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段太尉逸事状随堂练习.doc

段太尉逸事状随堂练习.doc

段太尉逸事状随堂练习.doc
段太尉逸事状随堂练习.doc

《段太尉逸事状》随堂练习

一、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请把下列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柳宗元( 773~ 819),字子厚,唐代()、诗人、哲学家,是“()”之

一。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后世称其“()”,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

(),与韩愈齐名,故世称“()”。

2、“状”是旧时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完成下面的字词读音

邠州()偷嗜()不嗛()恬然()槊()老躄()恣意()晡食()击柝()谌()甚巽()朱泚()封识()斄()姁姁()校对()椎釜鬲瓮盎()

(一)

梳理课文1-4 段,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 ( )副元帅居蒲。王子曦为尚书,领() 行营节度使,寓 ( ) 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 ( )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 _ (),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 )于市,不嗛 ( ),辄 ( )奋击 ,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 )王故(),戚 ( )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 ( )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 )恬然;且 ( )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 ( ),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 ( )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 ( )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 ( )太尉请。

既署 ( )一月,曦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 ( )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 ( )市门外。曦一营大噪,尽

甲 ( )。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 ( )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 )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曦门下。甲者出,太

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 ( )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

我言。”

曦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师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师。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

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 )副元帅,不戢( )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

言未毕,曦再拜() 曰:“公幸教曦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

) 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 (

草具 ()。”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曦不

解衣,戒 ()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 ()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课前思考,课堂研讨

1、重点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

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3、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4、欲谁归罪

5、无伤也,请辞于军

2、你认为 1-4 段主要写了段太尉的什么逸事请简要梳理并归纳这件逸事的具体过程(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逸事:

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

(二)

梳理课文5---7 段,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

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

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

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

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

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课前思考、课堂探究

1、翻译

( 1)、农以告谌。(2)、舆来庭中。

(3)、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4)、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5) 、段公,仁信大人也(6)、汝将何以视天地

2、思考

1、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段太尉呢(请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段太尉性格特征的语

句加以说明)

2、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三)

梳理课文 8---10 段,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 ()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

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 ()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之)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

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复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

于执事,谨()状。

课前思考、课堂探究

1、翻译

1、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2、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3、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

2、思考、探究

1、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2、本文的最后一段是否狗尾续貂,有损人物形象

(一)

一、检查学案,落实基础知识

(一)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请把下列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

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后世称其“(柳河东 )”,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 )”。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

韩愈齐名,故世称“(韩柳)”。

2、“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 )、(名字 )、(爵里 )、(行治 )、(寿年 )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

物逸事 ),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 )完成下面的字词拼音

邠州( bīn )偷嗜(shì)不嗛(qiè)恬然(tián)槊(shuò)老躄(bì)恣意(zì)晡食(bū)击柝(tuò)谌(chén)甚巽(xùn)朱泚(cǐ)封识(zhì)斄(tái)姁姁(xǔ)校对(jiào)椎釜鬲瓮盎(Chuí

f ǔ l ìw è n

g à)ng

(三)梳理课文1-4段,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太尉始(刚)为(担任) 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凭借)副元帅居蒲。王子曦为尚书,

领 ( 代理)行营节度使,寓( 驻军)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强横妄为,横暴)。邠人偷嗜暴恶者,率 (大都 )以(用)货(钱财和货物)窜(掺入)名军伍中,则肆志(任意妄为 ),吏不得问。日群

行丐取 ( 索取 )于市,不嗛 (通“慊”,不满足),辄 (就 )奋击 ,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满)道

上,袒臂徐去,至(甚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 因为 )王故,戚 ( 忧愁 )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 (用)状白(禀告)府,愿(希望)计事。至则曰:“天子以(把)生人(生民)付公理(治理),公见人被暴害,(你看到百姓被人伤害)因( 仍就 )恬然(安闲自在);且 ( 将 )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我)为泾州,甚适( 安适 ),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以致)乱天子边事,公诚(如果)以(用)都虞候命某者,能

为(替)公已(止,平定)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按照)太尉请。”

既署 ( 暂时代理)一月,曦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打坏)酿器,酒流

沟中。太尉列( 布置)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插)槊上,植(竖立)市门外。曦一营大噪,尽

甲( 披上铠甲 )。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 (致辞,劝说 )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 ( 推辞去。解佩刀,选老躄 ( 两脚瘸 )者一人持马,至曦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一边)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 趁机) 谕(劝告)曰:“尚书固 ( 难道 )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败坏)郭氏为白尚

