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教材教法考试公共题部分(附答案)1、理想的课堂应当具备的参照条件包括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练度和延展度。
这些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与教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练和延展,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2、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讲授教材上的内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或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或者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3、新课程倡导发现研究、探究研究和研究性研究。
与接受性研究相比,这些研究方式更加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接受性研究和发现性研究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
接受性研究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而发现性研究则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
学生进行研究的心理机制或途径也不同,接受性研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发现性研究则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5、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重视合作研究,以及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6、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
这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7、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反思时反省、思考、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通的形式。
8、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考试题及答案《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和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自然科学的特点有:1 ,2 ,3 ,4 。
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4、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一般认为是由科学、科学、科学所构成。
5、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有哪五部分组成:、、、和。
6、现代天体物理认为:一般恒星的演化都经历 - -- 四个阶段。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酸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1、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A、金B、银C、铜D、铁2、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波义耳B、拉瓦锡C、门捷列夫D、维勒3、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A、波义耳B、拉瓦锡C、门捷列夫D、维勒4、研究无穷维抽象空间及其分析的数学理论()A、数理统计B、运筹学C、泛函分析D、数理逻辑5、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学科,亦称符号逻辑的是()A、数理统计B、运筹学C、泛函分析D、数理逻辑6、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A、球形B、椭球体C、梨状体D、苹果形7、“第一类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这句话违背了( )A、牛顿第一定律B、机械能守恒定律C、热力学第一定律D、分子运动论8、绵羊有白色的和黑色的。
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
一只白色公羊和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绵羊,那么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应该是()A.BB BB B.BB Bb C.Bb Bb D.BB bb9、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是()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10、环境科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A、生态学B、物理学C、化学D、生物学三、判断(在题号前括号内填“√”或“╳”)()1、从猿到人的转变关键是劳动()2、原始时代第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造是石器的制造和发明。
自然科学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下列哪个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A. 物理学B. 化学C. 生物学D. 历史学2. 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实验性B. 数量性C. 系统性D. 以上皆是3.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A. 揭示自然界的规律B. 发现新知识C. 推动社会进步D. 所有选项都对4. 哪位科学家提出了相对论?A. 牛顿B. 爱因斯坦C. 特斯拉D. 达尔文5. 如果将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放大到全球范围,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A. 全球变暖B. 自然灾害增多C. 污染扩散D. 生态系统受损...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20分,共80分)1. 请解释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解释和描述,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科学事实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得出的客观结果。
科学理论依赖于科学事实的验证和支持,而科学事实则是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得出的。
科学事实为科学理论提供了依据和证据,而科学理论则对科学事实进行解释和推广。
2. 请简要介绍科学研究的步骤。
科学研究的步骤包括问题提出、背景调研、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结论等。
首先,研究者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或目标,并进行相关背景调研,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理论基础。
然后,制定研究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建立起初步的解释模型。
接下来,设计实验或采集数据,收集所需的信息和观察结果。
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验证或修正研究假设。
最后,根据结果得出结论,总结研究的成果并提出展望。
3. 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有何区别?科学方法是一种严谨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以逻辑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为特征。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步骤,以系统化的方式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而非科学方法则没有严格的逻辑性和实证性要求,常常以主观偏见、信仰或个人意见为基础,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和验证。
科学方法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而非科学方法则可能受到情绪、偏见或特定利益的影响。
自然与科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72小时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可再生能源?A. 太阳能B. 水能C. 风能D. 石油答案:D3.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A. 适者生存B. 强者生存C. 最强者生存D. 随机生存答案:A4.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哪个部位?A. 根B. 茎C. 叶D. 花答案:C5. 下列哪种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钙B. 铁C. 钠D. 钾答案:B6. 牛顿三大定律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定律是?A. 第一定律B. 第二定律C. 第三定律D. 以上都不是答案:B7. 以下哪种物质是酸?A. 氢氧化钠B. 碳酸钠C. 硫酸D. 氯化钠答案:C8.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减半发生在哪个阶段?A. 有丝分裂前期B. 有丝分裂中期C. 有丝分裂后期D. 减数分裂答案:D9.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 日出日落B. 昼夜交替C. 季节变化D. 时区差异答案:C10. 以下哪个选项是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A. 无线电波B. 微波C. 红外线D. 紫外线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的大气层是________。
