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统计教学资料》第3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5节
- 格式:ppt
- 大小:571.00 KB
- 文档页数:26
山西财经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山西财经大学应用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2013/9/2目录一、前言 (1)1.课程性质 (1)2.教学目的 (1)3.使用对象 (1)4.基本教学要求 (1)5.要求先修课程 (2)二、教学内容 (2)第1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3)第2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5)第3章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量 (8)第4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1)第5章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15)第6章样本与与抽样分布 (17)第7章参数估计 (19)第8章假设检验 (20)三、课程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22)四、学时分配建议表 (22)山西财经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obability theory & mathematical statistics课程代码:一、前言为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规范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大纲。
1.课程的性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是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本科各专业(政治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专业除外)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问题)的基本环节之一。
2.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
(2)学习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问题)的能力。
(3)为相关的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使用对象本大纲使用对象为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本科各专业(政治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专业除外)的全日制本科生。
4.基本教学要求(1)对基础的要求: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备排列组合、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教案章节一: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教学目标:1. 理解期望值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学会计算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值。
3. 学会计算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值。
教学内容:1. 期望值的定义及性质。
2. 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值的计算方法。
3. 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期望值的定义及其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值的计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期望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计算给定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值。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期望值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案章节二:随机变量的方差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学会计算离散随机变量的方差。
3. 学会计算连续随机变量的方差。
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离散随机变量的方差的计算方法。
3. 连续随机变量的方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方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方差的计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计算给定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方差。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案章节三:随机变量的标准差教学目标:1. 理解标准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学会计算离散随机变量的标准差。
3. 学会计算连续随机变量的标准差。
教学内容:1. 标准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离散随机变量的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 连续随机变量的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标准差的定义及其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计算给定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的标准差。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一、教学目标1. 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等基本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随机变量的期望1.1 期望的定义与性质1.2 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1.3 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2. 随机变量的方差2.1 方差的定义与性质2.2 离散随机变量的方差2.3 连续随机变量的方差3. 随机变量的协方差与相关系数3.1 协方差的定义与性质3.2 离散随机变量的协方差3.3 连续随机变量的协方差3.4 相关系数的定义与性质3.5 离散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3.6 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理论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 利用数理统计软件,演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计算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数理统计软件(如Excel、R、Python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4. 随机变量的偏度和峰度4.1 偏度的定义与性质4.2 离散随机变量的偏度4.3 连续随机变量的偏度4.4 峰度的定义与性质4.5 离散随机变量的峰度4.6 连续随机变量的峰度5. 随机变量的标准化5.1 标准化的定义与方法5.2 离散随机变量的标准化5.3 连续随机变量的标准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偏度和峰度的计算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义第三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三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授课对象】理工类本科二年级【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提问相结合【基本要求】1、理解数学期望、方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2、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了解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
【本章重点】对数学期望、方差、相关系数等数字特征概念的理解与计算。
【本章难点】对不相关与相互独立间关系的理解。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3.0 前言从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函数(或密度函数、分布列)给出了随机变量的一种最完全的描述。
因此,原则上讲,全面认识和分析随机现象就应当求出随机变量的分布,但是对许多实际问题来讲,要想精确地求出其分布是很困难的。
其实,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人们发现对某些随机现象的认识并不要求了解它的确切分布,而只要求掌握他们的某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更能集中地反映随机现象的特点。
例如要评价两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灯泡的质量,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家的灯泡使用的平均寿命更长些,而不需要知道其寿命的完全分布,同时还要考虑其寿命与平均寿命的偏离程度等,这些数据反映了它在某些方面的重要特征。
我们把刻划随机变量(或其分布)某些特征的确定的数值称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本章主要介绍反应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分散程度以及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依程度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与相关系数(矩)。
§3.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引例:甲、乙二人进行射击比赛,以、分别表示他们命中的环数,其分布列分别为~~试问谁的技术好些?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眼看得出的。
这说明了分布列虽然完整地描述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特征,但是却不够“集中”地反映出它的变化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一些量来更集中、更概括地描述随机变量,这些量多是某种平均值。
若在上述问题中,使两个射手各射N枪,则他们打中靶的总环数大约是:甲 8N+90.1N+100.6N=9.3N乙 80.2N+90.5N+100.3N=9.1N平均起来甲每枪射中9.3环,乙每枪射中9.1环,因此可以认为甲射手的本领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