书,出听我言。”曦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师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

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要归罪于谁)罪且及(累及)副元师。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

中,杀害人,如(像)是(这样)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倚靠) 副元帅,不戢( 收敛,管束)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多少 )”

言未毕,曦再拜(拜了两拜)曰:“公幸教曦以道,恩甚大,愿奉( 率领 )军以从。”顾叱左

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吃晚餐),请假设(借用,安

排)草具 ( 粗糙的食品 )。”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

中。曦不解衣,戒 (告诫 )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道歉 )不能,请 ( 请允许 )改

过。邠州由是无祸。

(四)重点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

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

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即将引起大乱,怎么办

3、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4、欲谁归罪

要归罪于谁

5、无伤也,请辞于军

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

二.课堂研讨

阅读课文1-4 段,你认为本部分写了段太尉的什么逸事梳理这件逸事的发展过程。

(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逸事:段太尉勇服郭曦

起因:第一段:郭曦的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

经过:第二段:段太尉自荐平息邠州纷乱;

高潮:第三段:段太尉果断除害,诣营陈词;

结果:第四段:段太尉请留宿营,平息暴乱

(二)

梳理文意,落实字词

1、检查字词落实情况,学生可提出疑问,老师答疑

2、概括文段大意,理清故事内容(明确人和事的关系)

1、梳理文意,解释加框字词

先是(在这之前),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夺取)人田,自占数十顷,

给与(租给)农,曰:“且(将)熟,归我半。”是岁(这年)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农

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

告太尉。太尉判状(太尉写了判决书),辞甚巽(通“逊”,谦恭),使人求谕(请求劝告)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控告)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临近)死,舆(抬)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是)我困(使处于困境)汝。”即自

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用衣裳缠裹)疮,手(亲手)注(敷)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

食。取骑马卖,市(买)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寄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赤色

),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

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以为耻)。凡为人傲(轻视)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

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傲慢无礼),然闻言

则(却)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晚上)自恨(羞愧,

遗憾)死。

2、翻译

(1)农以告谌。

农夫将(旱情)告诉焦令谌。

(2)舆来庭中。

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

(3)、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

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

(4)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临时驻扎在泾州的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的人。

(5)段公,仁信大人也

段公是仁慈而有信义道德的人。

(6)汝将何以视天地

你凭什么面对天地

四.学生齐读

五.课堂讨论:

1、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段太尉呢(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段太尉性格特征的

语句加以说明)

具有仁义爱民精神的段太尉形象

2、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借写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来反衬段太尉的仁信爱民。

(三)

梳理文意,落实字词

1、检查字词落实情况,学生可提出疑问,老师答疑

2、概括文段大意,理清故事内容(明确人和事的关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征召),戒(告诫)其族(家属):“过岐,朱泚幸(倘若,如果)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 ( 坚决 )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

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 ( 谢罪 )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 ( 送往 )司农治事堂,栖 ( 安放 )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标志)具存。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

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恰逢)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详备)得太尉遗事,复校无

疑,或恐尚逸坠(散失遗漏),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郑重)状。二、课前思考、

课堂探究

1、翻译

1、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遇到不能赞同的事,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事迹决不是偶然的。

2、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我恐怕有的被遗逸,未能为史官采录,故斗胆将这篇逸事状私下呈送于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3、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

太尉为人谦和,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的声息低微,从来不用坏脸色待人2、思考、探究

1.第七段讲了段太尉什么逸事,从这件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段太尉拒纳朱泚大绫(节显治事堂),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清廉正直。

2.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一、勇服郭曦刚正沉勇二、仁愧焦令谌仁慈宽厚

三、节显治事堂清廉正直

3.本文的最后一段是否狗尾续貂,有损害人物形象

明确:没有

用意 : 1.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以及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

2.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

3.最后补写更能充实人物形象。

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① 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曦② 为尚书,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士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③ 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

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曦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曦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曦门下。甲者出,

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曦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大

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曦再拜曰:“公幸教曦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

② 曦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段太尉逸事状》)【注】①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受封汾阳王,权柄隆重。

② 王子曦: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曦。③ 白孝德:邠宁节度使,段太尉上司。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寓军邠州军:驻扎

B. 能为公已乱已:已经

C. 植市门外植:竖立

D. 无伤也伤:妨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王子曦为尚书

B. 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

今尚书恣卒为暴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愿奉军以从

D. 且大乱,若何

又以刃刺酒翁太尉笑且入

12.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B.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向节度使府报告,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C.曦一营大噪,尽甲

