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审计学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772.00 KB
- 文档页数:65
审计学原理思想总结审计学原理是指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是指导审计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审计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方面。
首先,审计学原理的核心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审计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合法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即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第二层是效益和绩效,即对财务报表反映的经济业务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评估;第三层是监控和风险管理,即对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过程进行监督,预防和识别潜在的风险。
审计目标的核心是保障经济利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其次,审计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在实际审计活动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和手段。
审计方法包括了收集证据、判断风险、评估控制等各种审计技术和程序,如会计核算的检查、计算测试、资料抽样、财务分析等。
审计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审计学原理还包括了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审计程序是指在审计期间按照一定顺序和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审查、评价和确认的工作步骤。
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审计目标和具体的审计对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选择。
审计程序一般包括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计划、收集证据、评估风险、作出审计意见等环节。
审计程序的核心是独立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审计学原理是审计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它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方面。
审计目标主要是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方法主要是通过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程序主要是按照一定顺序和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审查、评价和确认的工作步骤。
审计学原理的运用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保障经济活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审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审计学概述1.1 审计的定义与作用解释审计的概念阐述审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审计对企业的意义1.2 审计的分类与程序介绍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讲解审计的基本程序:计划审计工作、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1.3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介绍我国审计组织体系阐述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与职责第二章:审计证据与审计证明2.1 审计证据的定义与特性解释审计证据的概念与作用阐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要求2.2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讲解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询问、观察、检查、分析性复核分析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2.3 审计证明与审计意见解释审计证明的概念与作用阐述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形成过程第三章: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3.1 审计计划的制定讲解审计计划的制定步骤与内容分析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范围3.2 审计程序的执行阐述审计程序的执行方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讲解审计程序执行中的注意事项3.3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利用解释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与作用阐述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与利用方法第四章:货币资金审计4.1 货币资金审计概述介绍货币资金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货币资金审计的目标与范围4.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讲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4.3 货币资金实质性程序阐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方法讲解货币资金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五章:销售与收款审计5.1 销售与收款业务审计概述介绍销售与收款业务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销售与收款业务审计的目标与范围5.2 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审计讲解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5.3 销售与收款实质性程序阐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收款业务的审计方法讲解销售与收款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六章:采购与付款业务审计6.1 采购与付款业务审计概述介绍采购与付款业务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采购与付款业务审计的目标与范围6.2 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审计讲解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6.3 采购与付款实质性程序阐述采购成本、应付账款、付款业务的审计方法讲解采购与付款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七章:生产与存货审计7.1 生产与存货业务审计概述介绍生产与存货业务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生产与存货业务审计的目标与范围7.2 生产与存货内部控制审计讲解生产与存货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生产与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7.3 生产与存货实质性程序阐述生产成本、存货盘点、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方法讲解生产与存货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八章:投资与筹资审计8.1 投资与筹资业务审计概述介绍投资与筹资业务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投资与筹资业务审计的目标与范围8.2 投资与筹资内部控制审计讲解投资与筹资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投资与筹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8.3 投资与筹资实质性程序阐述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筹资业务的审计方法讲解投资与筹资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利润及费用审计9.1 利润及费用审计概述介绍利润及费用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阐述利润及费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9.2 利润及费用内部控制审计讲解利润及费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如何评价利润及费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9.3 利润及费用实质性程序阐述利润表项目、费用报销、营业外收支的审计方法讲解利润及费用审计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审计报告10.1 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审核解释审计报告的概念与作用阐述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与要求讲解审计报告的审核与批准程序10.2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阐述审计报告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介绍审计报告的格式与编排要求10.3 审计报告的披露与利用解释审计报告的披露要求与方式阐述审计报告在企业内部管理、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审计证据的定义与特性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审计学原理》课程说明
一、课程基本说明
《审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理论层面和分析判断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审计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由张世体主编的、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审计学原理》。
该教材以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作为该书的定位,在阐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同时,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突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中国审计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审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两个基本目的:
