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
- 格式:pdf
- 大小:112.13 KB
- 文档页数:3
参观周口店猿人遗址感受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神秘色彩的话题。
而周口店猿人遗址,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当我踏入这片土地时,心中满是敬畏与好奇,仿佛即将揭开一段被尘封许久的秘密。
周口店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这里是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
远远望去,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让人难以想象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下,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历史遗迹。
走进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化石和石器的展示。
那些古老的骨骼化石,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远古人类的生命气息。
看着那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我不禁想象着远古人类是如何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沿着参观路线,我们来到了猿人洞。
站在洞口,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
洞内的石壁上,还保留着当年考古发掘的痕迹,那些层层叠叠的堆积层,就像是历史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猿人化石和用火遗迹,证明了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能够使用火来取暖、照明和烹饪食物。
火的使用,无疑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还为人类的大脑发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远古人类的顽强生命力所打动。
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却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要面对猛兽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威胁,但他们从未放弃,不断地适应环境,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周口店猿人遗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迹,让它们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然而,当前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北京周口店遗址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小李,欢迎大家来到周口店猿人遗址公园参观。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就位于这个公园内。
您知道这里的历史吗?19____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
于是,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____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这里就被称为北京猿人遗址了。
请各位游客随我进入公园,我们首先将参观的是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
这里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北京猿人在这里陆续生活了____万年至____万年。
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____层)。
可是,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您走到这里,有没有感受到远古的气息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参观“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围的五、七、八地点,它们是19____年被发现的。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出土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痕迹。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鸽子堂,这个地方的名字是根据鸽子比较喜欢在这里栖息而得来的。
鸽子堂曾经是北京人制造石器的场所。
他们把一块块石器加工原料,打制成砍砸器,用来砍砸木柴或木棒。
他们还把不同的石片,加工成刮削器,用来加工狩猎用的棒棍,或者把脉石英制成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挖剔兽肉。
最后我们进入的是北京猿人遗址公园的博物馆。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猿人遗址公园的平面图以及北京猿人和各种原始动物的化石。
大家看这件展品,您能想到北京猿人它们还会做一些首饰吗?还有,他们还会做“针”呢!不过是骨针哦。
看到这些您会不会感叹于原始人的智慧呢?小朋友们在这里还可以参与高科技的互动游戏,你们一定会玩很开心的!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活动吧!北京周口店遗址导游词范文(2)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周口店遗址!作为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之一,周口店遗址是我国远古文明发展和人类起源研究的重要证据,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元谋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知识归纳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2.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3.生产活动:会制造工具粗糙的打制石器,会使用火。
4.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发现时间:北京人遗址1921年被发现
3.发现学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4.距今年代:约70万-20万年。
5.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北京人平均身高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
6.生存环境: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
