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y
- 格式:xls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摘要】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围绕着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基本原理、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监测作用、局限性以及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展开讨论。
通过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价值分析,揭示了其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整体而言,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监测、局限性、比较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患者外周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可以对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血液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多,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诊断和监测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
对于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比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可以提供关键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研究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价值和局限性,对于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我们将从其基本原理、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旨在全面评估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在诊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 性能参数不适用。
4 原始样品系统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 EDTA-K2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EDTA-K2 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 2.0ml 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手指血 20μl。
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
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的玻片上制片。
6 所需设备和试剂6.1 仪器、器材:显微镜或 DM96 自动阅片机、玻片6.2 试剂6.2.1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6.2.2 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 10 克 KH2PO4,用 10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 KH2PO4 溶液,称取 7 克 NaHPO4,用 7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2Na2HPO4 溶液,取 900 毫升 1%浓度的 KH2PO4溶液和 600 毫升 1%浓度的Na2HPO4 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 3000 毫升,充分混匀。
配制的缓冲液的 pH 值范围应该在 6.4-6.8。
7 程序步骤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审核签发。
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 样本编号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须申请重留标本。
7.2 制片采用 SP1000I 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
将样本混匀后取 5~10ul 滴于玻片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
临床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它可以提供关于患者血液中细胞数量和类型的信息。
该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结果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类型和大小,以及不同细胞的比例。
根据这些结果,医生可以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征,例如感染、淋巴瘤和血友病等。
临床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并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此外,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有助于识别诸如白血病、感染、出血等临床症状的发生。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常规检验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常规检验的作用。
方法: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择102例进行血常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51)给予常规检查,观察组(n=51)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检查后,观察组血液细胞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结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显著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常规检验血液系统主要包括患者的骨髓、淋巴结、胸腺、脾脏等相关器官,以及通过血液运行散布的全身血细胞,血液系统对于人体,是人体机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检验科血液细胞分析仪,在检查中逐渐开始应用起来,可以更加简单、规范地对人体血液进行检查。
而血常规是患者入院后进行治疗的依据,可以反映机体血液系统的变化情况,成为医生的诊断依据。
有关研究表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对血液的检测结果更加精准[1]。
因此本研究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择102例进行血常规规的患者进行分组探究,观察其与常规血液检测的不同之处,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例数:10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1岁,平均(45.87±5.48)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0岁,平均(45.01±5.23)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2)意识清醒。
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病史者;(2)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血样进行常规血常规检查,主要针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应用于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的100例患者纳入此文研究资料,对100例患者均予以血液分析处理,并予以100例患者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分析和研究,统计和调查100例患者的检验结果。
结果:100例采取外周血细胞形态相关检验的患者中,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90.00%(90/100),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10.00%(10/100),假阳性率是10.00%,假阴性率是11.11%,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
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44.44%(40/90),中毒颗粒现象占据1.11%(1/90),空泡变性现象占据1.11%(1/90),核右移现象占据1.11%,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37.78%(34/90),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14.44%(13/90),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百分比、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中毒颗粒现象占据百分比、空泡变性现象占据百分比、核右移现象占据百分比、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
结论: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用于临床中呈现良好应用效果。
【关键词】外周血;细胞形态;临床检验【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126-03血液分析仪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可对人力以及物力进行节省,不过,血液分析仪检查只可以将相关数量指标提供,对于细胞大小情况以及细胞之间的比例情况、细胞相关分布情况和是否正常等相关指标难以提供,无法将明确的血细胞相关质量情况和血细胞相关形态情况等提供。
而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可以对细胞内部及外部改变予以观察,还可对异常细胞进行鉴别,存在应用价值[1]。
本文将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的100例患者,研究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应用于临床中的效果和价值。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实习时间:2023实习单位:XX医院检验科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我选择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作为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参加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学习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发育过程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通过学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际操作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实际操作。
首先,我学习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采集血液、涂抹玻片、烘干、染色等步骤。
然后,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接下来,我参与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实践,对患者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判断。
3. 病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分析。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讨论,我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了诊断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将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最后,我通过分析病例,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习体会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同时,我也认识到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断能力。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直接成本构成调查表(检验项目)
填报医院: 十堰市人民医院 项目序号: 8 单位:
1、人力成本小计=年人员费用/全院人数/250天/8小时/60分钟×医护技人数×平均耗时(人数、时间参照国家规范执行);实验室项目人力成本,按照实验室全年人员费用除以全年开展的检验价格项目例数计算。
2、折旧成本=设备价值/折旧年限(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250天/额定工作量。
有设备折旧的项目按实填写,将1改为实际数字,无折旧成本的项目,勿改动。
3、耗材成本包括:一是国家规范中所列的低值耗材(酒精、棉签、纱布等),合并为一行填写;二是该项目所用的一次性耗材,据实填写;三是可重复使用的低值易耗材料(如手术器械包等),其价格据实填写,但使用数量,按应分摊的数量填写。
耗材成本中不包括除外内容中的耗材。
4、次均其他服务费指消毒、洗涤等费用。
5、次均设备维修费(指大型医用设备的维修费用分摊)=年维修费用/年工作量;次均建筑维修费=全院年房屋维修费用/总医疗用房面积×项目用房面积/年工作量。
6、项目成本计算,注意对应计价单位。
时(人数、时间参照国家规范数计算。
设备折旧的项目按实填写,将一行填写;二是该项目所用实填写,但使用数量,按应
筑维修费=全院年房屋维修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