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园春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东方风来满眼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东方风来满眼春》。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生字词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东方风来满眼春》文本。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引出诗歌《东方风来满眼春》,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
2. 学习诗歌(15分钟)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c.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朗读与背诵(10分钟)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
b.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c.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记忆力。
4. 应用生字词(5分钟)a.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解释。
b.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在课堂学习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欣赏,了解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表达。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关于春天的作品。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译文《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李贺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
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
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译文:三月的东风吹起,满眼都是春意;宫城繁花似锦,绿柳成荫惹愁绪。
重重叠叠宫殿里,春风掠竹而去;新竹明净如水,在风中摇曳生趣。
百里和风,拂过兰蕙,阵阵香味;花气如雾跟着云,暖香飘向天地。
宫女军装,淡描蛾眉,缓缓走来;锦旗猎猎夹城里,人马闹春而去。
曲江之水,带着落花,一去不归;梨花落尽热闹地,宫苑充满秋意。
这首诗按照空间变化,注意不是顺序,没有有机的顺序,每句写了一个地方:花城、宫殿、天地、夹城、曲水,似乎是由远及近,又由远及近的叠加的空间顺序,也叫做心理的空间顺序吧。
赏析:首句“东方风来满眼春”,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东方吹来的风,可不就是东风。
东风在诗文中常常代指春风,“东风无力百花残”,便是现成的例子。
“满眼春”,放眼看去,到处都是春天,春天已经满溢着这个世界,和下文的“天地”也算是个照应。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宫城,应该看到不一样的春天吧。
是的,也不全是的。
柳,便是前两首都有的;竹,是李贺的最爱,他说自家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是竹子,也写了那么多关于竹子的前世今生的诗,估计是竹子的粉丝,“竹丝”吗?这里不是家乡,是宫殿,竹子也许别有风味吧。
还真那么有点。
看,在春风的微漾下,刚刚长出的如水般清澈的翠绿叶片,好像美人的舞衣一般。
有静态美,翠绿色的竹叶;有动态,在风中挥舞着竹叶,可不像舞者的短小的衣服一样。
翠绿的叶子在风中翩跹起舞,如细浪一样慢慢地翻滚着,当然有水一般的明净,观察是多么的仔细啊。
对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是这组诗重要的观察手法。
李贺还在成长期,还没有那么多凄风苦雨地揉搓,后期诗中对于自然的心理外化,尤其是外化成“秋意”、沮丧,这组诗里还是不多的。
何况这是应制诗,考试用的。
接下来写“风”,当然是暖风,是“光风”,按照字意来说就是带着光芒的风,屈原的《招魂》有,“光风转蕙,泛崇兰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
李贺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
光风转①葱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②暖。
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注】①转:催发。
②夹城:唐玄宗时所筑的从皇宫通向曲江等游乐地的复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从深宫的暮春生活出发写三月景致,可谓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B.第二句言“愁杀人”,是因为城内百花吐艳,绿柳成荫,春天即将过去。
C.三、四两句将修竹与宫女相连,两个形象交映迭现,可谓新颖别致。
D.七、八两句写宫女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在春三月打着锦旗到野外操练。
16.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渲染,最后点题。
试结合全诗给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5.D五、六两句是宫女们描眉画目,穿上军装,簇拥着帝王,模拟着出征去春游,一路上锦旗飘摇,使得夹城喧闹不息。
16.诗人落笔由远及近,这就是先以“满眼春”总括,继之写“花城柳暗”的暮春;然后由表及里,转向宫廷内的新竹,隐隐和起舞的宫女相映。
照理不该离开宫廷的活动了,但又写了蕙草繁茂,暖雾扑天,看似与后面的事物有点脱节,实是为宫廷郊外春游做铺垫和渲染。
然后写“军装宫妓”“摇摇锦旗”的浩荡大军,继续渲染,最后将“好景不长”之意和春将逝去融合在一起,也就是以叹春时、叹时事的深沉感叹作结。
(6分)。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教案教学设计1“东方风来满眼春”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诗中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更是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本教案针对“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诗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领略东方文化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方文化的魅力和影响;2.理解和欣赏“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4.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欣赏“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1.了解东方文化的魅力和影响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东方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