答案:散逸层2. 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公式是________。
答案:E=mc²3.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________。
答案:皮肤4.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氢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答案:15.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________。
答案:地核6. 光年是用于测量________的单位。
答案:距离7. 植物通过________吸收水分和养分。
答案:根8.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________成正比。
答案:质量9. 人体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
生物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A.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 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D. 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器2.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A. DNAB. RNAC. 蛋白质D. 染色体3.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哪个部位?A. 根B. 茎C. 叶D. 花4.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5. 人类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A.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B. 23对常染色体C. 24对常染色体D. 22对常染色体+2对性染色体6. 以下哪个是生物体的第二遗传密码?A. DNAB. RNAC. 蛋白质D. 氨基酸7.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是:A. 减半B. 倍增C. 不变D. 随机变化8. 以下哪个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A. 自然选择B. 人工选择C. 突变D. 基因重组9. 人类的血型系统主要包括:A. A型、B型、AB型和O型B. A型、B型、AB型和Rh型C. A型、B型、AB型和MN型D. A型、B型、AB型和P型10.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个体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1. B2. C3. C4. C5. A6. B7. A8. A9. A 10. 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 基因是_________的遗传单位。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在_________中。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5.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_。
答案:1.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2. DNA3. 叶绿体4.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5. XY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两个基本定律。
科学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于: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能量储存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答案:B2. 以下哪个选项是遗传物质DNA的基本组成单位?A. 蛋白质B. 氨基酸C. 核苷酸D. 核酸答案:C3.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热层D. 散逸层答案:D4.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 总是相等的B. 总是相反的C. 总是同向的D. 总是同向且相等答案:D5. 以下哪个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钙B. 铁C. 钠D. 钾答案:B6.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会:A. 增加一倍B. 减少一半C. 保持不变D. 随机变化答案:C7.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化石燃料?A. 煤B. 天然气C. 石油D. 太阳能答案:D8.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A. 增加B. 减少C. 保持不变D. 变为零答案:A9.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 植物B. 动物C. 细菌D. 真菌答案:C10.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A. 心脏B. 肝脏C. 皮肤D. 肺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2. 人体骨骼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
答案:颅骨和躯干骨3.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地幔,地核4. 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反应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葡萄糖,氧气5. 人体中的DNA分子呈________结构。
答案:双螺旋6.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________定律。
答案:惯性7.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__小时。
答案:248. 人体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
《小学自然课程教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包含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动态平衡整体。
2.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按照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条式结构,如草→兔→狼,表示狼吃兔,兔吃草。
3.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径流和渗透等过程,在海洋、大气、陆地之间不断转化与循环的过程。
4.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借助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有机物质)的过程。
5. 地壳变动:地壳因内部热能驱动及外部力的作用引起的地壳构造形态和位置发生持续变化的现象,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山脉隆起等地质运动。
二、填空题1. 地球上大部分的淡水存在于______中。
(答案:冰川)2.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______现象加剧。
(答案:生态环境破坏)3. 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
(答案:物质循环)4. 植物的根系主要起到固定植株和吸收______的作用。
(答案:水分和养分)5. 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活动能量的______。