郭曦全军营都躁动起来,纷纷披上了铠甲

D.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郭曦喝令牵马者出去,不到第二天不能回来

13.分别概括①②处人物形象特点。(4分)

14.用斜线“ /给”下面文段断句。( 5分)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无德而富徒增其过恶重后

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常保况天生民而立之君故君者所以为民也(陆九渊《杂说》)答案:

四、课外文言文(共18分)

已:阻止。

11.B 则“”均为连词,且意义相同,就。

A“为”均是动词,但意义不同,其一是担任;其二是制造。

C“以”其一是连词,表修饰;其二是介词,表用。

D.“且”用法和意义均不同。其一是副词,将要;其二是连词,并

且。主语有误,主语应为段太尉;去,离开。

13.①段太尉有勇有谋( 2分,只答一点给 1分)

②郭曦处事谨慎,知过则改(2分,只答一点给1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 领(率领)行营节度使② 率以货(钱财、货物)窜名军伍中③ 戒(警戒)候卒击柝卫太尉④ 今尚书恣(纵容,放任)卒为暴⑤ 吾未晡食(指午饭)⑥ 督责(索取)益急⑦ 太尉判状,辞甚巽(谦虚)⑧ 乃我困(围困)汝⑨ 能为公已(使止)乱⑩ 手注(喂,灌)善药

A. ②④⑥⑧⑩

B.①③④⑤⑨

C. ②④⑥⑦⑨

D.①④⑥⑧⑩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嗛,则奋击

B.太尉判状,辞甚巽

C.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D.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纵士卒无赖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刃刺酒翁愿奉军以从

B.太尉笑且入罪且及副元帅

C.为白尚书,出听我言今尚书恣卒为暴

D. 选老躄者一人持马甲者愕

6.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曦一营大噪,尽甲

B.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C.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D.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7.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B.公幸教曦以道

C.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D.邠人偷嗜暴恶者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语言十分温和,派人劝告焦令谌,替农夫求情。

B. 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

C.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把自己骑的马卖掉,买来谷子代

农民偿还地租,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D. 吏以此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叫人取

下大绫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记还保存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曦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

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

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

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

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曦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曦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

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曦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

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曦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

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

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言未毕,曦再拜曰:“公幸教曦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曦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彬州由是无祸。

9、下列对“甲”字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 曦一营大噪,尽甲。②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③ 杀一老卒,何甲也

④ 甲者愕⑤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

A、① 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⑤不同

B、①②③句相同,④⑤句不同

B、① 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⑤不同 D、①③④句相同,②⑤句不同

10、“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一句正确的译文是

A、太尉布置士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

市门之外。

B、太尉的列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

市门之外。

C、太尉布置从士卒中捉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之外。

D、太尉从列卒中取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市门

之外。

11、以下几句话分为六组,全都表现段太尉坚持正义,不畏强暴,为人刚正的一组

①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② 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③ 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曦门下⑤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⑦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⑦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① 郭曦的士卒驻扎邠州,暴横异常,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而官吏畏葸,不

敢过问。

②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功勋大,地位高,自己又属他管制,有所顾忌,心中忧虑却不敢说。

③ 郭曦倚仗汾阳王的权势,纵容士卒胡作非为,侵扰和祸害百姓,无人敢过问。

④ 段太尉为救百姓,自告奋勇代理邠州都虞侯,并严厉惩治了祸害百姓的士卒。

⑤ 段太尉冒死去军营告诫士卒,并只身留宿于彼,次日郭曦与段太尉一同去白孝德处,白孝德向郭曦道歉,说自己无能。

A、①③ B 、②④ C 、③⑤D、②⑤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

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

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督责益急

(2)垂死,舆来庭中

(3)汝诚人耶

(4)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5)一夕自恨死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2)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3)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5.这两段记载了段太尉哪件逸事反映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哪些

描写来表现这一性格特征文中有关焦令谌和尹少荣的描写对塑造主人公段秀实的形象有何好处

拓展阅读

大司马(萧衍)内有受禅之志,沈约 (字休文 )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他日,又进

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尺寸之功。今童儿牧竖

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

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大司马曰:“吾方思之。”约曰:“公初建

牙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成,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

德。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之子孙!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

臣分定,无复异心,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大司马然之。

约出,大司马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大司马曰:“智者乃尔暗同,卿明早将休

文更来!”云出,语约,约曰:“卿必我多!”云许诺,而约先期入。大司马命草具其

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大司马初无所改。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

