏力、手工艺人的严重缺乏、原材料短缺、缺乏文化品牌形象、开发主体还比较单一等,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如政府政策支持、在当地发起活态保护园、以家族传承为基础保护和开发、在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设计开发、行业与企业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运作等等。
关键词: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检索: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3-0124-03Huangmei Open-work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HUANG Min, HUANG Kou-feng(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olk craft, etc,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angmei hand-stitch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otection is weak, serious lack of craftsmen, shortage of raw materials, lack of culture brand image, development main body is relatively single, etc.,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such a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in living condition to protect local by garden, on the basis of family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prot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develop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 operation, and so on.Key words :huangmei edi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state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ityInternet :挑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
黄梅文化特色挑花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目录1介绍2历史起源3价值3.1 传承意义3.2 艺术特色4区别5荣誉6代表人物1.介绍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与绣花同样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2.历史起源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起源元代,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
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被专家誉为“无声的抒情诗,幻想的楚辞”,具有很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黄梅挑花有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承载文化,寄寓理想;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着和谐的艺术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浑厚朴实的风格。
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纺的棉布,早期颜色比较单调,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现在可以机织布,但必须是纯棉布,线主要有棉线和五彩丝线。
巧设任务群,弘扬“梅”文化作者:曹志平孟晓东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4年第03期设计理念: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整合学生已经积累的《梅花》《卜算子·咏梅》等诗句,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来重构《墨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进阶的学习任务,丰满对“梅花”这一意象的认识,深入理解梅花的象征意义,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弘扬中华传统的“梅”文化。
教学目标:1.学习两个有文化元素的生词“砚”“乾坤”,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在资料的拓展阅读和写梅诗句的积累运用中,体会“清气”的内涵,感悟梅花所代表的中国精神。
3.能根据情境任务,结合评价标准,争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中国的国花。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聊花导入,发布情境任务1.猜一猜:中国的国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猜?2.发布任务:其实,从法律意义上,中国至今还没有确定国花。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
(设计意图:联结现实生活,创设“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源自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任务一:诵读古诗,理解梅花清气学习活动一:朗读“诗中梅”,把握韵脚读出诗味1.朗读课题,理解“墨梅”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3.指导初读。
要点:(1)读准生词:砚、乾坤。
(2)为什么“砚”和“乾坤”是有文化味的生词?“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第四宝。
(引导学生说说“砚”的用途)“乾坤”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天地的称呼。
(引导学生理解“乾”的意思、“坤”的意思。
送同学们一个词语“朗朗乾坤”,它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样子。
)4.指导诵读。
要点:(1)读准停顿。
立足本土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的校外教育课程作者:李桂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2期一、“黄梅挑花”校外课程开发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湖北黄梅素有“鄂东明珠”之称,既是远近闻名的四祖、五祖等佛教圣地,更是黄梅戏、黄梅挑花、楹联、岳家拳等地方特色文化发源地。
其中作为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湖北黄梅挑花,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路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誉它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 2006年,黄梅挑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黄梅挑花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成为文化品牌被开发利用,且潜力巨大。
但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二、“黄梅挑花”课程开发的宗旨黄梅挑花课程的开发立足于本土资源,旨在发展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挑花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家乡特色文化,美化心灵,并在亲身实践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意识,掌握挑花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三、“黄梅挑花”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的校外教育课程的需要黄梅挑花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黄梅挑花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核及设计美学意义作者:王芳李刚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黄梅挑花品种繁多,题材丰富,图案精美,色彩富丽,蕴含着劳动人民扬善除恶、祈祥迎瑞、寄托美好愿望的审美理想,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黄梅挑花图案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造型夸张、奇特而浪漫;色彩绚丽惊艳。
其图形的构成规律遗传了楚文化的基因,具有浓烈的楚文化气息;其典型视觉符号及形式美法则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挑花;人文;美学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3-02黄梅挑花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其图案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造型夸张、奇特而浪漫;色彩绚丽惊艳。
