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
- 格式:ppt
- 大小:925.50 KB
- 文档页数:45
支原体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形状类似丝状或杆状的一种微生物。
感染支原体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相应的病症。
支原体通常分为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形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通常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也可以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繁殖,通常情况下繁殖速度是比较慢的,抵抗力比较弱,对热、干燥比较敏感,同时对于乙醇、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等药物也比较敏感。
支原体通常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等,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的,但是如果机体免疫力低、日常护理不当从而导致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会导致支原体过度繁殖从而诱发疾病,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当患者出现这种症状,建议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衣物,合理饮食。
支原体名词解释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够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所以被称为支原体。
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
对人致病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溶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
巨噬细胞、lgG及IgM对支原体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防治的原则如下:肺炎支原体,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的药物有很多,比如大环内酯类的药物,喹诺酮类的药物;针对溶脲支原体应该加强宣教,切断传播途径,感染的患者可以用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的药物治疗。
支原体开放分类:生物学、微生物学、原核生物、解脲支原体目录• 【定义】• 【发现】• 【性状】• 【感染】• 【诊断】• 【培养】• 【机理】• 【对比】【定义】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
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发现】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
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
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两种,约有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两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
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
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些,说明女性的生殖道比男性生殖道更易生长支原体。
另外,分解尿素支原体的感染率要比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为高。
【性状】·形态与结构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
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
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
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胆固醇。
支原体感染的病原体特征与分类支原体(Chlamydia)是一类微小的细菌,属于真核生物。
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感染的病原体特征和分类。
一、病原体特征支原体具有以下特征:1. 微小体结构:支原体的大小约为0.2-1微米,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
它们无法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真实形态。
2. 肉眼不可见:由于支原体体积极小,因此肉眼无法看到支原体的存在。
只能通过特殊的染色和显微镜技术才能检测到。
3. 内寄生生活方式:支原体在宿主细胞内寄生,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
它们不能自主合成三磷酸腺苷(ATP),需要从宿主细胞中获取能量。
4. 代谢简单:支原体的代谢功能相对简单,不能独立合成多种营养物质。
它们缺乏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无法合成ATP,因此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的能量。
二、病原体分类根据支原体的病原特征和宿主范围,支原体可分为两类:人类支原体和动物支原体。
1. 人类支原体:人类感染的支原体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 沙眼衣原体:被认为是导致沙眼和性传播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沙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感染疾病,严重时可致盲。
- 肺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是引起肺炎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它可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喉炎等。
2. 动物支原体:动物支原体主要包括畜牧动物支原体和鸟类支原体。
- 畜牧动物支原体:畜牧动物感染的支原体主要包括猪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和家禽衣原体(Chlamydia suis)。
它们可以导致畜禽的眼部、呼吸道和生殖系统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畜禽死亡。
- 鸟类支原体:鸟类感染的支原体主要包括禽衣原体(Chlamydia avium)。
它可以引起鸟类的眼部感染,严重时可导致鸟类失明甚至死亡。
支原体知识点总结一、支原体基本知识支原体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样微生物,属于支原体目(Chlamydiales),支原体科(Chlamydiaceae),支原体属(Chlamydia)。
根据其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支原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支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猫-狗支原体(Chlamydia felis,Chlamydia canis),以及鹦鹉支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等。
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2-1.5微米。
它缺乏细胞壁和细胞质鞘,主要由细胞质膜、细胞模块和核酸组成。
支原体的细胞模块包括核蛋白、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核蛋白是支原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其功能类似于细胞核。
支原体的基因组包括环状DNA,约1.0-1.5兆碱基对(Mbp)大小。
它具有基因变异速度慢、稳定性高的特点,且缺乏代谢途径,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和繁殖。
在宿主细胞内,支原体通过吞噬囊的形成和融合,实现细胞内寄生。
二、支原体感染途径支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性传播。
其中,人类支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部位包括生殖道、直肠和咽部。
猫-狗支原体(Chlamydia felis,Chlamydia canis)通过与感染动物的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饮水感染等方式进行传播。
鹦鹉支原体(Chlamydia psittaci)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接触感染或吸入感染。
在感染动物方面,支原体可以感染猫、狗、鼠、鸟等多种动物,引起呼吸道感染、眼部感染等。
在感染人类方面,支原体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性传播途径感染。
性传播是人类支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年轻人和妇女。
三、支原体致病机制支原体引起感染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侵入性、耐酸性、细胞内寄生和免疫逃逸。
首先,支原体具有较强的侵入性,能够通过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内,并在细胞内形成吞噬囊。
支原体的名词解释支原体,学名Chlamydia,是一类细菌,属于变形菌门(Chlamydiales)。
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它可以感染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引发多种疾病,如性传播疾病、肺炎、结膜炎等。
支原体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健康保护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支原体的发现支原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一位苏格兰医生罗伯特·科赫。
在1907年,科赫在肺炎病人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艾琳氏体”。
随后,德国微生物学家斯坦瑟尔确定了艾琳氏体的外形和特性,并将其归类为一类细菌——支原体。
科赫和斯坦瑟尔的发现为后来对支原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支原体的结构与生命周期支原体是一种微小的细菌,直径约为0.2至1微米。
它们特殊的生活史也是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支原体具有两种生命周期形态,即依赖于细胞内发育的Elementary Bodies(EB)和感染细胞后内含体内发育的Reticulate Bodies(RB)。
EB具有抗环境逆境的能力,可以在体外存活,而RB则具有增殖与合成的功能。
感染者通过空气飞沫、性接触等途径,将EB传播给他人,并感染新的细胞。
一旦RB进入细胞内,它们就会复制和增殖,最终形成新的EB,继续传播。
3. 支原体与疾病支原体感染可引发许多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肺炎、结膜炎等。
其中,性传播疾病是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例如,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症状。
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导致不孕症等严重后果。
肺炎是另一种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疾病。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与一般细菌性肺炎相似,表现为咳嗽、发热、胸痛等。
此外,支原体也可以引发结膜炎,即眼结膜的感染炎症。
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红、结膜充血、眼痒、异物感等症状。
4. 支原体的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DNA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支原体会自愈吗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支原体是一种很特殊的细菌,
它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以及其他的上呼吸道感
染等等。
支原体也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细菌,因为它对抗生素有一
定的抵抗力。
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支原体是不可能自愈的。
但是,有些研究表明,支原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愈的。
这
是因为人体自身有一些免疫机制可以进行抵抗。
当支原体进入人
体后,身体会开始产生抗体来对抗这种细菌。
这些抗体可以帮助
身体清除掉支原体,并且防止再次感染。
但是,支原体的自愈是有一定限制的。
如果感染过程太严重,
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对抗支原体,这时候就需要依靠抗
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了。
否则,支原体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使自愈了,身体内可能仍然存在支原体,这时候身体的免疫机制也需要一直保持高效。
否则,支原体可能
会再次感染身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影响。
总之,支原体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细菌,但身体的免疫机制是可以对抗支原体的。
但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才能避免支原体的再次感染。
如果身体感染了支原体,及时治疗,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
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
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
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两种,约有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两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
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
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些,说明女性的生殖道比男性生殖道更易生长支原体。
另外,分解尿素支原体的感染率要比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为高。
形态与结构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
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
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
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结构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抵抗力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
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裂。
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细菌敏感,但对醋酸铊、结晶紫和亚锑酸盐的抵抗力比细菌大。
对影响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但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作用于支原体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