7.使用工具:北京人会制作打制石器。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8.使用火:使用天然火,主要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9.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实际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10.北京人的地位: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考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距今年代:约3万年。
3.体貌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使用工具:山顶洞人依然制作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5.使用火: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生活方式:过集体生活,进入氏族社会。
有爱美意识。
史前人类的居住模式与环境适应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探索和适应着周围的环境,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居住模式。
这些居住模式不仅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揭示了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早期的史前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更多地依赖于天然的洞穴作为栖息之所。
洞穴为他们提供了遮风挡雨、躲避野兽袭击的天然屏障。
比如在中国北京的周口店,就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
这些洞穴内保留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如用火的痕迹、石器工具以及动物骨骼等。
居住在洞穴中的史前人类,能够利用洞穴的地形和结构来规划生活区域。
靠近洞口的部分可能用于日常活动和狩猎归来的处理,而较深的区域则可能用于休息和睡眠。
然而,洞穴并非随处可得,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学会建造简单的庇护所。
在平原地区,人们利用树枝、树叶和兽皮搭建起类似帐篷的结构。
这种简易的居住形式易于搭建和拆卸,方便人类随着季节和资源的变化而迁移。
比如,当一个地区的食物资源减少时,他们可以迅速收拾行囊,前往更有生存机会的地方。
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河流、湖泊附近,史前人类发展出了半地穴式的房屋。
他们先在地面挖出一定深度的坑,然后在坑的边缘搭建墙壁和屋顶。
这样的房屋既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干燥度,又便于获取水源。
同时,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房屋的地基往往会进行加固和抬高处理。
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屋成为了常见的居住形式。
人们砍伐树木,将其加工成木板和木桩,构建出稳固的房屋结构。
木屋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间,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地面的潮湿和害虫的侵扰。
史前人类选择居住模式的过程中,环境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候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在寒冷的地区,保暖成为首要需求,因此厚实的墙壁、封闭的空间以及保暖的材料被广泛应用。
而在炎热的地区,通风和散热则显得尤为重要,房屋的设计更加开放,窗户和通风口的设置也更加巧妙。
地形地貌也影响着居住模式的选择。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付。
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共同游览这个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希望我的讲解令人满意,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时光。
我们即将前往的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
周口店北京猿人的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千米,处于山区和平壤接壤部位,周口店附近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利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天然洞,该山称为龙骨山,是____万年前北京猿人栖息的地方。
他们先后在洞穴里群居了____多万年,遗留下他们吃剩的残余食物和用过的器具,还有他们的残骸。
后来,这个洞被塌方的泥沙和崩落的石块所掩埋。
早在____年发现第一地点后,又经过两次的挖掘,又发现了很多化石。
截止目前,出土的北京人化石有____件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____件残破面骨,____件下颌骨,157颗牙齿和十几件残肢骨体骨,这些化石代表____多个男女老幼的尸体,周口店即以中国猿人之家闻名于世。
根据挖掘的地点,科学家把这种原始人类定为“北京人”,把这个洞穴称为“北京人遗址”。
在北京猿人遗址的上方,靠近山顶的洞穴中。
是山顶洞人的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三个成年男女完整的头盖骨和残骨。
在山顶洞人尸骨周围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洞内还发现山顶洞人用过的骨针、穿孔的骨坠、鱼骨、牙饰、石珠串联而成的“项链”。
____年周口遗址被____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___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记录》,____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____年,北京政府将这里列为“北京市少年教育基地”____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导游词(二)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一处距离北京市区约50公里的地方,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隋凤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三目: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目的主要及内容是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与第二、三目北京人的内容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第二目与第三目是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直立人的存在,这个被古生物学界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重磅发现”使得北京人成为中国早期人类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在教材中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喜欢探索新知,充满学习热情。
在认知方面,通过课前口头询问,得知学生知晓北京人,部分同学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参观过,但多停留于片面、肤浅的认识。
