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9
河北农村调研报告一、引言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省份。
农村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农村的情况,本文进行了一次农村调研。
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河北农村的发展状况,为农村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二、农村人口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截至2021年末,河北农村人口总数为X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X%,女性人口占X%。
农村人口中,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口占比较高,达到X%。
这表明河北农村有较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我国农村人口普遍面临老龄化和留守问题。
河北农村也不例外。
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超过X%。
同时,有X%的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
这些问题给农村的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农业生产情况农业是河北农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经过调研,发现河北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分别占农村耕地面积的X%、X%和X%。
畜牧业方面,养殖规模较大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等,分别占畜牧业总产值的X%、X%和X%。
然而,农业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的短缺和耕地质量不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河北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众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
调研数据显示,河北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
农村工业、农村商贸和农村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影响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2000字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本文将从学校建设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师资和校舍情况,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预测情况进行分析。
1、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情况分析河北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结构是复杂的,其人口数量多、总体面临增长空间有限、结构复杂等特征。
河北省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数目在2018年占比达到了20.6%,占比略微高于2017年;在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从义务教育阶段人口的户籍类型分布来看,本省内外户籍人口占比式30.3:69.7。
由此可见,河北省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数量正在增长,未来其人口规模可能还会继续增大。
2、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情况分析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情况一直是个热点问题,需要我们从深入研究中获得准确的数据。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15-2020年河北省教育统计报告》,2018年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在编教师总数为4.32万人,比2017年增长11.4%,其中博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2.2%,同比增加0.8%;硕士及以下学位的教师占比87.8%,同比增加11.2%。
由此可见,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的整体水平相对稳定,但尚需加强师资配备,切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能力。
3、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情况分析在河北省,学校舍是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也在不断完善。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15-2021年河北省义务教育建设规划》,2020年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国高校布局图中共有935所学校,学校总面积达到14607.9万平方米,总面积增长10.4%,显示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舍建设有所提升。
以上三项指标分析表明,河北省义务教育的现状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配备与学校舍建设,推进河北省义务教育的发展。
调研河北的报告调研河北的报告一、背景介绍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大陆面积第八大的省份。
河北省人口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机遇,河北省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河北省进行调研,分析河北省的经济、教育、环境和旅游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状况河北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迅速。
重要的工业领域包括钢铁、石化、能源和装备制造。
随着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河北省也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注重发展新兴产业。
此外,河北省也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三、教育状况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河北省也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在近年来,河北省有不少学校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奖项,表明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
四、环境状况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河北省面临着空气质量、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此,河北省政府加大了绿色发展的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应用。
同时,河北省也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五、旅游资源河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河北省还有其他许多旅游景点,如承德避暑山庄、石家庄的石家庄博物院等。
近年来,河北省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六、结论和建议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可以看出河北省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但也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建议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保工作;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
此外,河北省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吸引力和服务质量。
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省统计局今天(5月8日)公布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初步汇总,2010年11月1日零时标准时点上,全省常住人口为7185420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7436590人相比,增长6.55%。
总人口数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六位。
十年总人口增加近442万【数据】十年来,我省共增加441761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4%。
【解读】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概念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全国十年来人口增长5.84%,对比之下,我省6.55%的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殷志林介绍,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万-50万之间。
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具体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普查显示,近十年,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省内、省际间的流动。
流动性增强,说明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资金流、人流、物流的发展。
总体上看,我省人口流入流出数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是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四市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入市,说明这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活跃程度、人口聚集能力比较强。
户均人口3.36人【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0395118户,家庭户人口为685386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人减少0.23人。
【解读】“家庭户均人口减少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带来的经济现象。
”殷志林介绍,由于居住面积的增加,原来三代人共居一个屋檐下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大量的父母和已经成家的儿女分开居住,大户家庭变为小户家庭;此外,随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过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家庭规模逐渐变小。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表格材料)-试卷19(总分70,考试时间90分钟)5.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每题所给出的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