徘徊寿光阁外,但云:“咄咄!”约出,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

乖所望。”有顷,大司马召云入,叹约才智纵横,且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

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卿二人也。”

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粱百

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二月,辛酉,梁公始受命。(录自《资治通

鉴》,有删略)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约微扣其端扣:通“叩”,探听B.不可以淳风期物可以:表示允许

C.脱有一人立异脱:假如D.卿必我多多:称赞,说好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明公当承其运/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若不早定大业/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C.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萧衍能纳谏受禅的一组是

① 大司马内有受禅之志② 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③ 大司马曰:“吾方思之。”

④ 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⑤ 卿明早将休文更来⑥ 大司马初无所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做大司马时,虽有受禅让做皇帝的心志,但当沈约去探听他

的口气时,他却守口如瓶。

B.沈约劝他说,您不早日确定大业,就定会有人抢班夺权,那时您就悔之晚矣。

萧衍觉得沈约的话有理。

高一语文段太尉逸事状练习题

2010广东教育版《段太尉逸事状》课时练习 【识记与理解】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逸(yì)事槊(shu?)上大噪(zào)老躄(bì) B. 卑(bēi)弱覆校(xiào)戢(jí)士晡(bū)食 C. 泾(jīng)州窜(chuàn)名袒(tǎn)臂恬(tián)然 D. 击柝(tu?)封识(shí)姁姁(xǔ)拱(gǒng)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领(率领)行营节度使②率以货(钱财、货物)窜名军伍中③戒(警戒)候卒击柝卫太尉④今尚书恣(纵容,放任)卒为暴⑤吾未晡食(指午饭)⑥督责(索取)益急⑦太尉判状,辞甚巽(谦虚)⑧乃我困(围困)汝⑨能为公已(使……止)乱⑩手注(喂,灌)善药 A. ②④⑥⑧⑩ B. ①③④⑤⑨ C. ②④⑥⑦⑨ D. ①④⑥⑧⑩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嗛,则奋击 B.太尉判状,辞甚巽 C.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D.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纵士卒无赖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刃刺酒翁愿奉军以从 B.太尉笑且入罪且及副元帅 C.为白尚书,出听我言今尚书恣卒为暴 D. 选老躄者一人持马甲者愕 6.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晞一营大噪,尽甲 B.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C.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D.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7.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B.公幸教晞以道 C.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D.邠人偷嗜暴恶者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教学目的 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1、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柳五祠》余秋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

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上课讲义

2014年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指示代词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代词,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二)或:1、无定代词,不同。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2、指示代词,这,不同。 3、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非:1、动词,非难,不同。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动词,责怪,不同。 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1、连词,表关联,不同。2、副词,将近,不同。 3、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 5、连词,表原因,不同。 6、介词,表时间。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 1、竟:副词,终于。 2、少:副词,稍微。 3、颇:副词,稍微。 4、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 6、既:副词,已经。 7、第:程度副词,但,只。 8、但:范围副词,都。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2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段太尉逸事状知识点复习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将, 罪且及副元帅将要 年且九十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拜表以闻(之)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省略分句“而未至”

2013年第6期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

博罗县高级中学 教学简报 第6期编印:孙明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本期要目§ ☆教学简讯 ☆记语文首席教师方梦龙老师的一节课 ☆物理教师参加《寻找物理课堂正能量》教学教研活动 ☆2014届高三生物备考专家报告会 10月11日,我校英语科组高三备课组成员一行前往惠州一中,聆听“2014届高三

