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整理by 阿黄Ps:1)、本重点只是ppt上的,可能会有误差,欢迎批评并更正哈~ 2)、补充6、7、8,感谢超凡童鞋提供的位置~~~3)、这是word的题,书上的请自行看书哦~~~~4)、如有更好,求共享,共享光荣哦~~~~5)、欢迎以此为蓝本,整理更规范简洁的重点~~~~1、蒂特马斯对于社会政策类型的划分批判残补式的社会政策,主张积极的社会政策。
蒂特马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有关矛盾的政治目的和目标的选择,以及它们的厘定过程”,认为社会政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从不讳言自己的“价值立场”。
社会政策不是对社会问题的简单回应,而是积极的改革工具,可以通过一种积极“社会工程”角色来创建“良性社会”(good society)蒂特马斯将社会政策分为三种模型:1、残补式(The Residual Welfare Model of Social Policy)2、工业成就表现模式(The Industrial Achievement-Performance Welfare Model of SocialPolicy)3、制度化再分配模式(The Institutional Redistributive Welfare Model of Social Policy)蒂特马斯在同年出版的《福利国家文论》中对他们俩的上述研究给予了肯定,提出了基本相同的看法。
1974年蒂特马斯出版《社会政策》,其中又极大丰富了16年前提出来的福利国家模式分类的思想,将福利国家模式分为三种理想类型第一种基本承继了维伦斯基和勒博传统的“补救型”福利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即假定在市场和家庭这两个部门不能正常发挥有效作用时,社会福利机构才临时发挥作用第二种是“工业成就型”福利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社会福利机构在满足社会价值需要、实现地位差异和工作表现和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专家技术官僚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通过社会保险人们现有的社会地位状况和特权受到一定的保护,所以该模式也被称为“保姆模式”(handmeiden mode)。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P47)。
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社会福利》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导论:基本概念界定社会福利的含义1、从“福利”词意上看:welfare well+fare=好的生活例: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中对“福利”一词的定义是“一种健康、幸福和舒服的良好状态”2、从“福利”内容上看:(1)福利是物质手段和非物质目的的混合体。
(2)福利是一种幸福和利益的结合体,包括物质和精神内容的“福”和“利”。
(3)具体包括:基本生活保障:衣食住行医。
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价值追求,普惠福利是福利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具体层面。
生活状况的满足程度:从福利属性理解——客观性、主观性。
3、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1)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是这样讨论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词,它最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
……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
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组织和治理,人类社会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东西,而因为这一理念是可行的,社会有道德责任实现这样的理念。
”2)同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第一,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
第二,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Barber,1999:454)。
3)郑功成等学者的观点: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下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被认同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源泉和学术流派之一,又被理解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与现代各种解释的综合体,比方说像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马克思本人对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非常关注,但是他很少直接对福利制度做过分析。
因此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福利和福利国家的一些论点,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功能主义社会特征的这种分析之中的。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有一系列的著作,比方说像《共产主义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等这样的一些非常著名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以批判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大体上追诉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来源。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本质的一个论述,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真正的生产过程,所谓的生产它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劳动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它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它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前提,以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基础,整个社会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资本家因为拥有生产资料成为了资产阶级。
由于工人没有资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换取工资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1)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
它有三个突出特点: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
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群众的精神状态。
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
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次激烈斗争。
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情绪,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2)法团主义:法团主义(corporatism)也被译为“社团主义”、“统合主义”、“工团主义”以及“阶级合作主义”等。
法团主义试图提供关于社会结构的若干理想型,用来描述国家和社会不同部分的体制化关系,它的重心在功能单位和体制的合法化关系。
法团主义关注的不是个人的或非制度性的关系。
“法团主义,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去”,“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有明确责任(义务)的、数量限定的、非竞争性的、有层级秩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
这些功能单位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不是由国家建立的话),它们被授予本领域内的绝对代表地位,作为交换,它们的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的行动受到国家的一定控制。