本课是初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而涉及的内容却是年代非常之久远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因此,学生了解并形成清晰印象有较大难度。
另外,师生双方彼此陌生,如何先发制人从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的历史课,并触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质,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北京人发现的基本信息,包括距今年代、重要成果。
通过观察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图和头部复原图、石器、灰烬等图片,知道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了解北京人打制石器、群居用火等生活状况,锻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图为例,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方法。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周口店出土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从此翻开了人类进化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在对古人类深入发掘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北京猿人几十万年的生活环境与气候变迁,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认识。
第四纪地质年代,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不断丰富的地质资料结果证明,早期猿人从森林古猿分划出来,已经有500多万年的历史了。
对中国的第四纪气候,李四光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溯自原人入世(即第四纪之初期),地球各处气候显有剧变,时而严寒,时而温暖。
当严寒时,,,在温带地域,冰川之巨者往往溢于平地,展布数十百里。
而在热带地域,不及平地,已融为奔川。
洪荒之时,洪水泛滥,或亦由气候转,冰雪骤融,有以致之0。
尽管8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认为,有关北京西山冰川现象可以用冰缘气候下的雪蚀作用和寒冻泥石流作用给予解释,但我国东部地区发育较大范围的冰川时期的气候比现代要冷得多,是可以肯定的。
如距今120万年前,就曾出现过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1~16e 的严寒。
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登天揽月、可以克隆新的生命。
但是,在暴雨、冰雹、飓风、寒潮、地震、海啸等很多气象、地质灾害面前仍然软弱无力,在许多疾病、瘟疫面前仍然束手无策。
遥想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他们该是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历程,她们该是怎样地战天斗地、驱逐豺狼虎豹,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开垦神州亘古荒原,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啊!我怀着崇敬、新奇、求知的复杂心情,来到了我国最早列入5世界遗产名录6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猿人洞里的精典剖面北京猿人洞,即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从大约五、六十万年前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距今约20万年前。
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因地震、风化、雨水侵蚀等自然力量而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填充起来,形成了巨厚的堆积层。
地下水中的钙质又逐渐使这些堆积物胶结硬化,最终变成了岩石。
堆积物的范围,东西长140米,南北宽40米,最窄处2米,厚度约40米。
这个洞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地发掘,1937年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中断,解放后发掘工作恢复。
几十年来主要发掘了堆积层的中段,2化石揭秘约217万立方米。
从中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和近200种动物化石。
这是迄今世界同时代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最连续、最具代表性的猿人遗址,在科学研究及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辉煌的地位。
1929年12月,时年24岁的裴文中先生就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北京猿人的头盖骨,从而震动了世界。
洞内沉积物总厚度逾40米,科学家根据岩石的性质,将其自上而下划分为13层。
科学家采用碳-14、铀系、热释光、列变径迹、古地磁等方法,可以大致测定出各岩层形成的年代。
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连续跨越几十万年的地层剖面。
这个剖面,在地层的划分对比、生物演化与气候、环境变迁等多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信息资源。
因此,这个剖面,被科学家誉为我国北方第四纪洞穴地层的精典,至今猿人洞的剖面上还挂着各岩层的标号,以显示不同层次的位置和厚度。
气候比现在暖和一些猿人洞地质剖面的年代,以第13层出现石器化石,作为人类活动的开始,表明周口店7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已发现的猿人化石在第11~3层,时间跨度大约距今57~23万年,表明北京猿人断断续续地在这里生活了20~40万年。
北京猿人生活期间的气候和环境是怎样的呢?猿人洞精典地质剖面中的动植物化石及演变可以告诉我们。
第11~10层(57~46万年),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和草原植被,草原动物多于森林动物,气候温和、干燥。
第9~8层(42万年左右),大片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
食肉类动物占绝对优势,如剑齿虎、棕熊、中国鬣狗、猎豹等。
第7~6层(40~35万年),为温暖气候。
第6层上部、下部都有很厚的鬣狗粪化石。
第5层(34~31万年),逐渐变冷,一些喜暖动物减少。
第4层(32~29万年),变得干冷,荒漠性动物重新出现。
化石以鼠类为多,也有猴子、兔子、狼及周口店犀、三门马及肿骨鹿等,洞外环境以草原为主。
第1~3层(28~23万年),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热气候转变,荒漠草原型动物失缺,南方热带种群出现。
猿人洞在距今23万年前洞顶全部塌落,北京猿人只好移居他处。
以后年代的气候环境,周口店的新洞、山顶洞等处的古生物遗存,同样可以显示出来。
