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油镜指的是为了减少高倍镜的折光,在物镜和玻片之间滴上松节油等.所以油镜其实就是给高倍镜物镜和玻片之间加油.而所有高倍镜之前都先要用低倍镜观察,是因为低倍镜下好找目标。
低倍镜放大10倍,高倍镜放大40倍,油镜放大100倍,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既便于找到目标,又方便调焦距。
要使显微镜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大聚光器光圈,同样设置下低倍物镜比高倍物镜视野亮把材料切薄一点透光较好使用滤光片,增加反差和清晰度。
向上调节聚光器。
2.怎样区别活性污泥中的几种固着型纤毛虫大多数情况下,会遇到钟虫、柄纤毛虫、累枝虫等。
三种虫形态均类似钟的形状,钟虫每个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连接;柄纤毛虫类似钟虫,量很大,只是在根部汇聚在一根柄上,可以理解成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钟虫;而累枝虫就像是树,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柄,然后很多个柄上又分出很多个“钟虫”。
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时注意什么问题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如果不固定的话你进行染色后水洗去多余染料的同时会将菌体一并冲走注意的就是不要弄死细胞咯!不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如果是用火,那就是不要烧死它们,用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过两次就好。
Over一般我都是用酒精灯的外焰烤的但是要注意温度.温度过高挥出现变形细胞。
温度已载玻片接触手背,手背不觉得烫为宜.加热只水分蒸发完全后,再在酒精灯外焰上通过两到三次,就成了。
革兰氏染色法中若只做1~4步,不用番红染液复染,能否分辨出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细菌大多可以按照革兰氏法划分,在杀菌方面自然管用,还有实验方面,比方说,实验需要G阳性细菌作为研究材料,如果最后需要杀死细菌获取什么代谢产物,已知是G阳性细菌,那就有目的地杀除了,摒除了盲目手段。
6.培养基是根据什么原理配制成的?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的不同成分各起什么作用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及其相互比例配制的.牛肉膏和蛋白胨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琼脂只为培养基提供半固体的支撑结构,不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十二环境中四环素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组员:吴富华,张真,,金炯震环5205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环境中分离四环素抗性菌的实验方法。
2、分离获得四环素抗行菌。
3、检测并分析获得的菌株的四环素抗性强弱。
4、学会通过16SrDNA鉴定实验获得的菌株的种属。
二、实验要求1、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富集培养是否成功。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作适当的分析或解释。
3、获得至少一株四环素抗性菌(不要多于三株),并进行短期保存。
4、根据实验视频指导和说明,完成菌株基因组DNA纯化,16SrDNA的PCR扩增。
5、比较各组筛选出的抗性菌抗性强弱。
6、各组间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抗性菌抗性的影响因素。
7、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的作风,并给出评价。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琼脂粉,酵母膏,胰蛋白胨,氯化钠),提供四环素,琼脂糖,灭菌条件。
2、室温和37℃恒温培养箱和摇床。
3、离心机,漩涡震荡仪,PCR仪,电泳仪,紫外成像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略)1、配置富集培养基和四环素梯度培养基2、四环素抗性菌富集培养3、单菌株筛选4、四环素抗性强弱比较5、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6、16SrDNA的PCR扩增7、PCR产物电泳实验内容、具体操作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5.17进行步骤1-4;5.18进行步骤5-10;5.20进行步骤11)(1)选择5.8号挑选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实验;(2)取200μL菌液转移到1.5mL灭过菌的EP管中,10000rpm常温离心1min,去掉上清(得到菌细胞)。
菌细胞可在-20℃冻存。
(3)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取100μL,1mg/mL的溶菌酶/TE加到菌液中,漩涡震荡混匀,37℃温浴1h(溶菌步骤)。
(4)用取液器(移液枪)缓慢吸加500μL(革兰氏阳性)或600μL(革兰氏阴性)裂解缓冲液和20μL,20mg/mL蛋白酶K(proteinase K),充分混匀,50℃过夜(完全裂解细菌并降解所有蛋白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体会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研究利用微生物来修复环境污染和控制环境污染源的一个研究领域。
因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愈发重要。
本文将以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来阐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
首先,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因为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
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教学内容尽量以实验为主,而非纯理论概念。
我们重点阐述实验内容,既有理论讲解,又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
其次,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上课时,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培养分析思维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实验结论。
同时,我们提供一定的实验资源,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践中更有成效。
此外,我们还增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战实践机会。
比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整个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验过程。