”(3)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英语: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简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是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观点,它主张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建立一个无阶级、无私有财产的社会。
以下是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简要描述:1.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对立。
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由所有制形式和阶级关系构成的。
3. 生产资料社会化: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共产主义的基础。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不再属于个人或特定的阶级,而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控制。
4. 去除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彻底消除私有制,包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个人财产的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 阶级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私有制的消除,阶级也将逐渐消亡。
没有阶级的存在,社会中的人们将不再分为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阶层,而是平等地享有资源和权利。
6. 全面发展个人:共产主义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消除阶级分化和经济压迫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由地选择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是一种理论构想,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然而,实际上的共产主义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差距,并且引发了多种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理解应该考虑到其理论构想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复杂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的社会性是⼈的本质属性,对⼈的幸福的考量最终要置于社会之中。
下⾯是⼩编精⼼整理的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摘要】 幸福是什么?怎样看待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是⼈类⼀直以来思考和追求的问题。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劳动学说作为依据形成了马克思幸福观。
本⽂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进⼀步深化幸福观理论及⼈民对科学的幸福观的认识,使⼈们更加坚定落实科学的幸福观的信念,提⾼⼈们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幸福感;中国梦 ⼀、⼈的需要是实现⼈的幸福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认为:“所有⼈类的活动的开始,历史回溯之后的起源,都有⼀个最基本的条件:⼈‘创造历史’的基础就是⽣存。
⽽为了⽣存下去,⾸先就需要⾐、⾷、住、⾏以及⼀些其他的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类史上第⼀个历史开端就是⽣产满⾜我们⽣存需要的材料,即⽣产物质⽣活本⾝。
”换⾔之,来⾃于⼈类⽣存的⾃我需求是⼈类⼀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幸福产⽣的源头。
⼈的需要和欲望的满⾜从⼀定程度上说就是幸福的感觉。
正如格雷所⾔,“幸福―⼈类⼀切企求的最终⽬的――在我们的⾃然需要没有得到满⾜以前,是⽆法达到的。
”“作为⼀种内驱⼒,⼈的欲望是⼀团⽣命的活⽕。
这⽣命的活⽕追逐着幸福。
” ⼆、⽣产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将“劳动”作为研究幸福的切⼊点,他曾多次提到:“任何⼀个民族,如果停⽌劳动,不⽤说⼀年,就是⼏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孩都知道的。
”他强调,⽣产劳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式和存在⽅式。
对此,马克思说:“幸福就是⾃⼰的全部精⼒和能⼒在社会事业上得到充分发挥的⼀种感受,⼀种精神上的满⾜感。
” 三、财富是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 幸福获得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基础和财富。
⾃从私有制产⽣和发展,商品产⽣以后,财富成为衡量⼈们⽣活⽔平的⼀个标准。
但实际上,财富绝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它只是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展开全文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含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实质:指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发展。
因为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事物的质变,不是量变。
事物质变中有向上的、前进的、也有向下的,倒退的,为此要具体分析,不能把一切质变都看成是发展。
(3)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事物失去了联系就不能发展,孤立的事物不仅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发展的。
(4)原因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叫根本动力,是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5)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是事物质量互变规律的重要内容。
(6)发展的趋势、道路和途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啊,就像一盏明灯,在人类思想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这可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话,咱得好好唠唠。
咱就从生活里找例子。
你看啊,在一个大工厂里,工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干活。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好比一群蜜蜂没了蜂王,各自乱转。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可是很有力量的。
就像一群蚂蚁,单个蚂蚁看起来弱小得很,可一旦团结起来,能搬走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倍的东西呢。
工人阶级也是这样,当大家团结起来,明白自己的地位和权益,就能够去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给工人阶级带来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咋理解呢?就好比你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大家每天就是种地、养鸡鸭,那你的想法肯定和生活在大城市、每天接触高科技的人不一样。
在旧时代,很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想法就是怎么活下去。
可马克思主义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里,让大家开始思考为啥会这样,怎么去改变。
再说说阶级斗争。
这可不是什么打打杀杀的事儿。
你想啊,在一个社会里,有富得流油的大老板,有每天辛苦劳作的工人。
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规则,大老板就可能使劲压榨工人,这就像一个天平,一边高高翘起,一边低到尘埃里。
马克思主义看到了这种不公平,提出阶级斗争,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让这个天平能够平衡,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益。
马克思主义还讲历史唯物主义。
这就像我们看一部长长的电视剧,从开头看到结尾,知道每一个情节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历史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的。
