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7
法家简介诸子百家之--法家②诸子百家之法家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人性观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人性本恶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本恶论观念是从荀子性恶论思想的继承。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
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同时还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
《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这就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
法家先驱及代表人物或先于荀子谈到了或在荀子之后拓展了这一人性论思想。
《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
《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必读信息一、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培养单位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MTI教育中心。
学院自1988年9月起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
2010年9月,本院招收第一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六届,共181名。
2016年招收的全日制翻译硕士将结合我校在教师教育、教育技术、文化传播等学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侧重培养相关领域的英语笔译、语言服务及管理方向的人才。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其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他们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是英语笔译高级翻译人才。
本资料由育明教育独家整理,更多高质量资料下载来源:(育明教育官翻译硕士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二、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目录及参考书目1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211-翻译硕士英语(满分100分)③357-英语翻译基础(满分150分)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满分150分)1以上考试科目中,101-思想政治理论为国家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211-翻译硕士英语、357-英语翻译基础、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参考用书1-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2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张卫平,《英语报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06-夏晓鸣,《应用文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翻译硕士英语真题解析》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本资料由育明教育独家整理,更多高质量资料下载来源:(育明教育官9-《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三、招生人数和报考条件1招生人数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计划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0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为35人左右。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第一篇: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法家的基本思想ϖ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
也讲“德”,赏罚分明中的“赏”就是他们眼中的“德”。
(德刑)ϖ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ϖ其一,发展经济(农战—以农养战);其二,明刑尚法;其三,君主专制。
ϖ其中发展经济是其基础和出发点,实行君主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组合。
ϖ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ϖ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ϖ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ϖ强调法律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民立战功,通过“严刑峻法”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ϖ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个理论支点:ϖ一是历史进步论的观点;二是性本利的观点——都来源于韩非子ϖϖ历史进步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性本利源自韩非子的师傅荀子“人性恶”的观点性本利——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
法家的人性论摘要: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都对人们在利的追求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好利”、“自为”都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但都是从人们一出生就有的,不可避免的,君主可以利用这些去实行法治,实行奖罚并重,对人民进行管理。
但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极端和片面的,我们应该有甄别地吸取积极的,摒弃极端的。
关键词:法家;人性;自为;欲利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中期,它们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对旧贵族,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和兼并战争来维持霸权。
一、商鞅的人性观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原名卫鞅,他的人性论主要是围绕着“好利恶害”、“好恶者、赏罚之本也”、“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来说的。
为了形成统治理论,《商君书》对人性做了很多的探讨,并得出结论;人们对名利的追求是人天生就带来的,人不但喜欢利,还害怕祸害,所以说民众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不喜欢的事情,对统治者来说,君主可以利用人们有喜欢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的这种习性去管理自己的人民。
所以,君主必须要知道人民的所爱与所讨厌的事情,这些是对他们奖惩的必要。
因为人一般都喜欢奖赏而避免去被惩罚的,所以君主可以根据这两样逢迎民众的追求。
《商君书》上说:“其上世之士,衣不眗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
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1]人对名利的追求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去做的,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避开对自己不利的。
正是基于对立国根本和人性的清醒认识,商鞅才知道首先要清楚人民的习惯风俗,然后再决定怎么去立法,并让治理国家的措施做到位,以安稳和方便治理国家。
《商君书》说,人都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可以用这两样东西去迎合民众的喜好,这样才能使民众在统治者的掌控之中,从而达到其愚民强国的目的。
商鞅认为,把人性对利的喜欢认识清楚,设置刑罚用来制止人们要去犯罪的行为,设置奖赏用来嘉奖人们正确的行为,那么君主就可以更加方便的去治理好国家。
儒家的理想人格作者:郭亚斐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4期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一种理想化设计,指向于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主要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做人的标准和道德的楷模。
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某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尊崇和追求的人格。
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理想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不仅设计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
在诸多理想人格的构建中,儒家理想人格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一)基本模式:圣人、贤人、君子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许多的不同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儒家学者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首先是圣人。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
圣人不仅博通万物,拥有超常的智慧,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天下为己任,泛爱民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尧、舜、禹、周公等都是圣人的典型代表。
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但这种人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次是贤人。
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
贤人德行高尚,才能出众,财产富足。
再次是君子。
君子是道德修养较为圆满之人。
君子人格与圣贤人格既有层次境界高低区别,又可以相达相通。
君子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修养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
因此,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最为儒家所器重。
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譬如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如浩然之气、正义之气、铮铮风骨,它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都要具备的一种精神风貌。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冯达文郭齐勇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法家思想概述内容提纲:一、法家思想产生背景二、法家思想精髓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实践四、法家思想评述五、法家思想与依法治国一、法家思想的产生背景法家学派产生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西周以来的宗法社会已分崩离析,王室衰微,政局不稳,长年征战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呈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此时,儒、墨、道、法四家针对现实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
不论是儒家的“以仁治国,克己复礼”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都没有使社会摆脱诸侯争霸,兵连祸接,社会四分五裂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因此被称为法家。
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务实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主张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抛弃了“礼治”、“德治”、“人治”,力主变法,实行以法治来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的强盛。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法家陆续涌现了一批重视法律,提倡依法治国的政治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申不害、商鞅、李悝、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其中商鞅和李俚的变法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国末期,韩非则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的奠基人, 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一系列措施, 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制的先河。
政治上提出“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创(用)之, 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则国安矣”,经济上“相地而衰征”,外交上“尊王攘夷”、“存亡继强”的口号。
是齐国取得了一时的富强。
子产:为了使郑国的统治得到稳定, 于周景王九年( 公元前536年) 最先公布成文法, 即将国家的常法刑典铸在铜鼎上, 使国人皆知, 人人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