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用微生物来影响环境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到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比如,实验室中的药物和易燃易爆物品要管理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此外,实验室中的设备也要定期维护,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教会他们正确的实验室用途。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学生要掌握实验技能,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战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范例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接种技术及菌落形态的观察姓名:张世凡学号:20133048012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习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灭菌技术。
4、从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5、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6、平板菌落计数。
7、抗Cu菌的筛选。
8、观察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及与其相应的菌落的形态特征。
9、通过观察和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菌落形态,达到初步鉴别微生物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本实验采用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筛选霉菌)、高氏1号淀粉琼脂培养基(筛选放线菌)。
2、灭菌原理:本次实验中培养基、移液枪头等采取加压蒸汽灭菌法。
加压蒸汽灭菌器是能耐一定压力的密闭金属锅,加压灭菌的原理在于提高灭菌器内的蒸汽温度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用具采用干热灭菌法,另外还有膜过滤灭菌法。
接种时对接种针等采用灼烧灭菌。
3、分离纯化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平板表面涂布法,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此法加样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mL以下,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现正置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
平板划线法也可以分离从而获得单一菌落以观察其形态特征。
4、微生物的接种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适合该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环境中的微生物大肠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法微生物的染色与鉴定平板菌落计数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离心泵性能测定板框过滤实验干燥实验环境化学实验项目水体中总磷、生产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天然水体中氨氮的测定底泥中铬的简单状态鉴别底质对汞的吸附作用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电位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氟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软饮料中防腐剂和色素的检测环境监测实验项目目恃比色法测定水中色度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浊度纳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酸性高锰酸钾指数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的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 r碘量法测定硫化物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挥发酚的测定重量法测污水中石油类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城市交通噪声测量环境仪器分析实验项目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内标法测定邻二甲苯中杂质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H4混合气体高效液相色谱法甲苯含量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测定废水中的阴离子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钙,镁的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水中的重金属气相质谱法测定气体组分利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差值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微量苯酚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Ce4+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Fe2+的含量NaOH电位滴定法测定H3PO4的含量及H3PO4的各级酸离解常数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Cl- I-的含量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粉尘密度的测定粉体粒径分布的测汽车尾气中总悬浮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测定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测定室内空气中总悬浮物及VOCs的测定旋风除尘试验袋式除尘试验吸附法去除气体中的VOCs的实验及模拟生物法净化VOCs的实验及模拟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实验气浮离子交换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水充氧实验废水可生化性测定厌氧污泥活性的测试污泥脱水性能测定环境工程试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代号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期安排任课教师教材或参考书090210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Microbiologcy第五学期白卯娟自编实验讲义0902106 环境监测实验Professional experiments for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第六学期鲁风芹环境监测实验刘0902107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Water Pollution ControlEngineering第六学期路明义水污染控制工程090210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0902215 环境化学实验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alChemistry第五学期周贵忠自编实验讲义0902216 环境仪器分析实验Apparatus Analysis ofEnvironment第四学期孙玉焕自编实验讲义。