就像一棵大树,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它的每一圈年轮都记录着成长的过程。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步步发展过来,每一步都有它的原因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就是那个看透这一切的智慧之眼。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和马克思主义挂上钩。
比如说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管他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
0..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从不同的角度,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资本主义“公正性”------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中出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见润冲突…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任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三、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那么下面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点,新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福利现象,解释福利国家的时候,据有关的学者概括可以分为下面的三大派,一派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福利不报任何的希望。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性,而且认为这种经济制度是无法用福利来补救的,他们认为福利制度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过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存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个哄骗工人的制度,他的目的是要削减工人的防抗意识,福利是国家用来笼络资本家,帮助资本家迷惑工人的工具或者说在这个时候,国家就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在为资本家谋求利益,这是第一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另外一派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供福利给工人,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提供给工人的福利,这个对于工人来讲还是有利的,但是这个福利制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福利制度是工人斗争所争取到的,那么这一种看法应该说跟前面我们所介绍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的出现看法是一致的。
第三派的这个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是主张国家自主性,尝试以国家相对自主性来解释福利国家的问题,他们认为官僚体系所组成的国家或者说是政府是一群人的组合,他们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家自主性的理由常常是国家的组成分子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以及政权稳固的原因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这是第三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跟大家分别把这三派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有的地方是翻译成叫体系决定论,制度决定论认为福利的发展是为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之所以要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干预,是为了要增强资本主义获取利润的能力,因为资本家它要获取利润,要榨取剩余价值,他需要有健康,有劳动效率的工人来提供,或者说需要有足够的健康,身体健康、劳动有效率的工人来供他们剥削,供他们榨取。
而设立这个福利就是为了能够保证身体健康有效率的工人,能够被源源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所以他们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出现的原因,那么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体系决定论,他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谈论这个的,首先我们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那么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那么福利就是作为对于这些问题回应的一种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目的是要强化社会的结构和整合,帮助资本主义来进行一个有效的运作。
所以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福利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产物,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它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国家建立福利制度,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工人谋福利,而是为了帮助资本家,帮助资本主义社会解决问题,为了延缓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所以这个福利制度应该说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是我们说这个制度决定论的第一个观点。
那么第二个观点就是他们认为这个福利是政府与资本家共同设计的一个陷阱,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非常不同意由国家来发展或者说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他们认为,因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带来工人阶级生活的恶化,而福利更像是包上了糖衣的毒药,或者说福利就是给工人提供小恩小惠,使得工人阶级迷惑在这个福利制度的假象之下,而忘记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福利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本家的统治,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只是为了生产出健康的、有效率的劳动力供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
因此这个福利只是使工人得到一些小恩小惠,或者说暂时得到一定的好处,从长期来说,他是为了从长远的这个角度来看,保证工人永远或者说继续来被资本家所剥削、所压迫。
为了就是与这样的一种相关的经济体制相配合,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往往会形成一套特定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意思就是说让工人你好好干,安于现状,这样只要你勤奋努力,终有一天你会,你也会翻身,你也会发家致富,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宣传让工人来形成一个虚假的意识,以便让工人死心塌地接受资本家的剥削,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或者说为资本家所榨取剩余价值,为资本家获取利润服务。
所以这样一种虚假的意识加上福利的提供会蒙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阻碍工人阶级起来进行革命运动。
作为一个群体,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工人阶级没有一个集体的阶级意识的话,就会像(一代马连苏音8:27)一样,就不可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说只有当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为一个,转变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的时候,就不会,才不会落入到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陷阱,才不会被福利制度所蒙蔽,他们的阶级意识才会永远存在,这样的工人才有出头的那一天。