1.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审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决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发现会计中错误和舞弊的表现形式与查证技巧。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审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PPT课件。
其中: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PPT课件是以文字教材中的章、节和每个案例为模块,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幻灯片形式的教材。
整个课件制造思路是每章分为三大板块,即:案例导入、主要内容、思考题。
该课件制造过程中加入了图片、动画、链接。
该课件演示流畅、界面清晰、简洁美观、赏心悦目,没有多余的图片和动画,不会造成眼花缭乱的感觉。
审计学原理与方法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报表中的经济事务的科学,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经济决策依据和风险评估,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本文将介绍审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一、审计学的原理审计学的原理主要包括真实性原理、审慎性原理、独立性原理和证据原理。
1. 真实性原理真实性原理是审计学的核心原理,要求审计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2. 审慎性原理审慎性原理要求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时保持审慎谨慎的态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错误进行充分的警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3. 独立性原理独立性原理是审计学的基本原则,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不受外界压力和影响,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4. 证据原理证据原理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可靠的证据来评估和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包括检查会计凭证、核实外部证明文件等。
二、审计学的方法审计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报告发布等环节。
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审计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估、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错误,并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2. 审计准备审计准备是指在正式进行审计工作前所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审计任务和目标、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确定审计时间和范围、组织审计团队等。
3. 审计实施审计实施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按照审计计划和程序进行审计、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检查和核实财务报表等。
审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4. 报告发布报告发布是审计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审计发现的总结和评价、审计报告的编写和发布。
审计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结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了解审计的定义、作用和意义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审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二、第一章:审计概述1. 教学内容审计的定义和分类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程序和方法3. 教学资源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的定义和分类分析案例,了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小组讨论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三、第二章:审计计划与准备1. 教学内容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2. 教学目标掌握审计计划的制定方法学会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计划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计划的制定方法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小组讨论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四、第三章:审计实施与控制1. 教学内容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2. 教学目标掌握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方法学会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了解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流程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实施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方法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小组讨论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五、第四章:审计报告与评价1. 教学内容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2. 教学目标学会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方法了解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流程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案例4. 教学活动分析案例,学习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方法小组讨论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流程六、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 教学内容审计证据的种类和获取方式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联性分析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学会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掌握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有效整合方法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证据收集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证据的种类和获取方式分析案例,学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小组讨论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联性七、第六章: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1. 教学内容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掌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学会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重要性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分析案例,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小组讨论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应用八、第七章:财务报表审计1. 教学内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程序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2. 教学目标理解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要求学会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掌握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技巧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程序分析案例,学习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小组讨论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九、第八章:信息技术审计1.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审计的概述和重要性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概念学会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信息技术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信息技术审计的概述和重要性分析案例,学习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小组讨论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十、第九章:审计质量控制1. 教学内容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学会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掌握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审计质量控制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小组讨论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十一、第十章:审计伦理与法律责任1. 教学内容审计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在实践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学会评估审计伦理问题了解审计师的法律责任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分析案例,学习评估审计伦理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在实践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重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评价、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1.简述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