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 2013年东部地区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比中部地区的多( )。
A. 0.38万元B. 0.65万元C. 0.80万元D. 1.06万元2. 2013年西部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约是商服人员的( )。
A. 2.5倍B. 2.6倍C. 2.7倍D. 2.8倍3. 2013年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约为东北地区的( )。
A. 1.4倍B. 1.6倍C. 1.8倍D. 1.9倍4. 2013年中部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约比专业技术人员的多( )。
A. 42.2%B. 44.7%C. 46.8%D. 48.5%5.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都是最低的B.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商服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都是最低的C.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均比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多1万元以上D. 2013年全国各地区中单位负责人的年平均工资均是办事人员的2倍以上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6. 2000-2012年,下列哪项增长速度最快?A. 招生数B. 在校学生数C. 毕业生数D. 教职员工数7. 2000-2012年,专任教师与教职员工数的比例最高的是( )。
A. 2003年B. 2005年C. 2009年D. 2012年8. 2009-2012年,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
A. 1%B. 3%C. 5%D. 7%9. 从2000年起,哪一年研究生招生数累计达到10万人?A. 2009年B. 2010年C. 2011年D. 2012年10. 根据资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0--2012年,高校数量只有2年没有增加B. 2012年的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比2009年高C. 2000--2012年,在校的本专科生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D. 2000--2012年,研究生毕业生数一直在增加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河北省人口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上是好的。
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和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
”那么,我省当前以及未来的人口形势如何呢?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现将我省人口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一)河北省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及在全国的地位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口达到6668万,位居全国第6位。
河北省又是一个实行计划生育较早的省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率先响应党中央指示,成立节制生育领导小组,开展节制生育知识宣传,之后各级普遍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1972年正式提出了“晚、少、稀”的生育政策,并将人口计划列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标志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河北省所总结的人口预测及制定人口规划的“乐亭法”在全国推广。
河北省自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与全国相比,河北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自然增长率自1991年降低到10‰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三低”转变的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早6-7年(如图1所示),在各省(市、自治区)排第6位。
二是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并趋于稳定。
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1年的5.01(1966-1970年期间平均为5.15)下降到1990年的2.35,1990年之后又继续下降到2005年的1.58。
三是人们的生育意愿有了转变。
从对河北省承德、邯郸两市农村进行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到,人们的生育意愿由过去的“多子多福”逐步向“少生优生”转变,但在部分群众中还存在生男孩的偏好,这是生育率出现反弹的一个潜在动力。
图1 全国和河北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变动曲线(二)控制人口增长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自1972年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河北省累计少出生人口3400多万人,人口规模加速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使人口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和发展中,为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河北省人口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河北省的人口发展形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河北省的人口总量较多。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河北省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8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3.1%。
这使得河北省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一高人口密度对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调控人口规模,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河北省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次,河北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北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已达到11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2%。
老龄化人口对社会养老、医疗和人力资源的需要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养老压力,是河北省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河北省的人口结构不均衡。
河北省主要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地区,南部包括石家庄、邯郸等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集聚较多;而北部地区如承德、张家口则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人口结构不均衡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大等问题,也给河北省的人口发展带来了挑战。
如何促进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是河北省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外,河北省的人口迁徙问题也需要关注。
受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影响,河北省的人口迁徙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大城市如石家庄、唐山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导致了人口过度集中和城市资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导致村庄空心化和农业生产力下降。
如何引导人口迁徙,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河北省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河北省的人口发展形势面临着一些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竞争力较低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目前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产业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且布局不合理,产业升级慢,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二是多数行业的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整的产品链,行业整体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不高;三是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四是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初级产品较多,但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知名品牌。
由此可见,河北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不高,产业潜力有待发掘。
(二)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河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但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总体文化水平不高。
河北省人才总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河北省省际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迁出人口的文化程度,高端人才严重流向京津,这就使得河北省处于人才洼地的不利地位。
省会城市石家庄高层次人才聚集程度不高,人才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外来优秀人才,河北省城市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变和提高。
(三)环境竞争力不强环境竞争力是指城市环境状况,如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自然风景、绿化面积和人工建筑的优美和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皇岛的自然环境优势明显,依山傍水,是河北省少有的山水型城市。
另外,河北省其他几个城市环境绿化和环境建设还停留在中低水平阶段,环境质量亟待提高。
省会石家庄空气污染严重,唐山和邯郸两座重工业城市的钢铁、矿山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河北省环境竞争力总体来说还较低。
(四)缺乏城市品牌效应城市品牌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品格和价值导向等综合功能的结构性呈现。