因此,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是报有极端怀疑的态度,并不认同这个福利国家的做法,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只有起来进行革命,才有可能获得出头的那一天,而且他们进一步地认为,就是说当工人阶级起来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所想要的这样一种我们说共产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这样这个社会变成了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一切的资源都是为社会上所有的人所共同享有的时候。
那么这个社会中不会有贫富的差距,既然不会有贫富的差距的话,那么还要这个福利制度来帮助穷人干什么呢?那也就不必要了,因此他们对于这个福利制度,实际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实施的这个福利制度是持极端的一个怀疑态度的,认为福利制度只会蒙蔽工人阶级的意识,妨碍工人阶级起来进行革命,争取自己的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这一派的学者对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是一种联合的关系,也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
所谓联合的关系,我们说他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说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饼就这么大,然后你要是多分了一点,那么另外一个人,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人就会绝对的少分一点,没有说两个人同时都能获益的这种情况。
就是说的一方如果获益的话,那么另外一方就是绝对的获损,那么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说称之为是一种联合的情况。
那么这一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是一种联合关系的看法也影响到他们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
这一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与资本家利益是完全冲突的,如果是从联合的这个角度来看,那也就是说工人如果多得到一些利益,资本家就会多损失一些利益,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如果资本家多得到一些利益,工人也就会多损失一些利益。
那么从这种联合的角度来看,或者说从这种联合的观点的角度来看,这是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工人只有起来打倒资本家,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够争取到自己的解放,才能够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这种利益。
因此我们说这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权利和财富的分配是不是一种联合的情况的这样一种看法,也影响到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于社会福利的一个看法,这是关于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是体系决定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另外的一派,我们把他称之为叫工人运动论,针对前面我们所介绍的这个制度决定论的观点,工人运动论的这个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分配并不是一种联合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联合的竞争,他们认为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和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得不或者说是他们是被迫要来建立福利制度,照顾工人的这种利益。
虽然这种福利的出现,我们说是属于被迫的,是不情愿的,但是工人仍然能够从国家所提供的这种福利中,获得好处。
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工人能够团结起来,而且是越团结,那么他们的力量就会越大,那么他们力量越大,就会有越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利益。
因此他们不同意前面的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这个体系决定论的这个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是用来欺骗或者说是哄骗工人阶级的一个糖衣炮弹或者是裹上了糖衣的毒药,而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资本家和这个国家被迫照顾工人利益的一个结果,而且这一派的学者他们对于历史上一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主张,就是实际上很多的社会福利都是工人运动所达成的一个结果,或者说是因为有工人运动才出现的,这个福利是工人运动争取来的。
那么他们的这样一种看法,我们说跟马克思的这个看法是基本一致的,这是我们说的工作运动论。
下面我们来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家自主性论,还有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前面两派的学者的说法,也就是制度决定论和工人运动论都太过于极端了,因为在这一派的学者看来国家不一定是资本家的代言人,他们有时候也会主动地去关心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是因为国家不会故意地偏袒任何一个特定的阶级,国家它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地位是不是会稳定。
相对于古典的马克思主义论者,持相对自主性的国家论者他们使用一种比较开放式的观点,而不是教条的。
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国家一定是资本主义的走狗,福利措施一定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国家必然会捍卫资本家的利益。
因此这一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在制定福利政策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在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时候该怎么办?实际上国家有它的自主性或者说是有它相对的这种自主性,而不一定会去刻意地偏袒或者是偏爱某一个特定的阶级,而是会根据对于国家政权稳定的考虑,或者是国家的一些特殊的偏好来决定怎么样做事情。
尽管就是说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都主张国家有它相对的自主性,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我们把它称之为叫阶级调和论,阶级调和论这是我们的一个提法,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国家是公正的,福利政策是各种压力团体进行谈判和妥协的一个结果,国家只是依据人数的多少,或者实际的国家发展的需要来决定。
因此这个福利有促进阶级调和的这样一种功能,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叫阶级调和论。
另外的一派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我们把它称之为叫福利国家危机论,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国家不可避免的是腐败的,因为国家是由一群官僚来组成,来统治的,这一群官僚,他们不可避免的有他们自己的私心,福利的实施一定是当权者或者说是这一群官僚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措施,而且福利国家会不断地产生危机,这个国家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没有办法来完全避免这种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
关于这个福利国家的危机有一些学者他们进行过研究,有一些专门的论述。
那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就不跟大家做详细的介绍了,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所介绍的三派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决定论、工人运动论还有国家自主性论,都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以及他们各自的观点。
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没有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下面再去读一些相关的著作和论文。
那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我们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