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民族关系(20201010155022)
- 格式:pdf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6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考点精讲一、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1)特点①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②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③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④各民族的发展促成边疆的开发,也促成了唐朝疆域的扩大。
⑤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2)具体民族政策①安定边疆、击败东突厥。
②加强管辖、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等。
③接受纳贡。
④和亲通婚。
(3)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和睦,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赢得了各民族尊敬,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4)原因①唐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对周边民族和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对外政策,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③发达的海路和陆路交通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认识:这些盛况主要出现在唐朝前期,说明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的民族关系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保持统一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不仅控制住中原地区,还包括了汉地以外的辽东、西域、西藏等地。
在这个庞大的疆域内,唐朝统治者需要面对各种民族的存在和治理,因此民族关系的处理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课题。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唐朝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
在唐朝建立初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和冲突。
然而,唐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息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时期,通过设立安西都护府(治理西域)和安南都护府(治理南方),实现了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控和统治。
此外,唐朝还实施了开元盛世政策,积极向外地征收土地,为汉族的移民提供了机会。
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唐朝为处理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治制度。
他们允许部分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并设立都护府、州县等机构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对于西域的吐蕃、渤海、回纥等民族,唐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得他们能够保留自己的族规和传统,并享受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自治制度的引入,有利于维持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唐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推动了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例如,汉族与突厥族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也为唐朝的统治铺下了基础。
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经济联系,也使得佛教与道教等宗教在各民族之间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还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唐朝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民族关系的影响与启示唐朝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唐朝成功地实现了多民族共存和统一国家的探索,为后来的统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
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
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
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
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
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
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
《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
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
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措施
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主要是平等协调和统一管理。
下面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措施:
1. 实行宽容政策:唐朝采取了对外夷狄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信仰和习俗,同时也鼓励他们融入中原文化。
2. 进行官员轮流任命:唐朝设立了一些特殊职位,轮流任命各民族的首领为官员,以统一管理各民族地区。
3. 实行分封制度:唐朝分封各族首领为官,授予官职和爵位,使各族的首领成为唐朝的臣属,并从中选拔有才干的人才。
4. 推行农耕经济:唐朝鼓励各民族从事农耕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向各族领主提供丰厚的土地和经济优惠,吸引各族臣属积极参与农业生产。
5. 发展文化交流:唐朝提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允许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文化、语言和文字。
这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团结。
总的来说,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是以平等、宽容和融合为基础,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
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唐朝民族团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