蕴含着劳动人民扬善除恶、祈祥迎瑞、寄托美好愿望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一、黄梅挑花的精神内核黄梅挑花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图腾崇拜、爱情婚姻、祈福求安、贺寿延年、避邪消灾等,是民间大众精神寄托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一)体现原始的生命哲学(1)黄梅挑花集中体现了阴阳结合、万物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哲学。
黄梅挑花中的针葫芦(又称针扎)多为阴阳结合的连体鱼、连体鸟、连体虎、鸟头鱼、虎头鱼以及图腾神祗猪头、虎头和象征子孙繁衍的蝉、金瓜等比喻阴阳结合,绵绵瓜瓞,子孙长续,生生不息。
“鼠咬天开”挑花纹样中鼠的形象代表繁衍人类万物的子神,鼠咬天开意为阴阳相交混沌宇宙生出繁衍人类的子神。
又如《露子豆角》、《老鼠啃葡萄》、《蝴蝶闹金瓜》等都露出瓜果的子实;《刘海戏金蟾》、《蝴蝶闹金瓜》、《猴吃桃》、《鹿衔草》、《老鼠吃南瓜》、《鹰踏兔》、《蛇盘兔》、《孔雀戏牡丹》、《喜鹊探梅》都传达出对生命繁衍的期盼,反映了中国古代生殖崇拜文化。
(2)黄梅挑花遗传了楚文化的基因,具有浓烈的楚文化气息。
深受巫、道、骚文化浸淫的黄梅挑花,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形式要素上,无不体现出楚艺术深厚的精神文化基质——信巫好鬼、泛神崇拜、崇道哲学、富于骚情。
第31卷第2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Voe.31No.2 $Jun.2021黄梅戏+外语:培养黄梅戏国际传播人才路径——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王巧英(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摘要:培养具备用英语演唱、翻译和推广黄梅戏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不仅能满足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位于“黄梅戏之乡”的安庆师范大学不仅有地利之便,而且有深厚的黄梅戏教学与科研基W,因此采用“黄梅戏+外语”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培养黄梅戏国际传播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基W,并可通过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教唱英译黄梅戏经典唱段、联合授课+项目驱动+创建黄梅戏英语网站等路径培养黄梅戏国际传播人才。
关键词:黄梅戏+外语;学科交叉融合;国际传播人才;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戏曲的国际传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形式。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更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和国际传播中影响深远。
论地位,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更是京剧源头之一,在国内外影响深远;论唱腔,黄梅戏悠扬婉转、琅琅上口、音乐动听、旋律优美,被国外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更有黄梅调、黄梅歌风靡国内外,是戏曲中的流行歌;论难易,黄梅戏唱词念白的发音接近普通话,对于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易听、易学、易唱;论内容,黄梅戏语言轻快、平易、幽默,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贴近大众生活,而且富有中国文化特色。
因此,黄梅戏在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此过程中,黄梅戏国际传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培养黄梅戏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研究。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黄梅挑花8月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梅苑社会暑期实践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博物馆,领略黄梅挑花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黄梅县博物馆为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县城西南佛母塔寺公园南区,为公园南区主体建筑。
占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
新馆舍为体现吴楚文化结合的仿古式建筑,以园林式建筑群为组合形式。
在博物馆黄梅挑花展厅里通过缩小的实物来表现黄梅挑花的制作的过程,并且通过在民间搜找到的一些基本挑花制品。
源于全国解放后,黄梅县文化部门通过普查,搜集了一千多件明清两代挑花作品。
由黄梅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余绍青辑成一部图文并茂《黄梅挑花志》手稿。
追溯到最早黄梅挑花幸存实物距今有550余年的历史。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境内南部长江边蔡山发掘一座明代嘉靖41年的古墓,墓中女尸头上搭有一条方巾,就是最早的黄梅挑花作品。
头巾因年深日久,腐化严重,没有保存下来。
但却有当时余绍青所拍的实物照片资料。
只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图片,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当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为此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此感到遗憾。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成熟于清代。
最初产品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檐、床围等饰品,是农家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物什。
传统挑花一般就地取材,大多人用自织的大布,再染成藏青色作为挑花坯布。
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
它的图案讲究“心灵手感,从心所欲”,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
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
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田林,乃至神话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欣赏一幅黄梅传统挑花,就像面对一汪历史静水,庄严而浪漫。
匠心向党:非遗激发新型文化乡村振兴产业内生动力——以黄梅挑花实证分析为例发布时间:2022-01-06T01:47:56.49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商双胡显王楚璇夏雨宸李畅[导读]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黄梅挑花同样也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从非遗入手激发现代乡村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内生动力,以期为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摘要: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处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再次站在了挑战与机遇的路口。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黄梅挑花同样也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从非遗入手激发现代乡村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内生动力,以期为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
关键词:黄梅挑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产业化发展一、绪论(一)研究背景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国家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系列非遗保护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拓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使非遗成为推进新型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二)研究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黄梅县虽然坐拥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缺乏非遗传承人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且其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企业各方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研究意义在黄梅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黄梅挑花,其艺术形式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发展越来越缓,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淡忘。
本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研究,大体掌握了黄梅挑花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浅析黄梅戏在校园传承中的价值与举措鲁昆鹏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省黄冈市 438000)摘 要: 戏曲进校园是让更多有志青年弘扬和继承中国经典戏曲文化使传统文化瑰宝有着更加坚实和厚重的艺术土壤,这样不仅能够让广大青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将之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诞生出更多黄梅戏曲的表演者和爱好者。