新洞(20~10万年)时期,出没于森林、灌丛地带的动物有:披毛犀、象类、肿骨鹿、棕熊等,约占35%。
活动于草原、裸露岩地或沙土地带的类型较多,如仓鼠、兔类、田鼠等,喜欢树栖或岩洞的动物有南方分子,气候温暖湿润。
但与第1地点(猿人洞)的温热层相比,稍偏凉。
东岭子洞(晚更新世)时期森林减少,草原荒漠增加,森林型动物和南方型动物都明显减少,气候转凉。
山顶洞(3~1万年,晚更新晚期)时期,前期,阔叶林增多,森林扩大,大型森林型动物如虎、金钱豹增多,还有热带亚热带分子,如猎豹等,说明当时气候较现在温暖,森林植被也较现在茂密。
后期逐渐转冷,进入周口店地区第四纪时期所发现的最寒冷的时期,当时年平均气温为516~815e,比现今低5e左右,大约相当于现代松花江流域的气候。
从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人类在这里居住的几十万年间,这里的气候有过冷暖、干湿的波动和变化。
但总体上看比现在北京平原地区暖和一些或大致相当,温暖时期相当于现在的淮河流域气候,未见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属温带性质气候。
根据科学家对岩石磁性分析,周口店龙骨山在北京猿人时期的纬度是35度28分,比现在的39度48分偏南4度20分,与现在的徐州、郑州纬度相当。
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大规模冰川,是在大姑亚冰期(距今68~80万年)。
可能那时候,猿人还没有来到,或刚刚进入周口店地区。
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山川大势,与今日变化不大,只是山体高差略小一些。
现在西自拒马河一带,东至房山区所在地,在北京猿人时期不是平原,而是一片低丘宽谷。
植被以温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茂密的森林中有剑齿虎、棕熊等大型动物,山前广阔的湖泽水塘里有鱼虾和甲介类生物,大片的草原上有肿骨鹿、斑鹿、三门马、双角犀及啮齿类等动物出没。
北京猿人的生活图景既吃植物也吃肉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减少、树木稀疏,古猿被迫从树上下来,逐步开始在地面上双足行走,成为直立的人类。
这是人类从古猿分划出来的根本标志。
食物由只吃植物转变为同时也吃3化石揭秘肉,这是由猿变成人的重要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恩格斯在5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6一书中说:/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最主要的材料0,/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还在形成中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0又说:/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0在遗址中出土的肿骨鹿化石有2000多头,葛氏斑鹿化石超过1000头,因此可以断定,鹿肉是北京猿人的主要肉食,另外还有许多鸟类。
总体说来,北京猿人初期食物,以植物果实及根茎为主,中期除采集植物以外,又捕捉鱼类贝类和小形动物,随着进步和技能的提高,猿人通过集体合作,可以捕猎大型动物,动物性食物随之增加,人类的体质不断增强。
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用火和保存火种,猿人洞里多层部位都有灰烬的化石,中上部灰烬层最厚,最厚处可达6米,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4米,同时还有许多烧骨、烧石等出现。
这说明北京猿人不光吃肉,而且是吃熟肉。
火可是个宝贝,可以御寒、可以驱兽、辅助狩猎。
火的使用和保存,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尽管食肉和用火大大增强了原始人类的体质,提高了生存能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但是,北京猿人的谋生手段和使用的工具还很原始、很简陋,他们既不懂科学,又缺乏知识,所以他们的寿命大都不长。
根据对北京猿人38个人的化石统计,除16人不能鉴定出死亡的年龄外,其余22人,有15人死亡年龄在14岁以下,占68%,15~30岁的有3人,40 ~50岁的有3人,只有一名女性活到了50~60岁。
北京猿人的身高,男性成年约1156米,女性成年约1144米。
发展到山顶洞人(距今1~3万年),从发现的大腿骨推算:一个男人的身高1174米,一个女人的身高1159米,已与近代人相近。
母亲地位至尊北京猿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我推测,无论是采集的植物还是捕获的动物,都是由原始人群中所有的人共同享用。
那时,所有的东西都是集体共有,绝没有个人私人的东西。
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只有依靠集体合作才能生存。
由于体质的差异,男女之间也有简单的分工,一般是女的采集,男的狩猎。
由于猿人的武器太差,主要靠木棍和石块,男人们往往奔跑一天,带回来的食物却很少,也常常空手而归,只有靠女人采回来的植物充饥。
植物性食物虽然丰欠也不恒定,但总比捕猎野兽的收获要有保障。
女人们掌握着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女儿们尊敬母亲。
因此,女人的社会地位自然高于男人。
在原始人群中是杂居的交配关系。
同一族群中,孩子只知道他们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父亲是谁,连他们的母亲也不能准确的知道,哪个男人是自己孩子的父亲。
同一母亲的子女,自然清楚兄弟姐妹是谁。
所以,北京猿人时代,母亲的地位至尊。
现在,北京猿人形象大使的塑像,就是根据一个在这里出土的成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复原的。
北京猿人形象大使,前额低平、眉骨高耸、双唇合实、神态沉稳坚毅。
她背倚龙骨山,面对山前平原,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好象在回忆几十万年的沧桑往事。
偎倚在形象大使身旁,讲解员帮我留个影,禁不住又生出无限的遐想。
迁徙游动猿人的生活是游动的,他们并不是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在猿人洞第6层的上部和下部,都有相当厚的鬣狗粪化石层,在13层的鬣狗粪厚达40厘米,在第8、9和10层也有鬣狗粪化石,这说明鬣狗曾多次较长时间占用这个山洞,在含鬣狗粪的岩层里,都没有发现过人类的化石和较多的石器等文化遗物。
因此,在那段历史中,猿人和鬣狗是轮流住在这个山洞里。
鬣狗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它吞吃食物,不分骨头和肉都是同时吞下,所以在它的粪便里含有大量的骨渣。
北京猿人迁徙游动,是为不断变化的环境所迫,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最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和延续,迁徙游动是迫不得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豪尔厄斯在5中国民族起源6中说:华北群起源于周口店山顶洞。
其足迹甚远,在严寒的冰期,为追逐野兽。
曾到达北极圈,并越过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洲。
也有人分析,北京猿人及以后的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东至大海、南抵贵州。
还有研究说,在大约6~13万年前,非洲猿人发展迁徙到了亚洲和欧洲,可见迁徙游动是猿人的共性。
4化石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