答:含义: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依据。
作用:制定、颁布审计准则,公开、明确审计的基本规范要求,是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作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1.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2.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3.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4.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2.简述注会审计的特征。
答:1、受托有偿审计;2、审计内容依审计业务约定书而定;3、审计结果为审计报告。
3.简述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及其表现。
答:会计责任:1.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2.会计资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三个方面。
审计责任含义:1.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2.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
表现:1.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不论被审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的工作都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工作中,都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依据,向有关利益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维护利益各方合法权益。
所以,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2.客观基础的同一性。
不论被审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都是根据同一个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经济活动履行各自的职能。
就是说,两者反映和监督的都是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所以,它们的客观基础是一致的。
4、请比较顺查法和逆查法。
答:顺差法:1、从审查原始凭证出发,着重审查和分析经纪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合规;2、是审查记账凭证,查明会计科目处理、数额计算是否正确、合规,核对证证是否相符;3、审查会计账簿。
查明记账、过账是否正确,核对账证、账账是否相符;4、审查和分析财务报表,查明报表各项目是否正确完整,核对账表、表表是否相符。
优点是系统全面,可以避免遗漏。
《审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审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审计案例的基本分析方法。
审计案例考试的普通分析方法是分析性复核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对照分析法;它是直接用正确的会计核算理论分析审计案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要使用对照分析法必须首先发现考试题提供的资料有哪些错误,怎么发现?就应该首先进行对照分析。
第二种是计算对照分析法。
它是首先对审计案例中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再用算出的正确数据与审计案例中的错误数据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较复杂的审计案例普通要用第二种分析方法。
审计报告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方法:首先将四种审计报告的出具条件记住,然后再根据审计案例中提供的资料确定应该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报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基本一样, 后面的内容根据教材中范例的样子对"号入坐就"行了。
月16日某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孟某和助理审计人员候某应江华公司的邀请,前往该公司洽谈业务。
孟注册会计师及候助理对江华公司委托审计的目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收费、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审计的程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江华公司提供的文件、协助的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
洽谈中,江华公司的总经理张某提出双方当即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
孟注册会计师则表示在未全面了解贵公司基本情况的前提下, 仅凭上述的初步了解是不能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
要求:请回答孟注册会计师拒绝即将签约是否正确?为什么?正确,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为了避免审计风险。
第二,该事务所尚未确定是否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
第三,应详细了解江华公司的如下基本情况:〔 1 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
〔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 以前年度是否接受过审计。
〔4财务会计工作组织。
〔 5 其他与签约相关的事项。
1995 年 11月 30日的应收帐款进行函证。
复函中有 4位顾客提出以下,意见:〔1所欠贵公司 100000 元已于 1995 年 11月 20日付讫。
高纲125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69审计学原理南京审计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审计学原理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审计学专业必考课目,是审计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
审计学原理作为审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该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审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根据审计学原理在审计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后续课程的需要,本大纲以我国《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为指导思想,分别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大主体的角度阐述审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技能。
具体介绍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对象、目标和分类;审计组织与人员,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基础知识内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抽样方法,审计模式等基本理论与审计基本方法。
在注重审计理论深度与广度的同时,注重审计方法的操作和运用,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反映和体现现代中外审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审计学原理课程的自学,使考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审计方法与技能,从而对审计学科体系有一个总括、全面的认识。
通过自学,使学生重点了解审计的产生、审计的本质、审计体制;熟悉审计程序、审计基本方法、审计准则;掌握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编写。
熟练运用审计基本方法完成审计流程,为今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考生既要注意理论的深度,也要注意方法的操作性;既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还要兼顾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
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和要求)审计学原理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为考核目标,检查考生对审计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查审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具体运用能力。
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2.审计的本质:(1)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2)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3.审计的特征:(1)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机构独立独立性经济独立精神独立(2)权威性特征: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
(3)公正性特征:审计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密切相关。
(审计人员理应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作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的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第二节1.审计的产生:审计是因授权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是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
2.审计的发展:(1)我国审计的发展:国家审计(古代审计、近代审计、现代审计)古代审计(前11世纪~1840年):产生于西周(宰夫)走向独立秦代(御使制度)发展隋唐(比部)发展宋代(审计司(院))【审计成为财务监督专用名词】衰落元(撤比部建立科道制度)明清近代审计(1840~1949)北洋军阀1912 中央审计处、相关法规1914 中央审计院、相关法规中华民国(空前完备)1928 中央审计院、相关法规1931 中央审计部现代审计(1949年至今)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审计局,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1984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成立1985年8月公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94年8月31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2010年9月1日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施行社会审计产生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 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