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4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里仁篇第四【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chǔ仁(2),焉得知zhì(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chǔ约(1),不可以长处chǔ乐。
仁者安仁(2),知zhì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1)人,能恶(wù)(2)人。
”【注释】(1)好: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孔子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
贫困与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违离其中。
君子如果违离仁德,怎么能成其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离仁,即使仓促急迫中也必定处于仁,即使困顿流离时也必定处于仁。
”【释词】富与贵:富指财富多,富有;贵指地位高,尊贵。
欲:想要。
不以:不用。
以,用。
朱子: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道:正确的、正当的方法。
得之:第一个“得之”是顺着“所欲”,因想要从而希望“得到”;第二个“得之”是顺着“所恶”,因厌恶从而希望“摆脱”。
故而“得”者,谓一得一去也。
处:安处其中。
贫与贱:贫指财富少,贫穷;贱指地位低下。
恶:厌恶。
去:弃,引申为违背离开。
钱穆: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
恶乎成名:怎么成其为君子这个名呢。
恶,同“乌”,怎么。
成名,即成为(君子)这个名。
此句就是说如果违离了仁德,君子就不能成其为君子了。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违:违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即“此”,指的是“仁”。
造次,仓促急迫。
颠沛,困顿挫折、颠沛流离中。
这几句形容君子无时无刻违离仁,哪怕是人生不得志甚至是困顿危难时都不违离仁,可见君子居仁之坚定。
【先贤精义】《四书讲义》曰:此章是孔门勘法。
(反求诸己,自我勘验。
)《论语注疏》曰:人欲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
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道也。
君子之人,虽身有急遽(jù)、偃仆之时,而必守于是仁道而不违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