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1
什么是国学文化国学泛指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是相对西学而言的中国之学。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什么是国学文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什么是国学文化国学,又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
其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音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
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人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
学习推广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火。
即使人类已经步入电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生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而中国却历经劫难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文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人、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进行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论国学经典之法家学派文化艺术作文800字“为天地立心,谋生民之命,为往圣继功法,为万世开安宁”,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古代历史留有了深入的映迹,它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体,也是文人雅士与有识之士一生的追求完美。
殊不知,国学经典的智能化已慢慢偏移原来的路轨,大家对国学经典的界定也被锁住在儒家学说这一架构中,将其他出色文化艺术都拦腰截断。
因此,做为中华民族将来期待的大家,不但要明国学经典之含义,更要学习培训与应用国学经典观念的积极主动文化艺术。
秦本来是一方弱国,落伍到压根不引人注目,殊不知它最后造就了“六王毕,四海一”的销售业绩,这是为什么呢?秦接纳商鞅的转型,遵照法制,才完成政冶理想化。
针对法家学派,包含我以内的大部分人总见到它惨忍残暴的一面,并沒有注意它的重大意义。
法家学派以“以刑去刑”知名,如同爱恨分明一样的个性化独特,它重赏也处罚,对那时候战斗的战士起关键功效,能够煽动斗志,联络到现在,也对大家具备参考实际意义,就如同公司对职工一样,仅有奖励与处罚并行处理,职工才会认真工作,获得更强的业务流程高效率。
因此“兴功惧暴”在一定水平上具备重大意义。
孔子曾说过“法如夜露,朴实经久不散”,法家学派说白了便是重法,不但重法,法家学派还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反保守思想的先例。
在当代,大家可以用“自主创新”来叙述。
不断创新现如今社会发展上提到頻率较高的语汇,它对我国,乃至是中华民族都起着非凡的知名度,它另外摆脱了固步自封的拘束,持续往时期的前端看齐。
法家学派的反保守思想给大家塑造了优良地楷模,也为近代中国史上的每个叛乱与改革打过先峰战。
法制拥有长久的活力与拘束力。
仅有以法治国才可以平稳纪律,看待事情,大家应伴随着年纪的提高,怀着更深入的目光,多方位地对待它。
法家学派,是个弊利皆俱的大伙儿,我认为,定是好处大于坏处,不但是由于它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以善管束人,更应是它是对当代创新精神的投射,法家学派文化艺术终归是国学经典里不能缺乏的一部分。
国学感想心得体会100字(优秀10篇)国学感想心得体会100字篇1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国学培训,两天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现将些许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易经的思维应用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很多会议,讨论对待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或是对于下步工作的计划安排等。
在会议室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和而不同”的宣传标语,在开会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等,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讨论出新的解决办法,不能因为怕与别人观点相悖得罪人而保持沉默,当然观点应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
在以上事例中,还要保持“度”,或是要快速接收别人表达的意图,不能固执己见,和别人争吵不休。
这又体现了另一个问题,与人沟通交流,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做到彼阳我阴、彼阴我阳。
沟通中出现问题,首先应找到问题的表象;分析表象后的内因;区分事物的阴阳并找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尝试将阴阳置换,最后去解决问题。
二、法家的管控力应用法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此法应是在工作中无条件被遵守的,所以讲到制定法的三个方面。
1.制定此法的目标方向;2.制定此法的价值导向;3.法所结合的实际情况。
有些“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当时的“天时、地理、人和”可能不适用,但在“法”没有做出改变之前,我们必须无条件遵循。
“术”讲运用法的方法,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
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三思后行,多听取周围人的观点。
“势”讲运用法的权力,日常工作中,若想让其依“法”做事,必须赋其依“法”做事的权力,上级领导应给相关人员强调某岗位职员可依法行事,在他那没有特殊情况。
就像我们报价过程中,严格按照报价策略提供报价,有特殊情况可请示上级,在我们这就算你讲述的理由再充分,也不成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权力范围,其中不包含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报价,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弊是耗费时间较长,利是权力分工明确,防止根据主观臆想随意出具价格,能更好的管控成本与报价。
三、兵家的竞争力应用兵家讲战略战术、用人管理。
传统文化的心得800字(精选10篇)传统文化的心得800字篇1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心得800字篇2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劳动节,清明节,腊八节,元旦节……民间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吹糖人,砖雕,瓷刻,木偶,蜡染,脸谱……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除夕和春节。
第1篇一、引言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国学经典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旨在对国学经典进行总结,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国学经典概述1. 国学经典的概念国学经典是指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代表性强、传承久远的著作。
这些著作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作品,以及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
2. 国学经典的主要特点(1)思想深邃: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法家强调的法治等。
(2)道德规范:国学经典强调道德规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孝顺等美德。
(3)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国学经典的主要内容1. 儒家经典(1)《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仁政、民本等观念。
(3)《大学》、《中庸》:分别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道家经典(1)《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描绘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逍遥自在。
3. 法家经典(1)《韩非子》:阐述了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权谋、术数等。
4. 墨家经典(1)《墨子》:阐述了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
5. 其他经典(1)诗词: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情趣。
