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7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
30m 以浅
海域
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 垂直取样 30米以深
海区
大型浮游生物网 垂直取样 用双鼓网 倾斜取样
调查方式和网具 D 大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海面垂直采样 I
浅水Ι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海面垂直采样 B
双鼓 (Bongo)网自海底至海面垂直采样 S
采水
样品采集
定性采样 一般在海水表层()或其它水层进行水平拖网,船速为。
所用网具、水层及拖网时间应分别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区鱼卵和仔、稚鱼密度来决定。
定量样品 由海底至海面垂直或倾斜拖网。
落网速度为0.5m/s ;起网速度为。
并记录于表。
样品处理
样品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加入量为样品体积的5%。
浮游生物资源调查及水质评价作者:张武敬来源:《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11期张武敬(运城市水务局水产站,山西运城 044000)摘要: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现存量、优势种及多样性都可作为水质评价和营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分别在太原市、清徐县和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湖(太谷)中采取水样,通过在显微镜下检查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优势种,对水体的健康程度做出判断。
结果表明,清徐鱼苗育种场的水体中检测出浮游植物29种,隶属5个门,蓝藻门较多,有17种,浮游动物27种,以桡足为主,有10种;太原和思想湖池中浮游动物量很大,太原有25种,思想湖中有31种,均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
蓝藻对水质稳定的影响较大,且死后会释放大量藻毒素。
轮虫和桡足类对养殖主体都是很好的饵料生物,能为鱼虾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质评价;浮游生物中图分类号:Q1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14)11-1197-03池塘中的浮游动、植物,周丛生物、底栖动物和水生细菌等,是组成池塘渔业生态系统的重要饵料生物基础,也是物质和能量向养殖终极产品输送的生物通道。
浮游植物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可向水体中提供氧气,参与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1],在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鱼、虾的天然饵料[2-4],其数量变化会直接影响渔业资源量[5-6]。
浮游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其在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浮游生物的种类变化情况是水体的一个重要表征指标[7-8]。
水体中过量的浮游植物会使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缺氧,导致毒素形成[9]。
在渔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互独立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10]。
群落与环境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自然整体。
浮游生物与水质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很多种类对水体环境变化很敏感,水生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监测。
淡水水生态调查方法一,浮游生物部分(一)浮游植物、原生动物与轮虫1,定性样品采集与保存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约0.5 m内以适当的速度作“∞”字形来回拖动1-3min,获得的浓缩样(约30-50ml)即为定性样品。
甲醛(4%)或鲁哥氏液(适量)现场固定,或活体带回实验室及时镜检。
2,定量样品采集与保存(1)采集与保存:用有机玻璃定深采水器采集表层或混合水样。
水样量:一般1000ml(贫营养水体应酌情增加水量),加入鲁哥氏液(长期保存样品也可用甲醛溶液)现场固定,避光,避热,带回实验室。
鲁哥氏液:6g 碘化钾+4g 碘+100ml水,1L水样中加入10-15ml。
浓缩鲁哥:样品量大时野外采样用,60g 碘化钾+40g 碘+100ml水,1L水样中加入1-1.5ml。
(2)沉淀浓缩处理设备:浮游生物沉淀器、吸耳球、虹吸管。
沉淀时间:24~48 h(禁止任何形式的搅动)。
沉淀完成后用虹吸管将上层清液小心吸出,下层沉淀摇动后转入50ml样品瓶用上清液冲洗三次沉淀器并转入样品瓶。
浓缩注意事项:浓缩最终体积视藻类多寡而定,藻多则最终样品体积大于50ml,藻少则小于50毫升;可以用透明度做相对的参考指标,以镜检时每个视野(40倍物镜下)有十几个藻为宜。
保存注意事项:①瓶塞要拧紧;②长期保存时加入甲醛溶液(体积分数2-4%)(二)浮游甲壳动物1,定性样品采集与保存13号浮游生物网(孔径0.112mm),水面下约0.5 m内,“∞”字形来回拖动,1-3min,加入5%甲醛固定。
2,定量样品采集与保存采不同水层水样10-50L用25号(注意,与定性网不同)浮游生物网过滤(滤缩法)——个体大,密度较低。
过滤后的生物网放在水中洗2-3次,多余的水滤过之后,网底管中的液体也放入样品瓶中。
加入甲醛(5%)固定。
二,理化参数部分总磷TP、总氮TN、正磷酸盐PO4-P、硝酸盐氮NO3-N、亚硝态氮NO2-N、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溶解氧DO、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CoND、水温、透明度SD、水色等,可酌情选择部分或全部参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测量方法自赵文《水生生物学》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生物体的数量或质量。
现存量若以个体数表示则可称为丰度或(数量)密度,单位为个/L。
若以质量表示则可称为生物量,单位为mg/L。