英语复习备考专家报告会”,期间来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主讲老师黄自成一针见血,为一线高三英语备考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会上,黄自成强调,广东高考对于英语思维的考查先于快于全国其他各地,并以大量的实例剖析了英文的直线形思维。此外,惠州教育局教研员陈绍安指出,一线教师必须谨记十种意识,即“危机意识、语境意识、拼搏意识、登顶意识、合作意识、守土意识、研究意识、课堂意识、基础意识、卷面意识”。(英语科组:廖晶晶)10月22日,高一语文备课组的祝晓丹、谢清敏、黄柳娟、钟清棠等四位老师到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听了惠州市首席教师张道生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大胆模仿训练巧于灵活化用》。这节课对高一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既可以初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思想,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借鉴和化用。(语文科组:钟清棠)2013年全国高中生物学竞赛中,我校张淑贞等12名同学获得省级奖项。具体获奖情况如下:周建新、黎粹铭、范可洋、张淑贞等四位同学获省二等奖;许运洪、林小华、聂志平、袁满红、叶文浩、黄兴、钟家莹、朱丽芬等八位同学获省三等奖。辅导老师为:邹丽宁、陈文斌、钟新容、邓美玲、朱日华。(生物科组:李伟星) 记语文首席教师方梦龙老师的一节课 语文科组:安芬 10月8日,我们一行人前往惠东中学听了语文首席教师方梦龙老师的一节示范课,课题为《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收获颇丰,很有启示。 同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同是要求学案制教学,同是课堂改革的探索阶段,惠东中学的语文科组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并且相对成型,非常值得正在摸索的我们去学习。比如:学案制教学的操作及步骤在这节师范课上很明确地体现出来,“高效”也在这40分钟的课里有所彰显。通过这节课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惠东中学在语文教学方面注重语文基础,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侧重夯实基础。课上还有个细节,学生在预习案环节有个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摘抄4个成语,按轮流的顺序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将自己积累的4个成语抄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解释这些成语的意思。基础真正落实了,任务具体化,非常实在又有针对性。从结果看,一方面,老师上课常态化,并无矫揉造作地表演,讲得时间短,另一方面,学生反响热烈,积极发言,课堂之上时有思想的碰撞。 现附上方梦龙老师的学案《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供大家借鉴参考。 班级: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高一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一】 【原文欣赏】《段太尉逸事状》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 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 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 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 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 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 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 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16。”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 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语文版语文高一4.13.段太尉逸事状课堂互动素材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4.13《段太尉逸事状》课堂互动 1.生:老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一事在后,但作者叙事时将先后顺序颠倒,为什么这样行文? 师: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 2.生:老师,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师: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不进行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当然叙事方式简洁灵活多变,通过矛盾冲突描写人物,运用对比表达爱憎情感表现得也很突出。 3.师:我们从选材的角度出发,应该学习什么? 生:对人物的刻画,应该精心选择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这对我们的写作是很好的借鉴。 4.生:老师,学习段太尉抗暴除恶,关怀受害农民,以及坚拒他人馈赠礼品的清廉操行,有什么现实意义? 师:面对现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学习段太尉抗暴除恶的刚勇无畏的精神,敢于不畏强暴,为民除害;(2)学习段太尉关怀受害农民的操行,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3)学习段太尉坚拒馈赠礼品的操行,廉洁奉公。 精心校对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1、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柳五祠》余秋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2、通过题目的比较,提问: 标题: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始得]:“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始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西山]:“西山有何特点?” [宴游]:“作者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表达了怎样的心理?” 让我们走入文本,来揭开谜底。 (二)齐读全文,注意字音与停顿,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文中哪几句话提到了“始得”? 直接找出关键句: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依据】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3、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 1、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传记作者的感情及相关资料。 2、了解传记的基本知识。 3、学习传记作品选择和组织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指导学生把握传记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三、《2009年考试说明·语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秉承着“文言并重”的教学理念。如何能够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依然是颇受争议的命题。但是,有这样几条基本的论断渐趋成为大家的共识。 1、强调诵读,这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优秀的文言作品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 2、文言文教学,首先是“言” 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梳理文言知识,掌握一定量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和重点文言虚词,分清基本的四种文言句式,进而准确翻译重点句子。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诉求。 3、文言文教学,重点在“文’ 如果仅仅将文言文教学定位在掌握“言”上,那就大大削弱了古代优秀文化的教育渐染作用。文言文教学既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要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传记文学,也要顾及篇章结构和写法技巧。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学习这篇文言文,有这样几个基本的要素需要在教学时铭记于心。这些要素是:文言文教学、选修教材、传记文学、学生认知状态等。 结合“教学依据”,结合选修课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虑到高三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现

《段太尉逸事状》知识点归纳教学内容

《段太尉逸事状》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嗛(qiàn),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省略句、判断句 1. 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 2.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3. 段公,仁信大人也。 (四)状语后置句 1. 请辞于军。 (五)宾语前置句 1. 欲谁归罪。 (六)定语后置句 1. 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之邠人。 (八)多义词 1. 状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2)太尉判状,辞甚巽。判决书。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逸事状。 2. 其 (1)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代词,那。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代词,它的。 3. 注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附着。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敷上。 4. 甲 (1)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2)皆解甲。铠甲。 5. 辞 (1)无伤也,请辞于军。致辞。 (2)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辞却。 (3)太尉判状,辞甚巽。言辞。 6. 以 (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介词,凭。 (2)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介词,因。