(答案:最终来源)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地球的自转现象?( )A. 昼夜交替B. 四季更替C. 极昼极夜D. 星星东升西落(答案:A. 昼夜交替和D. 星星东升西落)2. 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 阳光B. 空气C. 水分D. 重力(答案:D. 重力)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植物的主要器官?( )A. 根B. 茎C. 叶D. 种子E. 花(答案:D. 种子,种子是植物繁殖的结构,但不是植物的主要器官)4.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被称为?(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改造者(答案:A. 生产者)5. 地球上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主要存在于?( )A. 河流B. 海洋C. 冰川D. 地下水(答案:C. 冰川)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A. 温度B. 光照C. 水分D. 土壤肥力E. 空气质量(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A. 太阳能B. 风能C. 水能D. 石油E. 天然气(答案:ABC,DE为非可再生能源)3. 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北极熊的白色皮毛帮助它们在雪地中伪装B. 骆驼通过储藏脂肪在体内来适应干旱环境C. 莲藕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适应水生环境D. 仙人掌的叶片演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E. 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高处树叶(答案:ACDE)4. 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坚硬岩石外壳B.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C.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D. 地壳厚度在全球各地均相同E. 地震波经过地幔与地壳交界处时速度加快(答案:ABC,D错误,地壳厚度在全球各地并不均匀;E错误,地震波经过地幔与地壳交界处时横波会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5. 下列有关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有?( )A.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B. 食物链中的能量逐级递减C. 食物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D.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代表一个营养级E. 食物链中消费者数量一定大于生产者数量(答案:ABCD,E错误,食物链中消费者数量不一定大于生产者数量)五、判断题1. 所有生物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才能生存。
科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1、自然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心概念是A、环境保护B、人与自然 C 、科学、技术与社会 D、科学方法2、现行的浙江省自然科学教材共有六册,其中第六册分必修本和选修本两类。
每一册的编写都有一个主题,下列那一个主题最适合第二册A、神奇的大自然B、物质和运动C、生命运动D、自然原理的运用3、兴趣、态度、意志等等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哪一教学目标A、认知B、技能C、科学方法D、思想情感4、根据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A、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B、发展智力、培养能力C、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5、下列不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的是A、自然界的层次结构B、自然界的无限发展C、自然界的相互作用D、人类要征服自然6、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产生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不足之处。
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③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③7、如图所示是将铁(相对原子质量56)、锌(65)、铝(27)、银(108)分别插入足量的CuSO4溶液后,金属溶解的质量与析出金属的质量关系。
图中直线a表示A、锌B、铁C、铝D、银8、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当P片从a向b滑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变化倍数各不等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大,两者的比值不变C、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小,两者的比值不变D、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比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①今天天气很热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③摩擦生热A、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B、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C、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D、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10、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册中有“液泡色素变色实验”,实验中用醋酸溶液和氨水分别滴加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上,观察到液泡的颜色发生变化,这是由于A、细胞液的pH发生变化,使得液泡色素的颜色发生变化B、细胞液与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液泡的颜色C、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染色,因此观察到液泡颜色变化D、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失去活性,因此液泡颜色会变化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30分)11、《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对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认知目标分为了解、和;技能操作目标分为练习、12、自然科学课程是综合课程,其学科知识体系与原来分科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材教法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A. 系统性原则B. 科学性原则C. 随意性原则D. 可操作性原则答案:C2. 教材教法中,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讲授法B. 讨论法C. 记忆法D. 启发式教学法答案:D3. 在教材教法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A. 忽视个体差异B. 统一要求C. 因材施教D. 放任自流答案:C4. 哪种教学方法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演示法D. 案例教学法答案:B5. 教材教法中,哪种评价方式最能体现过程性评价?A. 单元测试B. 期中考试C. 期末考试D. 课堂观察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材编写的一般流程。
答案:教材编写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编写目标、收集和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材结构、编写教材初稿、试教和修订、正式出版发行。
2. 论述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材教法中的应用。
答案: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材教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教材教法中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紧密结合。
答案: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紧密结合,首先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 论述教材教法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答案: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
其次,教师应合理设计多媒体教学环节,确保多媒体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多媒体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案例:某教师在教授“水的三态变化”时,通过播放视频、实验演示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幼儿自然科学教学法复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科学的本质在于()A.认识真理B.探索真理C.相信真理D.捍卫真理2.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A.受表扬B.好奇心C.学本领D.活动身体3.科学知识的最低层次是()A.初级科学概念B.抽象科学概念C.科学经验D.科学理论体系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中不包括()A.科学性和启蒙性要求B.学科性和系统性要求C.地方性和季节性要求D.时代性和传统性要求5.关于自然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角是儿童进行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场所B.自然角的材料应限于动植物C.自然角能方便儿童进行随机的和长期的观察活动D.教师要让儿童参与管理自然角6.一般来说,“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这一科学教育目标适合于幼儿园的()A.小班B.中班C.中班和大班D.大班7.“帮助儿童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的目标属于()A.大班目标B.中班目标C.小班目标D.托班目标8.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集体教学的优越之处是()A.