但是河北省除了省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廊坊和沧州多少有一点品牌特色外,其他城市几乎没有独特的品牌优势。
二对策与建议(一)加快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中,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越的经济基础是吸引人才资源流入、提高社会稳定度、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河北省统计局2011年5月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7185420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743659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417612人,增长6.55 %。
年平均增长率为0.64%。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0395118户,家庭户人口为685386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人减少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430303人,占 50.7%;女性人口为35423899人,占49.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63下降为102.84。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9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4251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13167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29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77197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98人上升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43人上升为12709 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139人上升为4440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194人下降为24661人。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师资和校舍的预测分析,探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人口变化趋势分析中,发现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在师资情况分析中,发现师资结构相对合理,但教师总量仍需增加。
校舍现状分析显示,部分地区学校设施老化严重,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和建设。
未来预测部分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师资和校舍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义务教育、人口、师资、校舍、预测分析、变化趋势、未来预测、影响因素、结论、政策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为什么要进行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在进行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析。
在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是关乎社会发展和未来的重要阶段,而人口、师资和校舍是支撑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人口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规模和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省人口的结构和规模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人口进行预测分析,以适应未来的教育需求。
师资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对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通过对师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为未来的教育规划提供参考。
校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条件和环境。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校舍老化问题的存在,对校舍进行预测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进行人口、师资和校舍预测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应对未来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师资和校舍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变化趋势、师资情况和校舍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情况,为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调研河北报告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北方,背靠太行山脉,面朝渤海,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省份。
以下是关于河北省的调研报告:一、经济发展情况1. 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2. 河北省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也较为突出。
3. 河北省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1.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相对较发达,而北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
2. 河北省政府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环境问题1. 由于重工业发展较快,河北省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问题。
2. 河北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关闭高污染企业、推广清洁能源等,以改善环境质量。
四、农业发展1. 河北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量较高。
2. 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五、人口流动问题1. 河北省的人口流动较为频繁,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
2. 河北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农村就业扶持等,以促进人口流动与农村发展的结合。
六、旅游资源1.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城、避暑山庄等世界文化遗产。
2. 河北省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提升旅游设施、推广旅游品牌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七、教育和科技创新1. 河北省在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2. 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关于河北省的调研报告,针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农业发展、人口流动、旅游资源、教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师资及校舍情况预测分析——基于PADIS-INT软件张彩霞;王会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政策的实施,河北省各地区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快速减少,逐渐出现“空巢”学校.因此,各地纷纷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国于2016年初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意味着,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正式步入“全面二孩”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生儿的数量将如何变化?未来四十年,中小学校舍与教师的缺口将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关系到学龄人口的教育发展,也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PADIS-INT软件,对河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教职工、校舍等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得到河北省对未来教职工与校舍的需求量,据此提出应对未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全面二孩;学龄人口;九年制义务教育;师资;校舍【作者】张彩霞;王会英【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2(一)学龄前人口总量逐渐增加,1-2岁组所占比重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全省2010年“六普”时学龄前人口为570.36万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学龄前人口总量增加135.43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13.54万人。
但其中“六普”同“五普”比较,0岁与3-5岁组占学龄前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唯有1-2岁组占学龄前人口比重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
(二)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快速减少,各个年龄组变化显著根据河北省的学制情况,6-11岁为小学学龄人口年龄;12-14岁为初中学龄人口年龄。
从表2来看,2010年全省小学学龄人口为449.88万人,比2000年减少176.04万人。
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依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全省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教育文化强省的建议。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一)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6岁及6岁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指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及以上人口)6399.69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6.7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五普”)提高4. 9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93%,比“五普”提高4.9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80%,比“五普”提高5.28个百分点;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8.23%,比“五普”提高6.37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79%,比“五普”降低8.71个百分点(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见表1)。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89066人,比“五普”增长3292人。