16、《段太尉逸事状》

16、《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2、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建议】 本文语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含义,先扫除文字障碍;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文体特点,学习课文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江雪》,柳宗元的诗写得好,文写得更好,是我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佳作——《段太尉逸事状》 (二)课堂自学 1、了解作者。 参看《第二课堂》P130,抓住知识点: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2、了解文体。 状,指行状,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有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逸事状,是”行状“的一种变体,只记录逸事,其它不管。 3、自读课文1-2段,然后做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泾州汾阳王不(qiè)椎(chuí) 釜(fǔ) 鬲(l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见课文注释) ①领.行营节度使②纵士卒无赖 ..名军伍中, ..,汾人偷嗜 ..暴恶者,率.以货窜 则肆志 ③日群行丐.取于市④不慊.,辄.奋进,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⑤白孝德以王故 ...,戚.不敢言⑥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原计.事⑦公见人被暴者,因.恬然 ⑧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唐朝,有一位入朝为官的文人,他在文坛上的政治革新梦想破灭了,但在文坛上,他司法古文的主张形成了一个运动,他也因创作了许多文风朴实的散文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柳宗元。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文风,提倡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他诗文均有成就,尤其擅长散文,著名的有《封建论》、《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三、初读课文,解题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状,指行状,人死后,写在“墓志铭”或“传”之前,先有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四、梳理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段太尉逸事状》知识点梳理.ppt.Convertor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知识点梳理 段太尉(719—783) 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逸事状”的特点 只录逸事,力求典型,抓住两三件事写。 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 行状一般只褒不贬,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面)。 这与写作目的有关。史传是对一个人一生作全面评价。而写逸事状的目的有三个: 1、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 2、向朝廷报告,为死者请求谥号。 3、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 逸事状有固定格式:在文末写作者名字及写作目的。 柳宗元 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 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注音 泾jīng汾fén蒲pú晞xī嗜shì椎chuí鬲lì槊shu?戢jí 柝tu ò谌chén赭wù晤zhě识zh ì校jiào 对比 刚正沉勇 仁义爱民 清正廉洁 衬托 反面衬托 正面烘托 尹少荣 (刚直士也) 郭晞 (位高纵兵) 戚不敢言 理劝

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

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 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 一、说教材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二、说教法 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3、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 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

5、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高品质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柳宗元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识记重点字词和相关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掌握作者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描写人物的写法; 体会不同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字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品格。 教学重点:识记重点字词和相关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描写人物的写法; 体会不同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字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讲析法。 教具: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记叙性文章,一篇是《鸿门宴》,另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他们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区别。而本单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作为“行状”,记人叙事更为细致具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看看作者记叙了段太尉的哪些轶事。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文风,提倡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他诗文均有成就,尤其擅长散文,著名的有《封建论》、《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解题】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状,指行状,人死后,写在“墓志铭”或“传”之前,先有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暴且乱。乱:形容词作动词,发生祸乱。 2. 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 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文本链接】 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

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莫春兰、陈青松审核人:肖春艳使用人: 上课时间:2015.10.12-2015.10.14 课题:《段太尉逸事状》课型:新课课时:2课时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等文言知识,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等文言知识,落实"以、且、辞、固、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1—4自然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一、了解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请把下列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了解作者 2、题解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状”是旧时详记死者( )、( )、( )、( )、( )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 ),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完成下面的字词读音 邠州()偷嗜()不嗛()恬然()槊()老躄()恣意()晡食()击柝()谌()甚巽()朱泚() 封识()斄()姁姁()校对()椎釜鬲瓮盎() 三、研读1—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2、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纵士卒无赖 (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3)折人手足 (4)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5)请假设草具。 (6)谢不能,请改过

《段太尉逸事状》课堂练习

《段太尉逸事状》课堂练习 班级姓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寓军邠.()州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因恬.()然皆断头注槊.()上选老躄.()者一人持马不戢.()士吾未晡.()食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泾州野如赭.()太尉为人姁姁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①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 ②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 ③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④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①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②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 ③晞一营大噪,尽甲 ④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⑤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⑥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士卒无赖 ..(横暴不守法纪) B.辄奋击折人手足 ..(手和脚) C.当务始终 ..(几人) ..(有始有终) D.其与存者几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亲戚) B.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已经) C. 罪且及.副元帅(牵连) D. 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工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某为泾州,甚适.,少事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B.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C. 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B.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C.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D. 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不出,火且.尽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①今不忍人无寇暴死②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无伤也,请辞于军④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