采集方法:一采水器采水后沉淀分离(适用原生动物、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二用网过滤(适用于枝角类、挠足类等甲壳动物)。
仪器:采水器,(25#)浮游生物网,显微镜,计数框(计数原生动物用0.1ml计数框,计数轮虫和甲壳动物用1ml计数框)解剖镜,毛细管,目测微尺一采集1 设站根据浮游动物的分布设站。
2 采水层次由水体的深度决定。
切不可之采一个表层或一个底层水样。
(据夏季调查,东湖B站(水深4m左右),在2m的水层区,甲壳动物的数量约占31%,而入2m一下的水层占69%左右。
同时还发现,在夏季,一般幼体喜欢在表层,成体在深层。
)分层方法:是每隔0.5m或1m,甚至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得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许多水库或深水湖泊,水深20m以上,这种水体在夏季及冬季存在温跃层(或称变温层)。
由于在温跃层一下缺乏光照,浮游植物数量极少,依赖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数量也相应减少。
如果从养殖角度而言,只取温水层以上的水层就足够了。
3 采水量浮游动物不但种类组成复杂,而且个体大小相差也极悬殊。
因此要根据它们在水体中的不同密度二采不同的水量。
(目前计数原生动物、轮虫的水样量以1L为宜,枝角类、桡足类则以10~50L较好。
)4 采集时间采样时间要尽量保持一致。
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为好。
在长江中下游采集,如果采集四次,则春、夏、秋、冬各一次。
如果只采一次,则应在秋季(9、10月)进行为好。
(这是因为9~10月正是鱼类摄食旺季,为鱼类生长的最佳时期,如果此时有较高的现存量,则可认为该水体中有较大的供铒能力。
)浮游动物样品的固定,原生动物和轮虫可用碘液或福尔马林,加量同浮游植物(一般可与浮游植物合用同一样品)。
淡水浮游动物调查实验注意事项淡水浮游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行淡水浮游动物的调查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调查的淡水水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淡水水域,如湖泊、河流或水库等,并了解该水体的基本情况,如水体类型、水质状况等。
2. 熟悉浮游动物的特征:了解淡水浮游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大小、形态、生态习性等,以便于在实验中正确鉴定和记录。
二、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1.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样本采集地点、时间、重复次数等。
确保实验设计科学可行,并考虑到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2. 样本采集方法:根据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样本采集方法,如网捕、浮游动物网采集器或测量水样中的浮游动物浓度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样本污染和损伤。
3. 采集样本数量:根据实验需要和样本的生活史特征,确定合适的样本数量。
一般情况下,样本数量越多,结果越可靠。
三、样本处理与分析1. 样本保存: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样本需要及时处理和保存。
可以使用适当的浮游动物保存液,如乙醇或甲醛溶液,并在样本瓶上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和样本编号等信息。
2. 样本分析方法: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样本分析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DNA分析、化学分析等。
确保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对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可以使用适当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如Excel、SPSS等。
四、实验结果的解读与应用1. 结果的解读: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比较。
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错误的解读。
2. 结果的应用: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其在生态环境管理、水质评价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可以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五、实验安全与伦理1. 实验安全: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1.方法与原理1.1采样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通常因水体形态、深度、水源几出口、风、光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而差异,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在一般情况下,湖泊的湖湾和中心部分,沿岸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不同。
当有风引起水流时,浮游生物多聚集在水流冲击的下风向一侧,总量较高。
此外,水源入口处,不同时间各水层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而定。
水体面积大的,条件复杂的,采样点要多些;要有较高人力、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允许的,采样点也可以多些。
1.2采集采集工具主要有采集网和采水器。
当一般定性采集时,可站在船舱内或甲板上,将采集网系在竹竿或木棍前端,放入水中作∞形循回拖动(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拖动速度不要超过0.3米/秒。
如若拖动太快,水在网内会发生回流,将使网内的浮游生物冲到网外。
当一般定量采集时,各种类型的采水器均可使用,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
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水体采样时,可用自制的采水器。
采水器可以采集到那些易从网孔中漏失的微小浮游生物。