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认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学习微生物画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能够独立进行生活,它的种类繁多,但基本形状有四种: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1)球菌: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根据它们相互联结的形式可以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一般为0.5~1μm。
(2)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大小以宽度×长度表示,各种杆菌的长度与直径比例差异很大,有的粗短,有的细长。
如大肠杆菌就比较细而短、枯草杆菌粗而长。
杆菌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工农业生产中所用的细菌大多是杆菌。
(3)螺旋菌:细胞呈弯曲杆状,螺旋菌细胞壁坚韧较硬,常以单细胞分散存在。
大小一般为(0.3~1.0)μm×(1.0~50)μm,根据其弯曲情况可分为弧菌、螺菌、螺旋体。
弧菌只有一弯曲,而螺菌有2~6个弯曲。
其大小为0.3~1×1~50μm。
若菌体弯曲螺旋圈数较多者,无坚韧的细胞壁,比较柔软,能自由运动,通称为螺旋体。
2、细菌的特殊构造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1)荚膜:是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液状、胶质状的物质。
用显微镜观察,中心部位是细菌菌体,在暗色背景下荚膜呈透明状环绕菌体。
(2)鞭毛和菌毛:鞭毛是某些微生物细胞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物。
直径为0.1~0.2μm,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经过特殊的鞭毛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鞭毛。
(3)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壁厚、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形成的位置、形状、大小可因菌种而异。
实验七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实验目的:1.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实验原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为了获得单个菌体,首先必须把要分离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稀释,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在平板上,由一个菌体繁殖成单个菌落,这样,就能从中挑选出所需要的纯种。
由于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所要求的营养条件不同,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制成平板进行分离,然后从菌落形态上的差异,可以把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区分并可计算出其数量,分别接种到试管斜面上,然后,在平板上反复进行分离培养,最后可获得纯种。
仪器和材料:1.实验六中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
2.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一瓶。
3.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
细菌纯种分离的操作方法:一.平板划线法:(1) 倒平板: 将融化并冷至50℃的细菌培养基倒约15~20ml于无菌培养皿中,立即放在桌上轻轻转动使之均匀。
冷后成平板。
(3个)(2) 划线:在火焰旁,左手拿平板,右手拿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原污水)在平板上划线。
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二.稀释平板分离法(1) 取样…(2) 稀释水样以无菌操作按十倍稀释法用无菌吸量管和无菌水将10-3倍的水样稀释至10-4、10-5、10-6倍。
(3) 平板制作将三套无菌培养皿编号,将上述三种浓度的水样各吸0.5ml 于相应的培养皿中。
加热融化培养基,待其冷至约45℃时以无菌操作倾注10~15ml 入培养皿中,马上将培养皿平放桌上轻轻转动使之混合均匀,冷却后成平板。
倒置,于37℃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三.平板表面涂布法a.稀释样品b. b.倒平板c. c.涂布d. d.培养e. e.结果观察细菌的接种方法:(1)斜面接种技术操作时下图的顺序,并注意教师的示范操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性试验报告环境水样微生物学指标检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班级:环境131班组别:环境微生物实验B组组员:目录前言 (3)实验目的和要求 (3)采样安排 (3)医学院采样点分布图 (4)西安工业大学采样点分布图 (4)医学院采样过程照片 (5)西安工业大学采样过程照片 (5)采样数据记录表 (5)材料方法 (5)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5)仪器 (5)培养基 (5)实验原理与步骤 (6)实验一 (6)实验二 (6)实验三 (7)实验四 (8)实验五 (8)实验六 (9)结果与分析 (10)采样记录 (10)水样总细菌群落测定 (10).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结果的观察 (13)平板分离及革兰氏染色结果记录 (14)平板分离得到的阳性菌落的相应特征记录 (19)复发酵结果的观察和大肠菌群数目的MPN统计 (20)大肠菌群数目的MPN统计 (21)参考文献 (21)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2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性试验报告——综合实验环境水样微生物学指标检测前言运用综合应用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独立完成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操作及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观察、描述,可初步进行鉴定、分类(此步不作要求)。