(2)散文:如《庄子》、《列子》、《世说新语》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国学经典的价值与启示1. 培养道德品质国学经典强调道德规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孝顺等美德。
这些美德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提升文化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肆叁壹贰国学概念儒家思想 国学经典国学教育目录国学概念壹大国学概念贰国学概念叁国学历史观肆国学分类“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
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
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展开全文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
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士匄、子产,而实际的始祖,当推战国初的李悝。
此外还有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均被称为“前期法家”。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以商鞅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还有齐法家,除主张推行法治外,也主张容纳礼义教化。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各家之长,兼言法、术、势,成为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的背景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
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划分为“东方法家”即齐法家和“西方法家”即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一、国学的含义“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国学奠基人——孔子像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解释不同。
《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看来,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
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国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国学,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和积淀,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国学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如中华经典、儒学思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等。
本文将对国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华经典中华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了《四书五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它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精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儒学思想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儒学思想倡导“仁政”、“礼乐”、“敬老”、“尚贤”、“乐群”等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三、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主要包括了古代文明、远古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这些历史文化包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其作品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音乐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学包括什么内容?1、国学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文化的总和。
含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在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不但不可缺,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4、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5、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6、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7、国学”大概是与“中文”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类的东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学如红学、金学之类8、“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
但普遍认为: 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钱穆先生《国学概论》“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
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
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学文化的介绍,欢迎阅读。
国学文化的介绍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1-2] 国学文化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作文800字作为一门深厚的哲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齐名的两大主流。
本文着重讨论法家文化对于我们现代高中生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法家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实用,而非仅仅追求理论的高度。
它具备较强的现代性色彩和实践性意义。
它强调重视实际情况,讲究效益而非守旧。
这一实践主义的立场给我们指出了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时俱进,必须重视实践。
因此,我们要懂得尊重现实世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其次,法家思想对于个人的行为、品性塑造有较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
法家将人性视为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并且还特别强调社会性。
该学派的诸多思想主张既有对人的支配,也有对法律制度的支配,充分体现了人类因需要忍受其他人的习性和意向而必须通过法律来调整和协调。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相似,让大家意识到学会遵守规则律惟奉行“一人独善”的理念不足以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
同时,兼收并蓄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深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法家强调对历史的继承和对现实的开拓,秉承兼收并蓄的态度不断整合和吸收其它学派的优秀成果,塑造了最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学习和借鉴优秀成果,创造更多的新机遇和突破,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富创新精神的人。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现在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有大量的经验和信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掌握、去消化。
法家的主张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治理、法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将法家主张切实践行,必将对我们的思考、行为、品格、感性领域等多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法家思想的重要性对于德育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都具有核心意义。
学习和运用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浅谈国学之我见通过几年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有了新的体会。