但因采集水量有限,很难采到密度较稀和游动能力强的较大类型种类。
1.3固定和保存采到的样品必须在5分钟以内加以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刘哥氏液、甘油—福尔马林保存液、Rodhe碘固定液。
福尔马林为含有40%甲醛的药品。
一般按每100毫升水样加入约4毫升福尔马林(含1.6%甲醛),也就是说用4%福尔马林固定。
1.4浓缩化学沉淀法:所才水样用福尔马林加以固定静置1—2昼夜使之沉淀,用宏吸管吸去上面清夜,将下层包括沉淀物的浓液移入小容器中,再静置沉淀。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直到浓缩到10—50毫升为止。
1.5观察与鉴定对所采到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全面的种的鉴定,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常常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
种类鉴定可采用检索表和图鉴相结合的方法。
浮游监测操作范文浮游监测操作是一种用于研究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方法。
浮游生物在水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对水体的生态状况和水质状况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进行浮游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生态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浮游监测的操作主要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环节。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1.采样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通常在水体表层进行采样,尽量避免靠近水体底部或悬浮物较多的位置。
使用专业的浮标或者船只,将采样装置(一般为浮标式或水平式)放入水体中,确保采样装置在采样过程中尽量保持平稳。
根据需求,可以设置不同的采样深度。
2.样品处理将采样装置从水体中取出,注意避免样品与外界环境接触过多,以尽量减少样品中浮游生物的死亡和变质。
将样品放入透明的容器中,直接观察和记录其外部特征,如颜色、浊度等。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样品的分层处理,将不同深度的样品分别处理。
样品中的悬浮颗粒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去除,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浮游生物。
可以使用滤膜或计数腔等工具进行处理。
3.镜检将经过处理的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将样品取出适量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入适量透明液体,尽量避免样品过于密集,以免影响观察。
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样品中的浮游生物种群,并进行记录和分类。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物种鉴定或者数量计数。
4.数据分析将观察到的浮游生物数据整理和统计,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专业的数据软件进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计算浮游生物的种类数、丰度、相对密度等指标。
对于不同深度的样品,可以进行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比较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绘制相应的图表,如柱状图、散点图等,用于展示浮游生物的分布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浮游监测操作时,需要注意标本保存和处理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尽量避免交叉污染和样品损坏。
另外,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结合其他监测指标,如水体温度、溶解氧、pH值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1.方法与原理1.1采样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通常因水体形态、深度、水源几出口、风、光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而差异,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在一般情况下,湖泊的湖湾和中心部分,沿岸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不同。
当有风引起水流时,浮游生物多聚集在水流冲击的下风向一侧,总量较高。
此外,水源入口处,不同时间各水层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而定。
水体面积大的,条件复杂的,采样点要多些;要有较高人力、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允许的,采样点也可以多些。
1.2采集采集工具主要有采集网和采水器。
当一般定性采集时,可站在船舱内或甲板上,将采集网系在竹竿或木棍前端,放入水中作∞形循回拖动(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拖动速度不要超过0.3米/秒。
如若拖动太快,水在网内会发生回流,将使网内的浮游生物冲到网外。
当一般定量采集时,各种类型的采水器均可使用,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
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水体采样时,可用自制的采水器。
采水器可以采集到那些易从网孔中漏失的微小浮游生物。
但因采集水量有限,很难采到密度较稀和游动能力强的较大类型种类。
1.3固定和保存采到的样品必须在5分钟以内加以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刘哥氏液、甘油—福尔马林保存液、Rodhe碘固定液。
福尔马林为含有40%甲醛的药品。
一般按每100毫升水样加入约4毫升福尔马林(含1.6%甲醛),也就是说用4%福尔马林固定。