可以为污水、垃圾等生物处理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和要求自来水、河、池、湖水、纯净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检测水样来源:西安工业大学湖水和西安医学院湖水1、基本内容●学习水样的采样方法,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技术测定水中细菌总数;采用多管发酵法(MPN)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说明多管发酵法检测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记录并报告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与讨论,经与国家标准比对检查,水质状况分析。
2、基本要求●全面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水中细菌总数测定方法;了解水质与细菌菌落之间的相关性;●了解总大肠菌群数量指标在环境领域的重要性;●掌握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功能菌(絮凝菌)的分离、筛选与性能研究实验须知*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2. 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建立无菌概念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能够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基本要求1. 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以免手忙脚乱,影响实验课效果。
2. 实验前,按内容要求仔细检查所需仪器、药品是否齐全,若有问题及时提出。
3. 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不得马马糊糊,否则会造成错误,甚至出现事故。
4. 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对于连续观察的实验,必须认真记下每次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5. 使用贵重精密仪器时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用毕要复原,并进行登记。
实验使用的一切物品实验完毕均放回原处。
损坏仪器照价赔偿。
6. 实验室要保持整洁、干净,不准大声喧哗,勿随意走动,严禁吸烟,不许吃东西,不准随便乱丢废物。
7. 实验过程中,一些易燃品如乙醇、丙酮等切勿接近火焰。
如遇火险,要先切断火源,再用沙土或湿布灭火,必要时应使用灭火器。
8. 使用过的废液及琼脂培养基不得直接倒入水池内,应先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再将废液倒入下水道,将琼脂培养基埋掉。
9. 离开实验室前要将桌面擦净,清扫卫生,检查电源、火源、自来水、门窗是否关闭,以确保安全。
实验一、絮凝菌分离、筛选准备实验(器皿的包装、无菌水、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器皿的包装(一)实验目的学会微生物技术实验中所用器皿的包装方法及意义。
(二)包装方法1.培养皿的包装用牛皮纸或旧报纸进行包装。
包好后灭菌备用。
2. 吸管的包装在已干燥的吸管的平头端距0.5cm处,塞长约1.5cm的棉花,松紧要合适。
过松,棉花易脱出;过紧,吹吸费力,甚至吹吸不动。
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吸管中的细菌吸入口中,同时又防止口中的细菌吹入管中。
将塞好棉花的吸管的尖端,放在裁成4cm ~ 5cm宽的长报纸条的一端,吸管与纸条约成45º角。
折叠纸角,包住吸管尖端,然后以螺旋式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搓转,纸条将吸管包紧,余下的纸尾打成结。
将这样包好的几根或几十根吸管放一起,再用一张牛皮纸或两张报纸包装,然后干热灭菌。
3.三角瓶的包装在三角瓶的瓶口上塞上合适大小的瓶塞(棉塞或泡膜塑料塞),在瓶口外面包上2层至 3层报纸,扎好灭菌。
若进行湿热灭菌,最好再包一层牛皮纸或铝铂,以免打湿棉塞。
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实验目的1.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3.了解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二)材料1.培养皿(直径9cm)4套、移液管(10毫升、1毫升)、三角瓶(250毫升、150毫升、50毫升)、烧杯、量筒(100毫升)、漏斗、漏斗架;2.牛皮纸(或报纸)、纱布、棉花;3.玻璃珠、蒸馏水(配培养基用);4.分离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5.筛选培养基{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20 g , KH2PO42g , K2HPO45g , (NH4)2SO40.2g ,NaCl 0.1g ,尿素0.5g ,酵母膏0.5g)。
5.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烘箱、电炉、冰箱等。
(三)操作步骤1.无菌水的制备在150mL三角瓶中加90mL蒸馏水,放20粒 ~ 40粒玻璃珠(用以打碎污泥颗粒,使其中的微生物游离出来),塞上硅胶塞,包扎好,灭菌备用。
2.培养基的制备(1)制备培养基的过程及要求①配制取一合适的干净烧杯,先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按培养基的配方依次称取各种成分,并依次加入蒸馏水中。
在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加热,用玻璃棒不断地搅动,待药品全部溶解后,补加蒸馏水至所配体积。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将琼脂加入继续搅拌,以防糊底。
②分装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烧瓶中。
分装时培养基不能滴到瓶口上,以防瓶塞被污染。
分装量视需要及容器大小而定。
液体培养基的高度为容器高度的1/4~1/3。
(2)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按说明称取一定量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于250毫升三角瓶中,根据(1)进行配制,趁热分装,塞好棉塞,包上牛皮纸,扎好,灭菌。
3.高压蒸气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法是利用高压蒸气锅进行灭菌的方法。
高压蒸气灭菌锅有自控式和非自控式两类。
实验室通常采用的是非自控式高压蒸气灭菌锅。
非自控式高压蒸气灭菌锅又分为手提式和卧式两种,其结构和基本原理相同。
压力锅上主要有压力表、加水口、排水口、安全阀、放气阀等;热源有电炉、煤气或蒸气。
高压蒸气灭菌锅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加水热源为蒸气的不需加水。
若为煤气灯或电炉的则应先加水(由加水口加水至水线)。
(2)将待灭菌的物品装进灭菌锅内(注意:物品不能放得太紧,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关严锅盖,同时拧紧对角线的一对螺旋,勿漏气。
(3)点火若为电源要插好插头,或打开开关;若为蒸气要缓慢地打开蒸气进口,蒸气不可过猛冲入锅内。