充分发挥和体现儿童的主体性B.教师的直接指导多,缩短了儿童的“瞎忙”时间C.易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D.教师的指导能照顾到不同儿童9.教师参与到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其目的是()A.教儿童如何探索B.与儿童同玩同乐C.让儿童重复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探索过程D.克服儿童在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10.关于间接指导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间接指导一般不直接干预儿童的探索过程B.间接指导主要表现为操作材料的设计、选择和提供C.间接指导旨在让儿童实现“自我指导”D.间接指导仅适合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1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是()A.教师教科学的过程,而不是儿童学科学的过程B.教师指导的过程,而不是儿童探索的过程C.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D.儿童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12.让城市的儿童认识压路机,让农村的儿童认识拖拉机,这样的考虑体现了科学教育内容的()A.科学性要求B.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求C.地方性要求D.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13.有关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的是()A.了解灯的发展历史B.制作不倒翁C.了解基因工程D.学习用小剪刀、小锤子14.关于“鸟”的教育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A.让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鸟B.向儿童讲解鸟类飞翔的原理C.引导儿童了解鸟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D.引导儿童了解不同鸟类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15.属于开放性问题的是()A.“它是什么?”B.“它们一样吗?”C.“你们愿意参加吗?”D.“你刚才发现了什么?”16.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中,错误的做法是()A.以直接指导为主,并积极参与儿童的活动B.适当引导,激发儿童的探索愿望C.观察儿童的行为,对儿童进行更多的个别指导D.创设科学探索的氛围,为儿童提供宽松、安全的“心理基地”17.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重要性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有利于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B.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让儿童享受科学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C.学前儿童科学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记忆一些科学术语D.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让儿童尽快地得到科学结论18.观察、探索事物成长、变化过程的方法称作()A.个别物体的观察B.个别现象的观察C.比较观察D.长期系统观察19.儿童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这属于()A.正式量具测量B.非正式量具测量C.比较测量D.观察测量20.在为儿童选择种植的植物时,错误的做法是()A.选择生产周期短的植物B.选择易于生长的植物C.选择不太熟悉的植物D.选择有种有收的植物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2023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将下列生物分为两类,属于第二类的是?A. 鸡B. 猪C. 牛D. 羊答案:D2. 以下哪个不属于生物个体内?A. 细胞B. 有机分子C. 光合体D. 基因答案:C3. 以下哪项不属于动物细胞中的器官?A. 小核B. 呼吸器官C. 性腺D. 鞭毛答案:A4. 种子的三个部分分别是?A. 鞘翅、翅片和种皮B. 种皮、绒毛和胚珠C. 包皮、柄和萌芽D. 包壳、子叶和胚答案:B5. 以下哪项不是杏花的特点?A. 五瓣花B. 椭圆形叶子C. 白色花D. 侧芽长出答案:D二、判断题1. 壳是贝类动物最外层的骨骼,能够使贝类有一个好的耐久性。
答案:True2. 吃硬壳动物的鸟儿的胃里有砂粒,是为了磨掉硬壳动物体内的有机物。
答案:True3. 鸟儿有气囊,能够将氧气留在气囊里,方便呼吸。
答案:False4. 智齿长在人类口腔的后面,可以理解为人类先祖的适应性进化。
答案:True5. 植物对盐性土壤有适应性进化,如鼠李、大豆等。
答案:True三、简答题1. 简述小麦从种子发芽到成株的生长过程(30字以上)。
答:小麦从种子发芽开始,生出根、叶、茎,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成为一株成熟的小麦。
2. 侵害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有哪些方法?(40字以上)答:外科手术,生物防治,循环防治,化学防治等。
其中生物防治以其环保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而获得普遍认同。
四、论述题1. 科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创新?(200字以上)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帮助他们从实践中探究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素养。
2. 环保意识是当今时代所需的重要素养,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200字以上)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意识;启发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在教育学生的道德规范中不断融入环保的内容,以此培养他们的关于地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自然科学探索方法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观察与实验1.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请简述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观察是通过感官对客观现象和事物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和记录的过程。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获取事物的特征、现象的表现和规律的变化,为科学实验提供基本资料和依据。
2.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请简述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实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提出的科学假设,按照一定的条件来进行人为操作,以观察现象和获取数据,并验证科学假设。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而推导出科学原理和理论。
3. 观察和实验的区别是什么?观察是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和记录;实验是人为操作,按照一定条件来验证科学假设。
观察主要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实验则需要经过设计、操作等环节,更加精确和有针对性。
观察是事后发生的现象,而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
题目二:提出问题和假设1. 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和假设?科学研究要通过提出问题和假设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问题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和进一步追问的欲望,而假设则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想或推测,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2. 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要求是什么?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具备以下要求:- 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挑战科学家的智力;-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和解答;- 问题的范围要明确,不宜过于宽泛或狭窄;- 问题应与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前沿问题有关,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3. 什么是科学假设?科学假设的提出有何意义?科学假设是对问题的猜想或推测,是对待研究对象的一种合理假定。
科学假设的提出有以下意义:- 指导研究方向和设计实验,帮助科学家制定研究计划;- 提供了推断和预测的基础,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为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框架。
题目三:设计实验1. 请简述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
