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014.01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人的心理活动和适应环境的行为之间相互作用。
(2)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作出科学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3)它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二)情绪情感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三)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合的言语或行为。
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一)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
(三)可见,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四)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三、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3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反映答: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
随着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反映的形式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高级的反映形式是以低级的反映形式为基础,它含有低级的反映形式,又不等同于低级的反映形式,具有自己的反映特点。
2.意识答: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
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
3.自我意识答: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4.意识的觉知性答:意识的觉知性是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抱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
5.意识的能动性答:意识的能动性功能是指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功能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意识的前进性三个方面。
二、问答题1.试述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答:(1)动物心理的发生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动物心理发生的不同反映形式有:①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无生命物质具有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只具有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有生命物质特有的,与无机物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生物反映形式。
感性性使生物体才能得以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维持其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进行,使个体得以生存和种系的发展。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主要内容:第一节神经元第二节神经系统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第四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兴奋产生的原理及传导特点;●理解并掌握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反射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一节神经元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一、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一)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神经细胞具有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二)神经元的分类1.按照神经元突起的数目,把神经元可分为:(1)单极神经元,即只有一个胞突,仅见于胚胎时期。
(2)假单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后分为两支,一支伸向脑和脊髓,为中央突,相当于轴突;另一支伸向感受器,为外围突,相当于树突。
这类神经元主要位于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
(3)双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如耳蜗神经节神经元。
(4)多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中枢内的神经元多属此类。
2.按神经元的功能,把神经元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也称传入神经元,它们接受刺激并将之转变为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中枢神经(脊髓和脑)。
(2)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它们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导到效应器(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3)联络神经元,也称中间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一)神经元的兴奋1.神经兴奋兴奋是神经以及肌肉、腺体等组织的一种重要特性。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较安静的状态转为较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兴奋。
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形式为神经冲动。
第16章性格一、简释下列名词1.性格答:性格是指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
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性格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2.性格特征答:性格特征是指性格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态度特征答: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有,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答: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5.性格的情绪特征答: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有,情绪强度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特征。
6.性格的理智特征答: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有,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7.性格类型论答:性格的类型论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是指用人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其实质是强调性格类型之间的质的差异。
第13章 技 能一、简释下列名词1.动作答: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动作带有社会性,它受前辈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称之为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答: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逐步形成、巩固起来的。
3.开放性动作技能答: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
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4.动作准确性答:动作的准确性系指肢体的动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不论其预期的要求如何,凡能达到预期要求的动作都是准确的动作。
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它是构成各种职业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动作的准确性可从感知的准确性、中枢加工的准确性和动作反应的准确性等三方面进行考察。
这三方面若能协调配合达到预定的目的,便构成准确的动作。
在多数情况下,动作的准确性取决于感知和中枢加工过程准确。
5.心理运动能力答:知觉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是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准确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弗莱希曼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技能的形成与下述知觉能力有关。
控制的精确性、四肢运动协调能力、定向反应能力、反应时间、手臂运动速度、速度控制能力、腕手灵活性、手指灵活性、臂手稳定性、腕指速度、瞄准。
6.练习曲线答: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从练习曲线上不但可以看到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动作速度和准确性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
第15章气质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A.个性B.气质C.性格D.人格【答案】B【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的体液说的提出者是()。
A.冯特B.荣格C.巴甫洛夫D.希波克里特【答案】D【解析】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体内部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
根据何者在人体体液的混合中更占优势,可以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3.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提出者是()。
A.冯特B.荣格C.巴甫洛夫D.希波克里特【答案】C【解析】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多维特性的反映。
他提出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这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神经系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止型),相当于胆汁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4.()主要是先天的。
A.气质B.性格C.能力D.动机【答案】A【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5.孤僻、迟缓、体验深刻主要是()的特征。
A.多血质B.黏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答案】D【解析】抑郁质性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6.活泼好动、热情、外露,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主要是()的特征。