(4)锅内水沸腾后或压力为0.35kg/cm2时,开启放气阀,利用蒸气驱走锅内空气。
过几分钟,待达到100ºC或放出白色蒸气时,表明空气确已除尽,关闭放气阀(请注意:空气一定要排尽,否则,达不到一定压力时的相应温度,影响灭菌效果)。
(5)关闭放气阀后,随着蒸气的增多,锅内温度和压力随之升高,当达到所需压力时,即灭菌开始,此时要控制热源,以维持所需要的压力。
不同的物品,所需压力及灭菌时间长短不同。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1.05kg/cm2,灭菌20min;玻璃器皿和无菌水用1.05kg/cm2,灭菌30min。
(6)到预定灭菌时间后,切断热源,自然降压,指针回“0”时,打开排气阀(应注意:排气阀不能早早打开,以防因压力突然下降,培养基冲出,造成损失且弄湿棉塞)。
(7)揭开锅盖,取出物品,将剩余的水放掉。
(8)待已灭菌的物品(装有牛肉膏琼脂的试管除外)冷却后置于37ºC恒温箱内培养24h,若无细菌生长,贮于冰箱或阴凉处备用。
4.筛选模型的建立样品采集→稀释→富集培养→平板划线→挑菌落→纯化培养→初筛→富集培养→复筛→高效絮凝剂产生菌。
5.记录结果(1)你所做的培养基有无异常现象出现?请分析原因。
(2)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能否用同一种培养基?请说明理由。
思考题1.请回答高压蒸气灭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2.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各成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培养基适于培养哪类微生物?3.配培养基时能否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为什么?实验2 絮凝菌的分离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接种方法;2. 掌握纯种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在土壤、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等构筑物中,微生物都是以群体形式混杂在一起的,要了解其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降解机理及优势类群,需要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工作对污染控制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到的有着特殊降解能力的高效菌种,投放到处理系统中,可强化系统的处理能力,提高其处理效果。
要想得到某微生物的纯种,通常是根据其对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等条件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再用经过分离、纯化,直至得到纯菌体。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分泌物产生的高效、无毒、能生物降解的水处理剂,它克服了常规的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对人体有害和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
能产生絮凝性的微生物种类多,且具有广谱絮凝活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生物絮凝剂研制的关键问题是成本过高,因此,筛选高效絮凝剂产生菌,提高絮凝活性,降低成本成为生物絮凝剂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仪器、材料1.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接种环、载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2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基、无菌水、灭菌移液管、灭菌三角瓶、灭菌培养皿等。
以上材料均由实验1备妥。
四、操作步骤1.取样用无菌三角瓶取一定量的有代表性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样品,立即送实验室检测。
若不能马上处理,必须存入冰箱,但不得超过12h。
2.样品处理取20g (或适量)样品放入内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振荡20min,将团粒打碎。
3.制平板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融化,然后冷却至45ºC左右,以无菌操作,倾注于无菌培养皿内,其厚度约为0.3㎝。
根据经验,直径为9㎝的培养皿一般倾注15mL~20mL培养基为宜。
倾注前,应先将盛有培养基的容器瓶口或管口于火焰上转烧一圈。
培养基注入后,立即盖好皿盖,平放于桌面上,轻轻转动,待凝固后,即成平板。
4.稀释分离(1)样品稀释称取10g样品,以无菌操作加到90mL 无菌水(内有玻璃珠)中,振荡,摇匀,浓度即为10-1的菌液。
(2)样品处理将稀释好的样品放于水浴锅(80度)处理25分钟。
(3)倒平板将培养皿编号。
在无菌条件下,先用1支1mL 移液管吸1mL菌液注入已编号的培养皿中。
每个培养皿中加入已融化且冷却至45ºC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注意:温度过高易将细菌烫死;过低易凝固),迅速轻轻地在平面上转动,使培养基与稀释液混匀(注意:不能沾到培养皿内壁上或溢出皿外)。
冷却后,30ºC恒温倒置培养48h,取出,放于冰箱停止培养,为实验3备用。
思考题1.絮凝菌的筛选为何先进行分离?2.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分离效果?实验3 絮凝菌的筛选及絮凝性能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理解微生物的筛选概念2.掌握微生物筛选方法二、材料发酵培养基(由实验1准备);4g/L高岭土悬浊液;5mL1%(wt %)CaCl2三、操作步骤1.3 筛选方法用接种环将实验三分离到的菌种接种到装有40ml发酵培养液的200ml三角瓶中进行预发酵培养,温度设定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 ,18~24h后,按2.5 %的接种量将预发酵培养液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72 h (温度和摇床转速与预发酵同)。
通过测定各培养液的絮凝率进行初筛,对初筛获得的菌进行平行发酵培养,将絮凝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的菌株作为复筛菌种。
1.4 絮凝剂样品的制备将发酵液于12000r/min 离心10min ,取上清液作为絮凝剂样品.1.5初筛,2mL培在100mL量筒中加入93mL 4g/L高岭土悬浊液,5mL1%(wt %)CaCl2养液,将量筒颠倒3~5次,目测,使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成较大絮状体的为有絮凝活性的菌株。
1.6 复筛在100mL量筒中加入80mL蒸馏水,0.4g高岭土,5mL1%的CaCl溶液,2mL絮凝剂2样品,然后加蒸馏水至100mL,调节pH 至7.0,溶液倒入150mL 烧杯中,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快速搅拌1min,慢速搅拌3min,静置3min,用吸管吸取一定深度的液层于722型分光光度计550nm处测定吸光度,以不加发酵液的吸光度为对照来确定菌发酵液的絮凝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