2.理解和欣赏“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这首古诗,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诗歌。
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解释其含义,例如:“玉簪春笋出,金蝶香兰飞”中的“玉簪”代表花冠,“春笋”代表新枝,“金蝶”代表蝴蝶,“香兰”代表花卉等等。
(3)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朗读这首诗歌,体味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3.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韵律,例如:“东方风”、“眼春”中的“东”、“眼”、“风”、“春”都是平声,因此这两个字属于“仄韵”;而“来满”中的“满”是上声,“来”是去声,这两个字属于“平韵”。
(2)通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仗、排比、夸张等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东方文化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课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1.音正形准(1)单音字①俯瞰( ) ②面颊( )③鳞次栉比( )(2)多音字①载Error!②券Error!(3)辨形组词①Error!②Error!③Error!④Error!2.词语积累(1)鳞次栉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侃侃而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舟车劳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采奕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辨词填空(1)预定·预订①为顺利抵达,他在网上________了机票,不料天气作梗无法起飞。
②________在今天举行的运动会改为下个星期了。
(2)施行·实行①司马迁在被________腐刑之后,忍辱含垢,写出了千古绝唱《史记》。
②你们提出的方案,要在领导批准后才能________。
4.名言警句咏“春”名句(1)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李贺《三月》(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1.作者简介陈锡添,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第六届宣传文化精品奖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特别奖。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讯的写法。
2.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3.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家作品简历:陈锡添,广东新会人。
中共党员。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第六届宣传文化精品奖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特别奖。
代表作:著有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突破》等,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人物传记《他的一生在燃烧——记饶彰风》,主编报告文学集《改革者的风采》等。
课文背景: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
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
不少人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者的信心。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葱茏.(lóng)踱.步(duó)神采奕.奕(yì)颁.布(bān)鳞次栉.比(zhì)侃.侃而谈(kǎn)荟萃..(huì cuì)喇嘛..寺(lǎ ma)亲昵.(nì)面颊.(jiá)萦.绕(yíng)★字形辨析⎩⎨⎧圳(zhèn )深圳驯(xùn )驯服训(xùn )教训 ⎩⎨⎧颁(bān )颁布频(pín )频繁邠(bīn )邠县 ⎩⎨⎧ 迥(jiǒng )迥然炯(jiǒng )炯炯 ⎩⎨⎧ 诞(dàn )诞生涎(xián )垂涎⎩⎨⎧ 睹(dǔ)目睹赌(dǔ)赌博 ⎩⎨⎧鉴(jiàn )借鉴签(qiān )签字 ★词义辨析鼓舞·鼓励两者都是动词,都含有“使振作”的意思,二者的使用对象不同,“鼓舞”多指“人心”“士气”等,后面一般不直接跟人作宾语;“鼓励”后面直接跟人作宾语。
和风吹来满园春
——滨淮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展前言滨淮镇中心小学坐落于沃野千里的黄河故道北岸,飞速发展的盐城市沿海化工园区南端。
目前有33个教学班,2307名在校生。
近年来,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抓教研、促课改、求创新,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人,让众多的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作为办学理念,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来打造优秀教育团队,追求精品教育,努力创建“平安、书香、文明”校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快乐阅读学校,县模范学校,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县、市文明学校,市无流生乡镇,省平安校园等。
用心做教育。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给他们的人生一个完美的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每一个师生都彰显出鲜亮的个性品质。
今日学校朝气蓬勃、自强不息,明日学校必将满园芬芳、硕果累累。
结束语:让梦想起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顾过去,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立足实际才会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务实地走稳每一步;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让我们不畏浮云,不断超越地走远每一步。
有人说,人总要守望些什么,哪怕是一弯新月,一泓秋水,抑或一种信念,一个梦想。
淮小人守望的正是一个梦想,一个对教育的梦想。
梦想抽芽,香樟会有浓荫;梦想开花,桃李要结硕果;梦想起航,生命的旅程更加精彩!因为我们心中都藏着美好的愿望,那就让我们吹晌那梦想远航的鸣笛,挂上奋斗的风帆,共同去创造属于滨淮镇中心小学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