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疟疾教案-针灸治疗学
- 格式:pdf
- 大小:202.64 KB
- 文档页数:5
针灸治疗学教案教案标题:针灸治疗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掌握常用的针灸治疗学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针灸治疗学的概述a. 针灸治疗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b. 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c. 针灸治疗学的分类和应用领域2. 针灸治疗学的基本技术a. 针灸的基本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b. 针灸的常用穴位及其作用c. 针灸的常用手法和疗程设计3. 针灸治疗学的临床应用a.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技巧b. 针灸治疗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c. 针灸治疗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针灸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针灸操作练习,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操作等。
3. 病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病例中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针灸治疗学的案例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2.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学生的针灸操作实践,考察其操作规范和技术熟练程度。
3. 知识考核:通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针灸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4. 病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提交针灸治疗学病例分析报告,考察其临床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针灸治疗学教材、相关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3. 针灸器械:针灸针、灸具等用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器械。
4. 病例资料:收集和整理一些真实的病例资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总共安排15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教学步骤:1. 引入(1课时)a. 介绍针灸治疗学的背景和重要性。
疟疾防治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疟疾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
2. 使学生掌握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 培养学生预防疟疾的健康行为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疟疾的基本概念: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 疟疾的病因:疟疾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起疟疾发作。
3. 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疟疾,以及疟疾的传播途径。
2. 新课导入:介绍疟疾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4. 预防疟疾的方法:讲解预防疟疾的健康行为和意识,如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疟疾基本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疟疾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的理解。
3. 预防疟疾的行为调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疟疾的行为表现。
五、教学资源1. 疟疾宣传资料:图片、视频等。
2. 疟疾案例:真实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预防疟疾的宣传材料:如宣传册、海报等。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增强学生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疟疾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传授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疟疾案例,学生分析并讨论病例,提高学生对疟疾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的认知。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疟疾的预防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要点1. 疟疾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出汗等典型症状,以及严重并发症如贫血、疟疾性脑炎等。
2. 疟疾的诊断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测(如血涂片、疟原虫检测等)。
3. 预防疟疾的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规律服用预防药物等。
针灸治疗学教案一、课程简介针灸治疗学是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等;2. 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感冒、哮喘、便秘、腹泻等;3. 熟悉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包括针灸在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4. 了解针灸治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针灸治疗概述1. 针灸治疗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针灸治疗的历史和发展;3. 针灸治疗的分类和应用范围。
第二章经络腧穴基本理论1.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2. 腧穴的分类和定位方法;3. 常用腧穴的选取和作用。
第三章刺灸方法1. 毫针刺法;2. 灸法;3. 其他刺灸方法。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1. 感冒的治疗;2. 哮喘的治疗;3. 便秘的治疗;4. 腹泻的治疗。
第五章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2.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3. 针灸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4. 针灸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
第六章针灸治疗的科研进展与展望1. 针灸治疗的研究现状;2. 针灸治疗的科研成果;3. 针灸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和方法;3. 课堂讲解与互动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病例导入——3分钟
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
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
4.治疗
(基本治疗)——10分钟
(其他治疗)——5分钟
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病案导入:
【病案内容】
患者刘某,男,29岁。
于9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呕吐胃内容物,体温40℃左右,在村诊所给予输液治疗(青霉素等),症状缓解。
