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中,曾经主张“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如同中国女子撕下裹脚布一样,把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统统扯下,使创造力突围而出;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每事问”;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被作业和应考占去的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人生;六是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主地学习。”

陶先生曾提出:“智育要自学,德育要自治,体育要自强。”他主张“智育注重自学”、“教学做合一”、“学非问不明”,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提倡“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的仓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之宝藏”。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认为劳力和劳心的结合才能获得真知。故教育者应转变学生观,深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被动的学习方式作为辅助,而把主动的学习方式作为主导,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

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质疑问难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陶先生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以此激励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

要引导学生学会“三问”,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敢问。现在,不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不敢问。究其原因有三怕:怕丢面子、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有看法,误认为请教别人是不光彩的事情。学习中的“不懂”、“不会”是常事,决非愚笨,而不耻下问,却是一个人好学上进的表现。陶先生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不耻下问的态度是一切进步之母”。如若怕这怕那,不懂装懂,不懂不问,到头来反会落个“一问三不知”而让人笑话。

勤问,贵在一个“勤”字。见到好事就去做而不停留,遇到疑难就去问而不过夜。这也就是陶先生倡导的“每事问”的学习精神。勤问是一个人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但勤问不是随便问,也不是动辄就问,而是要有准备的问,有目的的问,是经过一番思考后的问。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做到下面四点:一是先学而后问。陶先生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二是先思而后问。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向别人问问题,得自己先想一想,先思考研究一番。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用、最难忘的。三是勤问还须善问,也就是会问。要善于抓准时机,抓住问题的要害,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提问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善问。四是勤问必须是诚恳的问、虚心的问。

问到底,就是俗话所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究源,刨根问底,问个明明白白,探究个清清楚楚,不留半点疑问。这是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它源于“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基础之上。满足于似懂非懂,满足于一知半解是“问到底”的大敌。要培养学生敢问、勤问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问到底的精神和毅力,否则,很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全功尽弃。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现在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引导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促使学生用探索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还动情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偏去抱了别的孩子,为此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可见,良好氛围的创设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否“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因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与学生的学相配合,怎么样学就怎么样教,学得多不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他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崐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