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课中思维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智力素养,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发现生物规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生物教学的特点、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生物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生物教学的特点生物是一门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的科学,其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 生物学涉及范围广泛: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体系和规律,而且学科之间还有密切的联系。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并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3. 生物学关联性强:生物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不同的生物学知识之间往往有较为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把握其中的规律。
二、逻辑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逻辑思维是指在认识、分析和判断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逻辑性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生物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生物学中经常出现的实验问题、生态问题、进化问题等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解决。
3.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而逻辑思维正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科学精神,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逻辑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还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生物思维道题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生物思维导向题训练
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一则科学新闻或生物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
2.问题提出
在黑板上呈现一道思维导向题,并解释题目要求及答题思路。
3.讨论解答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解答,并对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4.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答,并指出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解答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延伸
提供更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思维导向题,让学生进一步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生物思维导向题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训练和巩固,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手段:
黑板、投影仪、生物思维导向题集锦、小组讨论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
教学效果:
经过生物思维导向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会得到提高,为学习生物和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理科思维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
1. 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物理学中的常见实验方法和技巧;
3. 物理学中的计算和推导方法;
4. 物理学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启发他们思考物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讲解
老师讲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通过实例和案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点。
第三步:示范
老师进行物理学实验的示范,教授实验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四步:练习
老师设计一些物理学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帮助他们提高物理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
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否能够提高物理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老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洪东涯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摘要 批判性思维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生物实验教学为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可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实验也是生命科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方式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包括科学实验与学生实验。
科学实验在教材中,有的以背景材料形式展现。
比如DNA复制机制的发现实验,是科学家实验的真实再现;还有一些科学实验是隐含于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隐含的科学实验。
生物教材中,要求学生动手做的课堂实验,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
而且,课堂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相对较少。
教师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显得非常的重要。
1 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改变创新教育观念近几十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创新要靠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对学生来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习者个体发现或发明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新的方法、新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比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这个实验。
实验的第一步解离:切取根尖2至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盐酸溶液中,在室温下解离10至15min。
这一步按教材操作不是很方便,2至3mm的根尖,由于取材太短的原因,经过解离后会被溶化了。
很多学生用镊子夹来夹去时,竟然找不到根尖,所以无法接下来做第二步漂洗的过程。
如果在解离与漂洗这步骤中,切取的根为3至5cm,这样操作起来很是方便。
只要染色时,把根置于载玻片上,用刀片下尖端2至3mm即可,改进后的实验步骤更加方便。
在本实验中,还要求解离的时间为10至15分钟。
初中生物的逻辑训练教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逻辑推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讲解逻辑思维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推理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
2. 提出一个生物问题,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找出答案。
例如:为什么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会出现肌肤变化?二、逻辑思维训练(15分钟)1. 给学生几个逻辑思维题目,让他们分组解答。
例如:- 如果所有人都是哺乳动物,那么猫是哺乳动物吗?- 如果动物园里有大象和长颈鹿,大象没有尾巴,那么长颈鹿有尾巴吗?2.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答案,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三、生物知识运用(20分钟)1. 提供一些生物现象或生物学概念,让学生用逻辑推理解释或预测结果。
例如:为什么春天植物会发芽?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现象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关系,让他们运用生物知识来解释问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带领学生探讨生物领域中的一些未解之谜或矛盾现象,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物学中的逻辑和规律。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宽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逻辑推理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思考逻辑思维训练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案、PPT课件、逻辑思维题目、生物概念小抄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参考书、课堂参与积极性评价方式: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检查学生的思维笔记、布置相关作业进行个体评价。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指导学生提升能力。
以上是初中生物的逻辑训练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活动创新思维训练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为了培养生物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特制定本创新思维训练计划。
本计划主要围绕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和打造创新生物教学环境三个维度展开。
一、主要目标:1.提升教师创新教学水平,使教师能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营造充满创新精神的生物教学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具体措施:1.组织创新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分享优秀教学案例,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
2.开展创新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比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增设创新实践环节,如生物实验、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分享,共同探讨创新教学路径。
5.对创新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三、预期效果:1.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2.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3.生物教学环境充满创新精神,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通过本计划的实施,努力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生物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亟待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然而,当前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创新学习兴趣有待激发,生物教学环境尚需优化。
为解决这些问题,特制定本创新思维训练计划。
二、工作内容1.组织创新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分享优秀教学案例,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
2.开展创新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比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增设创新实践环节:如生物实验、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分享,共同探讨创新教学路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军弟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5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系统科学的认知离不开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学教师要强调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持续优化。
其中,生物学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以人才全面发展为方向探究教学实践优化手段时,要意识到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生物学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也要立足于高中生物学培养现状,探究可以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方式,通过课堂实践中的不断改革、不断优化,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在社会实践中,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问题。
(一)提高知识理解质量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质疑,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问题论证为方法,通过观察、认知、理解、反思、实践重新认知的过程来深刻地对知识形成更加客观的认知与理解。
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准确、高质量地理解知识。
而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不断反思、不断探究,对现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更深层次生物学规律的探寻,既是其有效理解知识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生物学教师既要立足课堂,不断改善知识教学的方式,也要明确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高中生虽然意识到了批判性思维对学习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环节却存在着缺乏该种思维、难以充分训练的问题,部分高中生学习时更加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对知识进行探究时更加倾向于借助外力而忽视了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意义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必备的能力,它不仅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更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促进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不再是问题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提出者。
只有学会提出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1. 提倡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
2. 问题驱动的教学问题驱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活动课外科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科学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高中生物思维训练
人教版高中生物思维训练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科思维能力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训练方法:
1.归纳总结法:通过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
忆。
3.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
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思维导图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清晰地呈
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学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和规
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思维训练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思维能力。
1/ 1。
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在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逻辑思维对生物教学的意义和未来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物学知识和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
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从而形成科学推理的逻辑框架。
教师还可以设计生物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生物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学生针对生物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对生物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未来生物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发展方向1. 强化逻辑思维训练未来生物教学需要更加关注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2. 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未来生物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对逻辑思维培养的认识和方法,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能力。
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初探
摘要: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思维训练生物实验课操作技能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
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
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
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
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
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
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
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
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
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
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
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
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
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
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
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
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
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
一般说来,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
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
达出来或贮存起来。
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
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
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但是,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
它一般又分为完全归纳、简单枚举法和因果归纳。
简单枚举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同一次科学探索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着的。
但是, 二者又有区别:①归纳是始于观察提出假设,演绎是始于假设提出推断;②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③归纳是发现,演绎是证实。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
目标,坚持训练,训练要得法,教会思维方法,化成能力,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