隔日患者因发热、体温39℃左右,又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先锋霉素等),连续治疗4日,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
就诊前3天患者出现畏寒发热,输液及退热治疗后热退。
5月1日患者再次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急诊xx中心医院诊治。
【问题与思考】
1.诊为何病?何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
概念
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又称“打摆子“,“冷热病”,“脾寒“。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根据休作时间可分为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等。
病因病机
疟疾主要为感受疟邪所致。
本病的病位为半表半里,与少阳经、督脉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是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交争。
邪入与阴相争则寒,邪出与阳相争则热,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疟疾属本病范畴。
三、辨证要点【熟悉】
主症
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证型
正疟:常先有哈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温疟:热多寒少,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寒疟:寒多热少,口不干渴,胸闷腕痞,时有呕恶,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迟。
劳疟:疟疾迁延日久,遇劳累辄易发作,寒热不甚,面色萎黄,倦怠无力,纳少自汗。
舌质淡,脉细弱。
疟母:左胁下有痞块,隐隐作痛,或寒热时作,肌肉瘦削,神疲倦怠,甚则唇甲色白。
舌质淡,脉弦细。
四、治疗
1.基本治疗【掌握】一、PPT展示。
就病例内容提问学生,给出初出答案,老师结合学生予点评,引入本节内容。
约3分钟。
二、概述(PPT展示)结合过去经络腧穴学知识予启发性教学。
约10分钟。
三、辨证要点(PPT 展示)
结合过去经络腧穴学知识予启发性教学。
约20分钟。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取督脉、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
配穴
温疟配曲池、外关;寒疟配至阳、期门;劳疟配脾俞、足三里;疟母配章门、痞根。
呕吐配内关、公孙;高热配十宣、委中;神昏谵语配中冲、水沟;烦热盗汗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配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合陶道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疟邪客居少阳则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故取手少阳的中渚、心包经穴间使以和解少阳之邪;后溪宣发太阳经气,引邪外出。
诸穴合用,可收和解少阳、祛邪截疟之功。
操作
毫针常规刺,在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刺效佳,针刺可留针至既往发作时间已过再出针。
2.其他治疗
⑴三棱针
取大椎、十宣、委中、曲泽。
于寒战开始时点刺出血数滴。
⑵皮肤针
取大椎、陶道、身柱、风府、间使、合谷、太冲、大杼、胸5至骶夹脊。
发作前半小时左右反复叩刺至皮肤潮红。
⑶耳针
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脾、肝。
于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刺,强刺激,留针I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I次。
(4)穴位注射
取大椎、陶道、间使、合谷、太冲、曲池。
每次选用3〜5穴,用青蒿注射液或复方奎宁注射液,于发作前半小时左右注射,常规穴位注射。
(5)穴位贴敷
取神阙。
细辛3g研末水调成膏状贴敷,胶布固定,每日1换。
五、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肯定。
、般认为,在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灸效果更好。
2.本病具有传染性,需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所有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原虫携带者。
也可在高发季节用艾条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每次10分钟;或用大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1次,有、定的预防作用。
3.回归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类似症状。
六、文献摘录
1.《素问.刺疟》: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邳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四、治疗
1.基本治疗(PPT展示)
结合过去经络腧穴学及刺法灸法学知识予启发性教学。
同时予简要复习每个主穴的归经与定位。
帮助学生温习巩固旧知识。
时间约30分钟。
2.其他治疗(PPT展示)
结合过去刺法灸法学等相关知识予启发性教学。
同时予简要复习每个主穴的归经与定位。
帮助学生温习巩固旧知识。
时间约5分钟。
已。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2.《神应经.疟疾部》: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
七、病例分析
患者刘某,男,29岁。
于9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呕吐胃内容物,体温40℃左右,在村诊所给予输液治疗(青霉素等),症状缓解。
隔日患者因发热、体温39℃左右,又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先锋霉素等),连续治疗4日,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
就诊前3天患者出现畏寒发热,输液及退热治疗后热退。
5月1日患者再次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急诊xx中心医院诊治。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疟疾——证型:
正疟:常先有哈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温疟:热多寒少,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寒疟:寒多热少,口不干渴,胸闷腕痞,时有呕恶,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迟。
劳疟:疟疾迁延日久,遇劳累辄易发作,寒热不甚,面色萎黄,倦怠无力,纳少自汗。
舌质淡,脉细弱。
疟母:左胁下有痞块,隐隐作痛,或寒热时作,肌肉瘦削,神疲倦怠,甚则唇甲色白。
舌质淡,脉弦细。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取督脉、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主穴: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配穴:高热配十宣、委中。
操作:毫针常规刺,在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刺效佳,针刺可留针至既往发作时间已过再出针。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合陶道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疟邪客居少阳则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故取手少阳的中渚、心包经穴间使以和解少阳之邪;后溪宣发太阳经气,引邪外出。
诸穴合用,可收和解少阳、祛邪截疟之功。
八、小结五、按语(PPT展示)
六、文献摘录(PPT 展示)
结合教学讲教。
时间约5分钟。
七、病例分析。
就开始的病案导入进行病例分析。
提问学生。
要求学生给出答案。
并记录分数,做学生平时成绩之一。
时间约5分钟。
约2分钟
小结【概述】
概念
病因病机
西医范围【辨证要点】
主症
证型【治疗】
基本治疗
其他治疗【按语】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本病证型及相关的配穴为何?
下次课预习要点
实施情况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