将黄梅戏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怀,意义非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古代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希望各方齐心协力,将传统的戏曲在校园里产生广泛效应、产生永久魅力。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高校戏曲进校园是让更多有志青年弘扬和继承中国经典戏曲文化,使传统文化瑰宝有着更加坚实和厚重的艺术土壤,这样不仅能够让广大青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将之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诞生出更多黄梅戏曲的表演者和爱好者。
将黄梅戏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怀,意义非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古代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
1 黄梅戏在校园传承的重要价值黄梅戏的风格纯粹、淳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展示,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基础十分扎实,渲染力和表达能力都非常强。
它将念白、舞蹈和歌曲等表演形式综合在一起,以地方戏曲曲调为基础的艺术剧种,综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乐曲乐器、舞蹈舞美等形式为一体,表达思想感情、抒发内心情感,是最为大众欢迎的曲艺形式,也是地方戏曲最为经典的传承。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各类专业性人才和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高等院校的师生责无旁贷。
将黄梅戏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得以良好的传播和传承,这能让广大莘莘学子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创造力,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其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等央视节目,这类节目一经开播就得到观众的认可。
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20世纪,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
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单一,最终退出荧屏。
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
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但也造成了娱乐节目克隆成风的现象。
益智竞猜类节目时期:2000年前后,以央视的《幸运52》为代表的竞猜博彩类节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这类节目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并对选手进行物质金钱的奖励。
此类节目与前两种类型的娱乐节目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节目的主体由明星变为普通百姓。
这体现出精英文化逐渐向草根文化靠拢。
但《幸运52》节目因基本模式老化、题目和游戏环节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央视砍下。
大众选秀类节目时期:以2005年《超级女声》的红极一时为开端,引发各大卫视相继制作各类“真人秀”节目。
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选秀节目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电视20年娱乐节目的高峰。
此类节目目前颇受诟病,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但收视率依然突出。
(摘编自闫亚红《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材料二: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
没有收视率,作品卖不出去,便不给或少给稿酬,长期下去甚至请编导走人,将媒体关门。
必须通过生存竞争来无情地淘汰各类混饭者,这样才能逼着有关人员物色人才,考虑办出自己的特色,立足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黄梅挑花的楚文化意蕴
陈志杰;卢川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1
【摘要】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挑制工艺,它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黄梅挑花纹饰繁富,色彩绚丽,风格浪漫抽象具有浓郁的楚域风格.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其中的楚文化意蕴对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陈志杰;卢川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望江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比较 [J], 周雅琼;姚明琦;张晓青
2.望江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比较 [J], 周雅琼;姚明琦;张晓青;
3.花瑶挑花与黄梅挑花的比较研究 [J], 刘怡果
4.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J], 王心悦
5.湖北黄梅挑花与四川花溪挑花的艺术特点 [J], 易单;余青莲;李端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乡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
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
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
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
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
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
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
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
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
喜剧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
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楚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黄梅挑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一同追溯黄梅挑花的璀璨历史,探索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梅挑花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梅县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打发闲暇时光,便用针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图案,以此展示自己的手艺和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黄梅地区的特色文化。
黄梅挑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挑花艺人凭借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将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每一幅挑花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梅挑花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封建社会,由于种种原因,黄梅挑花一度濒临失传。
然而,在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下,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逐渐走出了黄梅县,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如今,黄梅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在黄梅县,许多家庭将黄梅挑花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技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挑花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黄梅挑花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坎坷与辉煌的史诗。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黄梅挑花的技艺与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