1.4浓缩化学沉淀法:所才水样用福尔马林加以固定静置1—2昼夜使之沉淀,用宏吸管吸去上面清夜,将下层包括沉淀物的浓液移入小容器中,再静置沉淀。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直到浓缩到10—50毫升为止。
1.5观察与鉴定对所采到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全面的种的鉴定,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常常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
种类鉴定可采用检索表和图鉴相结合的方法。
浮游生物调查方法一、调查目的: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与环境关系。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定性调查●定量调查三、调查工具1、采水器2、浮游生物网3、透明度盘4、标本瓶5、固定液●鲁哥氏液●甲醛3%-5%6、其他:四、采样点选择五、样品采集:1、定性样品采集2、定量样品采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六、样品处理:1、定性样品处理2、定量样品处理●浮游植物样品●浮游动物样品浮游植物样品●所采水样摇匀后倒入沉淀器中静置,使浮游植物完全沉淀。
●沉淀是一种圆柱形分液漏斗(图2)。
如无沉淀器也可用甘杯、烧杯或在原水样瓶中静置沉淀。
●沉淀器应置于平稳处,避免摇动。
水样倾入二小时后应将沉淀器轻轻旋转一会,以减少藻类附着在器壁的可能性,然后静置沉淀24-48小时候。
再用乳胶管或橡皮管利用虹吸原理小心地抽出上都不含藻类的清液。
一般约剩下20-40毫升沉淀物转入30或50毫升的定量瓶中,用上述清液冲洗沉淀器2-3次,洗液仍倒入定量瓶中使水量恰好达到30或50毫升。
然后贴上标签,标签上要记载采集时间、地点、采水量、池号和样品号等。
●虹吸动作要十分仔细、小心。
开始时虹吸管一端放在沉淀器内约三分之二处,另一端套接在已经用手挤压出空气的橡皮球上,然后轻轻松手并移开橡皮球使清液流出,为了避免漂浮水面的一些微小藻类进入虹吸管而被吸走,管吕应始终低于水面。
虹吸管内清液的活动不宜过快,可用手指轻捏管壁以控制流量,当吸到原水样的3/5以上时,应使清淮一滴一滴地流下。
吸出的清液要用一洁净的器皿装盛,以便在浓缩过程在出故障时,可重新倒入沉淀器中浓缩,不必新采水。
七、数量计算:1、定性2、定量结果浮游植物定量:●使用的工具有:带有0.1毫升刻度的小吸管,容量为0.1毫升的计数框(面积20ⅹ20毫米2)和具有移动台的显微镜。
●经0.1毫升吸管吸水0.1毫升于方框内,盖上盖玻片,如果框内无气泡亦无水液溢出,即表示容量标准适合,检查三次均适合,此半数框即可使用。
8.3 淡水浮游生物的调查方法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有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两种类型。
定性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进行属种鉴定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出现季节及其分布状况。
定量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确定个体数目或重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探明各种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
定性调查是定量调查的基础,定量调查则是定性调查的发展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常相互结合进行。
一、调查用品用具(1)网具①浮游生物定性网:用于表层50厘米内各种浮游生物的定性采集。
由铜环、缝在环上的圆锥形筛绢网袋及连在网袋末端的集中杯(网头)三部分组成(其外形见本书图2-3)。
由于浮游生物大小各不相同,为了采全各种浮游生物,应使用25#、20#、13#三种规格。
其中25#网适于采集个体较小的浮游植物,其网孔大小为0.064毫米;20#网适于采集一般浮游植物及中小型浮游动物,其网孔大小为0.076毫米;13#网适于采集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其网孔大小为0.112毫米。
中学生开展本项活动时,可以只用20#网进行采集。
定性网可以自己裁剪制作,裁剪时可按图8-1所示方法进行。
如网口直径为20厘米,其半径为10厘米,可依c=2rπ公式计算,从a到b的弧长为62.8厘米,a至c为网的长度即60厘米,这样就可按照图8-1中的1与2所示方法进行裁剪。
缝合时,应该用细针,以免网上留下针孔,造成浮游生物自针孔流失。
网衣应该用10厘米宽的白布条固定在铜环上,使筛绢不与铜环直接接触。
在网的末端装配集中杯。
为了使网衣坚固耐用,最好在缝合处加缝2厘米宽的白布条。
定性网各部分的尺寸规格,依型式不同而有差别,其尺寸规格见表8-1。
表8-1 浮游生物定性网规格单位:厘米②浮游生物定量网:用于表层50厘米内各种浮游生物的定量采集。
其组成、质地、规格尺寸和制作方法与定性网基本相同。
二者有两点区别。
一点是定量网前端有两个金属环(前小后大),两环间有一圈帆布,称为上锥部(附加套),用途在于减少由于曳网时浮游生物着逆流向外而流失;另一点是网身较定性网略长(图8-2)。
浮游生物调查1.试剂与器具主要试剂见附录1,器具见附录2、3。
2 采样2.1 采样点布设2.1.1 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量见表1。
采样结果记入附录4。
2.1.2 湖泊、水库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2.1.3 江河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主要排污口附近、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一般小于50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m~100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2.2 采样层次2.2.1 浮游植物采样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0.5m处,底层水在离泥面0.5m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2.2.2 浮游动物采样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0.5m、1m或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2.3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
2.4 采样方法2.4.1 浮游植物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