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族 民族 民俗
- 格式:pdf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43
各民族的民俗习惯各民族的民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完整版)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丧葬、禁忌、礼俗等方面。
民族风俗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当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民族风俗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主要由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主要部分构成。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
饮食:牧民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炒米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
各地婚俗不尽相同,但拜火是婚礼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生活的红火。
传统葬俗现多行土葬或火葬。
禁忌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忌火上烤脚、烤鞋袜,不得跨越或踢火,不得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也不得用刀碰火。
认为水是纯洁之神,忌在河中沐浴,更不许洗女人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
民族风俗服饰:男子喜欢戴无檐小帽,以白色、圆顶居多,穿白衬衫外套黑坎肩。
过去,妇女普遍戴盖头,从20世纪50年代起,时兴戴白色仿护士帽,老年妇女仍外罩盖头,现在也有用素色纱巾包头的。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
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
回民爱喝茶,待客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
重视婚姻家庭,反对独身,以本民族内部通婚为主。
男孩7岁时要举行割礼。
实行无棺土葬,讲求简葬、速葬。
禁忌禁忌食用猪、马、驴、骡、狗、猫、鼠、鹰、乌鸦、蛇等动物,用火器击毙和自死的畜禽以及动物血。
对于牛、羊、骆驼、鸡、鸭、鹅等禽畜,必须是经过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亲手屠宰的,才可进食。
回民还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民族风俗服饰:藏族服饰颇具特色,农区男子穿右开襟氆氇长袍,脚着皮靴或“松巴鞋”;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春穿长袖长袍,夏秋为无袖长袍,腰前系有彩色横条围裙,即“邦垫”,姑娘则不系。
第四章民族民俗民族概念。
狭义: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
民俗特点。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与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与布播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等。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第一节汉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一春节(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也过春节)二清明节(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也过清明节)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称为清明寒食节。
三端午节(蒙古、回、藏、布依、苗、彝、壮也过端午节)到清代时,钟馗为端午之神四中秋节(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也过中秋节)第二节福建少数民族及民俗福建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1畲族。
全省有畲族人口37。
5万主要聚居在连江、罗源、蕉城、霞浦、福安、福鼎、古田,其余分布在上杭、漳浦、安溪、仙游等地。
全省有17个畲族乡:连江小仓,罗源霍口,蕉城金涵,霞浦盐田、水门、崇儒,福安坂中、康厝、穆云,福鼎硖门,永安青水,宁化治平,上杭官庄、庐丰,龙海隆教,漳浦赤岭、湖西。
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大都杂散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汉族村落中。
畲族自称山客,山哈,三哈(雷蓝钟三姓。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称苗夷。
1956年正式批准了畲族这一名称。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主要文学形式是山歌——《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
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盘瓠,盘瓠传说被绘成画像,称为祖图。
过去住房部分是草寮,毛竹为架,编竹为篱。
新中国后为木构瓦房,一般为方形,屋顶呈金字塔状,一厅堂,前后两间,左右厢房。
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
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
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
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
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
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
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
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
概述一、民族(一)概念民族是在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开始形成的。
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和消亡受社会发展规律之约。
民族同其他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消亡的。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范围内民族特征和差别的消失。
“民族”有广义和下一两种概念:狭义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都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的民族概念,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的出现,中华民族早期凝聚中心确立,华夏族的形成,同时中原人向边疆流动迁徙,为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年到公园196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的版图是“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在这样辽阔的国土上,除了居住者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原有的众多民族,还吸收了不少新的民族参加进来,如百越。
两汉除继承秦的版图外,东北则已达到松花江、图们江流域;西则抵葱岭,在西域设置都护府;西南的女将、澜沧江流域也已广设郡县。
在这样广大的地域上,居住的民族比秦朝更多。
自秦至汉,中华民族凝聚中心进一步扩大,汉族形成,同时中原与边疆民族联系加强,是中国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时期。
第三阶段,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196年至907年,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后,出现了隋唐的大统一。
唐朝时的版图,北方已到大漠一杯,回纥臣服,乃至东北的奚、契丹也悉数朝贡;西方则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诸族的管辖;与南诏的臣属关系,以及唐与吐蕃的“甥舅”关系,都表明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