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选举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根据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第六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选举机构第三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四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五章各少数民族的选举第六章选区划分第七章选民登记第八章代表候选人的提出第九章选举程序第十章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辞职、补选第十一章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选举法专题讲稿杨庆德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领导:我国现行的选举法是2010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一部重要法律。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制定第一部选举法开始到现在,我国的选举法经过6次较大修改,形成了目前这部比较完备的基本法律制度。
选举法共十章五十七条,虽然内容比较多,但通俗易懂,细致规范,操作性很强。
按照这次培训班安排,今天的讲座不讲全部内容,我想主要把选举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需要代表们明确的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尽可能讲得简洁明了,使大家对选举法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大概的了解,就算达到目的了。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是选举的基本概念;二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概况;三是选举法的主要内容;四是选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的基本概念选举选举从字面上讲就是选择和推举。
现代社会是指选民或代表根据自己的意志,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选出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或国家权利机关组成人员的行为。
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制度的基础环节,是由选举原则、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法律规范组成的总称。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公民有投票选举他人或被他人推选的法定条件和资格,也就是公民既有选举权,同时又享有被选举权。
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名额的一种制度,它是与等额选举相对应而言的。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由选民投票选举确定代表的就叫直接选举;由代表投票选举的叫间接选举。
无记名投票即选票上不署投票人姓名的选举行为,也包括秘密投票。
过半数有效是指参加投票的人数超过全体选民或全体代表的半数以上才有效,也称两个百分之五十以上原则。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概况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也是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基础,是实现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利的一项重要民主形式。
我国从1953年制定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经过1979年、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09年的6次修改,使这部法律更加完备,更适合我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