下面结合自己对国学知识的搜集、整理、学习,谈一谈: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
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
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圣成贤,是成长成功成熟大成。
在“全民投机”的时代,在机会主义泛滥的今天,生命国学有可能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幸福。
国学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国学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据地,是在高压环境下不竭的动力加油站。
在强调个性解放以及民族创新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强调家庭、家族、国家、人类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国学观念。
国学教会我们为官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世的底线,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能够坚持内心的希望。
国学带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横看整个时局的变动。
国学中涉及的诗集,作品必定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对自然瑰丽的绝佳赞美。
对于教师,工作是平凡的;职业是光荣的;使命是神圣的。
我们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不平凡的人生,就会发出万丈光芒,受人尊重。
中国国学九大派别——即佛家、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医家和农家,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汇集的一本通俗读物,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表达角度的展现。
本书阐述了佛家的心灵智慧、儒家的做人智慧、道家的处世智慧、兵家的竞争智慧等九家智慧。
国学九家智慧就是上下五千年中国人琢磨出来的生存智慧,讲述的就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感悟:做人心灵要纯正,做事要有责任感,金钱无法带给心灵的安详,只有内心的安详才是真正的幸福。
勤劳,善良,乐观,自强,理性,豁达,思维敏捷有毅力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
成功的秘诀是:超凡的智力,强烈的事业心,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才不虚度人生.书摘:如果你要追求成功,可以读读儒家的执着学说;如果你要追求快乐,可以读读佛家的心灵学说;如果你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妨读读纵横家的策划学说;你若功成名就,只想追求健康,那么,你就不妨读读医家的健康学说;退一万步讲,你面对人生,毫无办法谋求改变,你是一个绝对的弱者,那就不妨读读安贫乐道的农家文化,那样,你也会活得怡然自得。
不学佛家:做不乐;不学儒家:做不久;不学道家:做不透;不学兵家:做不强;不学法家:做不大;不学纵横家:做不快;不学墨家:做不安;不学医家:做不动;不学农家:做不爽。
学国学者常出现的毛病:学佛家不精,易于迷信;学儒家不精,易于迂腐;学道家不精,易于消极;学兵家不精,易表阴险;学法家不精,易于残酷;学纵横家不精,易于欺诈;学墨家不精,易于泛爱;学医家不精,易于忌多;学农家不精,易于自欺!做一个及时解脱的人: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
痛苦的人,都是“出不来”的人!——在所有不堪重负的事情中,最需要解脱的是心灵吗?你问。
我无话可说。
——你问我月亮在哪里?我用手一指,你却把我的手认做月亮。
——你要扬帆过海,寻找家园,我赠你一叶扁舟,你却把船当作归宿了。
——你要解开生活的疑团,我在你的灯下放了一本书,你却悄悄的用别人的头脑去思考了。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国学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学术理论和思想观念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文化包括了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经典著作:国学文化的核心是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传承和推广。
这些经典著作主要包括《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和《论语》等。
这些古代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文化认知。
2.学术理论:国学文化还包括了中国古代学术理论的研究和传承。
这些学术理论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注重自然与道的和谐,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墨家重视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思想观念:国学文化还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中庸思想、君子之道、天人合一、孝道等。
中庸思想主张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和谐;君子之道强调高尚的行为和品德;天人合一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孝道则强调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
4.文化传统:国学文化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如礼仪、音乐、美术、书法、医学等。
这些传统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传承下来,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5.教育体系:国学文化还体现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素质,强调致知、明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
国学文化作为古代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进步。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时间:2016-07-22 11:03:40 | 作者:张艺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的重要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映迹,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也是文人墨客与有志之士毕生的追求。
然而,国学的现代化已逐渐偏离原有的轨道,我们对国学的定义也被锁定在儒家文化这个框架中,将其余优秀文化都拦腰截断。
所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我们,不仅要明国学之内涵,更要学习与运用国学思想的积极文化。
秦原本是一方小国,落后到根本不引人注意,然而它最终成就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业绩,这是为什么呢?秦接受商鞅的变革,遵循法治,才实现政治理想。
对于法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总看到它残酷暴虐的一面,并没有留意它的积极意义。
法家以“以刑去刑”著名,就像爱憎分明般的个性鲜明,它重赏也重罚,对当时作战的士兵起重要作用,可以鼓动士气,联系到现在,也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就好比企业对员工一样,只有奖赏与惩罚并行,员工才会努力工作,取得更好的业务效率。
所以“兴功惧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曾说过“法如朝露,纯朴不散”,法家顾名思义就是重法,不仅重法,法家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反保守思想的先河。
在现代,我们可以用“创新”来描述。
创新是如今社会上提起频率较高的词汇,它对国家,甚至是民族都起着不凡的影响力,它同时打破了陈规的束缚,不断往时代的前列靠拢。
法家的反保守思想给我们树立了良好地榜样,也为近代中国史上的各个政变与革命打了先锋战。
法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与拘束力。
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稳定秩序,对待事物,我们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抱着更深刻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它。
法家,是个弊利皆俱的大家,在我看来,定是利大于弊,不仅是因为它提出依法治国,以法约束人,更应为它是对现代创新意识的映射,法家文化终究是国学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不应放大儒学的美好而局限了法学的优点,我们应保持文化的全面性,正确地把握国学的概念,发扬我们华夏子孙流传万古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