A.多血质B.黏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答案】A【解析】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第十三章技能
一、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的定义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1.狭义的技能与广义的熟练技巧
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当初级技能反复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程度时,则称为熟练技巧。
2.技能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
(1)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质。
如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后者主要指练习。
素质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技能离开了素质就谈不上其形成和发展。
然而,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其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则完全取决于练习。
3.技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技能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必要条件。
不论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技能。
没有技能,人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活动。
高水平的技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技能与知识
1.技能与知识的区别
(1)二者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
①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因此,知识属于认知经验范畴。
②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任务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技能属于动作经验范畴。
(2)知识与技能概括的水平不同
①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与概括;
②技能则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的概括。
(3)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的
一般说来,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晚。
2.技能与知识的联系
(1)知识是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难易、快慢、灵活性和熟练程度;
(2)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将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所以任何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知识,但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练习这个中介环节,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熟练与习惯
熟练是高级水平的技能。
它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但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除熟练外,还有习惯。
1.习惯与熟练的联系
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任何习惯离开了熟练的动作是无法完成的。
如有
卫生习惯的人,其刷牙、洗脸、洗衣、扫地等动作是很熟练的;有看书习惯的人其阅读动作也是很熟练的。
正因为这样,人们在完成习惯动作时,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作用是很低的。
2.习惯与熟练的区别
(1)习惯与人的主观需要、情感有关;熟练则不一定与人的主观需要、情感有关。
(2)熟练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而形成的。
虽然有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而培养,如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但不少习惯都是在无意中由于多次重复某种动作而形成的。
(3)熟练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无好坏之别。
而习惯则可以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
(4)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而习惯则是由一定情境始动的。
所以习惯是被动的,而技能则是主动的。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或者别人的示范,或者技术指标,或者活动的产品作对照,而习惯则不然,它只和先前动作方式作对照。
习惯是保守的,而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模式趋近。
(四)技能与脑
技能学习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在行为水平上对技能学习有过许多研究,但迄今为止,技能学习的脑机制还研究得很少。
已有的研究表明,手指动作与脑之间的密切关系;技能动作是由脑内许多相关脑区和通路协同实现的;人在多次练习后完成相同作业时,前扣带回、侧额叶、颞叶、小脑等脑区的激活水平比开始时降低;实施练习顺序时,大部分大脑运动皮层处于激活状态;随着练习量的增加,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逐渐降低的现象。
二、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的定义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逐步形成、巩固起来的。
(二)运动、动作和活动
1.运动
运动是人体的一种机能。
这些运动机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例如,眨眼、手碰到灼热的物体时会自动缩回等,这是一种缺乏自觉目的的不随意运动。
人的绝大多数运动,甚至包括那些很初级的同动物动作相类似的运动,如走、跑等空间的移动,都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也就是说,大多数运动是条件性的,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练习而形成发展的。
因此它们是一种随意运动。
2.动作
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动作带有社会性,它受前辈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称之为动作技能。
3.活动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系统。
活动和动作都是以实现预定目的为特征的。
但动作受单一目的所制约,而活动则受一种完整目的与动机系统所制约。
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活动等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职能,并由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运动和动作实现的。
形成与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动作技能,不仅是为实现活动的目的所需要,而且也是为产生最佳活动效果所必需。
(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下列几种:
1.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1)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如说话、唱歌、打字、弹琴等。
在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可感知的始点和终点。
(2)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所组成。
动作的持续时间短暂,动作与动作间具有可以直接感觉到其始点和终点,如投掷标枪、射击、射箭等。
2.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1)封闭性动作技能是指可以不参照环境因素而执行的技能。
如体操、滚木球、高尔夫球等。
这种技能一般都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
学习这种技能的关键在于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达到标准的动作模式。
(2)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
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封闭性的动作技能与高度可预测的环境因素有关,而开放性的动作技能则与不稳定、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有关。
3.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1)精细的动作技能是指在狭小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具有精巧的协调动作的技能。
如雕刻、绣花等。
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
(2)粗大的动作技能是指需要大力气和大幅度动作的技能,如跑步、游泳、打球等。
它们一般由大肌肉的运动来实现。
4.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1)工具性动作技能是指操纵某种工具的技能,如写字、绘画时操纵笔,打字时操纵打字机,生产劳动时操纵各种生产工具等。
(2)非工具性动作技能是指不需要操纵工具,仅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骨骼、肌肉运动的技能,如唱歌、跳舞、体操等。
(四)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般认为动作技能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
1.动作
动作包括反射动作和基本动作两亚类。
(1)反射动作
反射动作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如膝跳反射、抓握反射等都是反射动作。
反射动作就其性质而言,是不随意动作,它们是与生俱来的,随成熟而发展,它们是所有动作行为的基础,是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2)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是指由一系列反射动作的结合而形成的固有的动作形式。
如跑、跳、推、拉等都是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是建立在反射动作的基础上的,是无需训练就会的。
这些动作形式是知觉能力和体能进一步提高的起点,是技巧动作发展的必要条件。
2.知觉能力(心理运动能力)
知觉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是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准确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弗莱希曼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技能的形成与下述知觉能力有关。
控制的精确性、四肢运动协调能力、定向反应能力、反应时间、手臂运动速度、速度控制能力、腕手灵活性、手指灵活性、臂手稳定性、腕指速度、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