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98人上升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43人上升为1270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139人上升为4440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194人下降为24661人(见表2)。
(二)文盲率逐年下降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的数量和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省扫盲工作尤其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大提高,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文盲人口明显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文盲人口依次减少为1 178.96万人、937.08万人、442.52万人、187.74万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降低为22.24%、15.34%、6.64%、2.61%,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依次降低为32.14%、21.62%、8.59%、3.14%(见表3、表4)。
(三)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180.0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71.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22.2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 771.97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19.95%。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迅猛,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平缓增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呈现减少趋势。
(四)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257.39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81.23万人,增长237.97%;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416.21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98.31万人,增长30.93%;初中程度的女性人口为1490.26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318.74万人,增长27.21%;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958.38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233.51万人,减少18.91%。
从分性别文盲率看,我省女性文盲率下降快于男性。
1982年“三普”男性文盲率为19.09%,女性文盲率为45.72%,相差26.63个百分点;1990年“四普”男性文盲率为12.84%,女性文盲率为30.69%,相差17.85个百分点;2000年“五普”男性文盲率为6.47%,女性文盲率为10.76%,相差4.29个百分点;2010年“六普”男性文盲率为1.58%,女性文盲率为4.71%,相差3.13个百分点(见表4)。
男性与女性文盲率差距逐步缩小,表明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明显。
(五)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水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不同层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8.87年/人,在全国排第16位,高于全国8.80年/人的平均水平。
(六)差距依然存在“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河北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3位,每十万人中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0位,处于较低水平。
文盲人口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居于全国第11位。
从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看,河北省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才能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七)城乡差距较大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水平不同,致使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人口多1.91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985人,高8.17倍;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190人,高1.66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个百分点(见表5)。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一)对生育率的影响有效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比重依次降低为42.21%、45.41%、39.10%、26.65%、11.18%;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重依次降低为19.77%、20.14%、16.87%、11.74%、0.61%(见表6)。
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即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低,反之,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高。
(二)对从业的影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口文化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六普”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人口在不同行业所占比重不同。
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中,有82.50%的从事于农、林、牧、渔业;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口中,有64.00%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3.57%的从事制造业;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口中,有33.52%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8.97%的从事制造业,13.13%的批发和零售业;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口中18.59%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8.40%从事教育,14.15%从事制造业。
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等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等收入水平、待遇、层次相对较高的行业(见表7)。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互为促进。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科学和技术,即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其生产潜力也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就越高。
1、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人均GDP增加3%。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密切关联,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即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好。
如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4年、0.75年、0.21年和0.51年,其人均GDP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 7.16%、18.30%、11.08%和8.77%,而衡水市、邢台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其人均GDP也偏低(见表8)。
2、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
2010年,全省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87.43%和62.12%,比2000年上升3.78个百分点和11.68个百分点。
十年间,全省有213.91万人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二、三产业。
3、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000年“五普”以来,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4年提高到2010年的8.87年,提高了1.13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上升了一个档次。
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661.2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6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478.9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8.0元分别增长了1.87倍和1.40倍。
三、发展教育事业,向文化强省跨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关乎河北省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
根据公共教育增长原则,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增长速度应快于发达国家当前同期的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确定了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原则,规定我国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和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原则。
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优先保障重点保障教育财政支出;加大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提倡社会办学、多元化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