新疆阜康技师学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草稿){TX|名词解释3 填空3 简答4 判断1}{PZ|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KD|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的描述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第三课、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课、力和重力第五课、弹力和摩擦力第六课、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七课、牛顿第二定律第八课、牛顿第三定律第九课、动量第十课、超重和失重第十一课、抛体运动} {KD|第二单元第一课、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课、静电感应放电现象第三课、导体和电流第四课、电功、电功率第五课、电路的简单连接第六课、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七课、安全用电第八课、有关磁的知识第九课、电动机是怎样工作的第十课、交流电第十一课、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电磁波第十三课、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第十四课、电磁波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KD|第三单元第一课、机械能第二课、分子的运动内能第三课、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第四课、原子的核式结构衰变第五课、核反应核能的利用确定发展目标}{KD|第四单元第一课、太阳家族—太阳系第二课、地球生命之源—太阳第三课、人类的老家—地球第四课、地球的卫星第五课、日食和月食第六课、恒星世界第七课、四季星空}{KD|第五单元第一课、典型的碱和碱的通性、碱的小实验第二课、酸的组成、命名和通性、酸的小实验第三课、常见盐和盐的性质、盐的小实验第四课、电解质溶液第五课、卤素、硫氮第六课、铝铁}{KD|第六单元第一课、有机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第二课、乙醇第三课、乙酸第四课、酯和油脂第五课、糖类第六课、蛋白质第七课、食品添加剂第八课、涂料}{KD|第七单元第一课、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第二课、生命的自我更新—新陈代谢第三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课、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课、遗传和变异第六课、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七课、生物与环境第八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KD|第八单元第一课、幼儿科学教育的形式和依据第二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步骤第三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案例}{ND|容易较易中等较难很难一、名词解释[TX|名词解释][PZ|第一单元] [KD|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ND|容易] [FS|4]1.自由落体运动[答案]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夏洛的运动。
科学老师考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木星答案:D2. 光年是用于测量什么单位?A. 时间B. 距离C. 质量D. 速度答案:B3.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A. 24小时B. 365天C. 1年D. 1月答案:A4. 以下哪个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碳B. 氧C. 铁D. 氢答案:C5.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化石燃料?A. 煤炭B. 天然气C. 石油D. 太阳能答案:D6. 以下哪个是遗传物质?A. 蛋白质B. 脂肪C. 核酸D. 碳水化合物答案:C7.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非生物部分B. 生物部分C. 人类D. 以上都是答案:D8. 以下哪种现象属于物理变化?A. 铁生锈B. 木头燃烧C. 水沸腾D. 食物腐烂答案:C9. 以下哪个是光的折射现象?A. 影子B. 反射C. 散射D. 彩虹答案:D10. 以下哪种是生物的分类单位?A. 界B. 科C. 属D. 种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平流层、对流层。
答案:电离层2.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细胞质和细胞核。
答案:细胞膜3.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______。
答案:惯性定律4.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______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答案:水5.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______产生的。
答案:液态铁6.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的______。
答案:DNA7.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______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答案:二氧化碳8. 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
答案:化学变化9. 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在______时尤为明显。
答案:水面10.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包括有丝分裂和______。
科学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的光能主要来自:A. 红外线B. 紫外线C. 可见光D. 微波答案:C2. 以下哪个元素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铁B. 锌C. 碘D. 铅答案:D3. 地球的大气层中,能够吸收紫外线的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臭氧层答案:D4.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晶体?A. 食盐C. 玻璃D. 冰答案:C5. 以下哪种物质的导电性最好?A. 橡胶B. 塑料C. 铜D. 陶瓷答案:C6. 以下哪种物质属于非金属单质?A. 氧气B. 铁C. 硫磺D. 汞答案:A7. 以下哪种物质在常温下是液态?A. 氮气B. 氧气C. 水银D. 氦气答案:C8. 以下哪种物质的熔点最高?B. 银C. 钨D. 铅答案:C9. 以下哪种物质是半导体材料?A. 硅B. 铜C. 铁D. 铝答案:A10. 以下哪种物质是良好的绝缘体?A. 玻璃B. 橡胶C. 石墨D. 银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小时,公转周期是______年。
答案:24,112. 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无机盐13. 光年是天文学上用来表示______的单位。
答案:距离14. 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______态。
答案:气15.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______定律。
答案:惯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答案: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17. 描述一下什么是温室效应,并简述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初中科学教材教法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标签:初中科学教材教法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B )A.从液态空气制取氧气B.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C.冰融化D.水变成水蒸气2.紫甘蓝含有的多种天然色素,可用沸腾的热水浸泡萃取。
由此所得的紫甘蓝汁会随pH的改变呈现多种颜色,如下表。
将紫甘蓝汁加入与胃液的pH相当的溶液中,呈现的颜色是( A )A.红 B.粉紫 C.蓝紫 D.草绿3.灯泡中的灯丝断了,将灯丝搭接起来再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D ) ①比原来更亮②比原来更暗③搭接处容易烧断,其他地方不易断④搭接处不易烧断,其他地方容易烧断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4.1997年6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研究成功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它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
该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具有接受云层辐射热的红外线感应器完成的,云层上的黑点程度由辐射红外线的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 ( C ) A.不可见性 B.穿透性C.热效应 D.化学效应5.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下列说法中:①调节土壤的pH,改良酸性土壤。
②调节土壤的pH,改良碱性土壤。
③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④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⑤价格比用水低。
正确的叙述是 ( C ) A.①④ B.②④C.②③ D.③⑤时间(天)6.在一个生态保护区内,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下图。
根据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捕食者的影响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响7.现在厂家有一批1米×1米×1米的水泥块,密度为2.5×103千克/米3,某工地需要100块水泥块,要求厂家运到工地,厂家只有限载量为8吨的货车,则需要分几车才能运完 ( D ) A.31车 B. 32车 C.33车 D.34车8.夜晚,人们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几颗行星?A. 第一颗B. 第二颗C. 第三颗D. 第四颗答案:C2. 下列哪种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钙B. 铁C. 钠D. 钾答案:B3.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哪个部位?A. 根B. 茎C. 叶D. 花答案:C4.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的什么特性?A. 惯性B. 重力C. 电磁力D. 摩擦力5.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化石燃料?A. 煤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答案:D6.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保护细胞B. 储存能量C. 进行光合作用D. 进行呼吸作用答案:A7.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A. 心脏B. 肝脏C. 皮肤D. 肺答案:C8.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位于细胞的哪个部分?A. 细胞核B. 细胞质C. 线粒体D. 高尔基体答案:A9.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主要负责吸收紫外线?B. 平流层C. 电离层D. 热层答案:B10. 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哪种营养物质?A. 蛋白质B. 脂肪C. 碳水化合物D. 维生素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
答案:先加倍后减半2.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物种的________和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数量3.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________。
答案:F=ma4. 光年是天文学中用来表示________的单位。
答案:距离5. 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
答案:防御病原体6.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________。
答案:地核7.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与________有关。
答案:古生物遗骸8.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
答案:DNA9.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__。
答案:一天10. 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是________。
自然科学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1、自然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心概念是
A、环境保护
B、人与自然C 、科学、技术与社会D、科学方法
2、现行的浙江省自然科学教材共有六册,其中第六册分必修本和选修本两类。
每一册的编写都有一个主题,下列那一个主题最适合第二册
A、神奇的大自然
B、物质和运动
C、生命运动
D、自然原理的运用
3、兴趣、态度、意志等等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哪一教学目标
A、认知
B、技能
C、科学方法
D、思想情感
4、根据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
A、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B、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C、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
5、下列不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的是
A、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B、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C、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D、人类要征服自然
6、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产生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
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
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
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
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不足之处。
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
其中正确的是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③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7、如图所示是将铁(相对原子质量56)、锌(65)、铝(27)、银(108)分别插入足量的CuSO4溶液后,金属溶解的质量与析出金属的质量关系。
图中直线a表示
A、锌
B、铁
C、铝
D、银
8、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当P片从a向b滑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变化倍数各不等
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大,两者的比值不变
C、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小,两者的比值不变
D、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比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①今天天气很热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③摩擦生热
A、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
B、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
C、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
D、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
10、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册中有“液泡色素变色实验”,实验中用醋酸溶液和氨水分别滴加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上,观察到液泡的颜色发生变化,这是由于
A、细胞液的pH发生变化,使得液泡色素的颜色发生变化
B、细胞液与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液泡的颜色
C、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染色,因此观察到液泡颜色变化
D、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失去活性,因此液泡颜色会变化
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30分)
11、《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对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认知目标分为了解、和;技能操作目标分为练习、12、自然科学课程是综合课程,其学科知识体系与原来分科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
自然科学的内容安排以“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线索展开。
在具体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时,课程安排了横向的三个水平和纵向的三条线索。
横向的第一水平为第一册,让学生综合地认识;第二水平是第
册,用分析的方法分别学习生命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第三水平学习现代综合科学的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纵向的第一条线索是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包括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结构;第二条线索是对的认识,包括运动的普遍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的前进性以及运动状态的量度——能量;第三条线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