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包公审驴》
- 格式:ppt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17
包公审驴的故事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廉政官员,他以公正廉明而著称于世。
在包公的一生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包公审驴的故事。
相传,在包公任职开封府的时候,有一天,有人将一头驴推到了包公的面前,声称这头驴是他的,而另一人也声称这头驴是他的。
包公听了他们的争吵,便决定审理此案。
包公首先询问了第一个人,他说,“这头驴是我的,我从小就养了它,它是我的耕田的工具,没有它我无法生存。
”包公听了,点了点头,示意他暂时退下。
然后包公又询问了第二个人,他说,“这头驴是我的,我是从小就和它在一起的,它是我的伙伴,没有它我会孤独无助。
”包公听了,又点了点头,示意他也暂时退下。
包公思索片刻,然后宣布,“我有一个办法来判决这个案件。
”他让人把这头驴牵到了一片田地中,然后对两个人说,“我会放开这头驴,它会跟着谁,谁就是它的主人。
”。
于是,当这头驴被释放后,它竟然并不跟任何一个人走,而是径直走向了一片青草地,开始吃起了青草。
包公看到这一幕,便宣布,“这头驴是野驴,既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也不是我的,你们两个人都不是它的主人。
”。
这个案件的审理结果让在场的人们都感到震惊,但他们也为包公的公正感到敬佩。
包公以这样的公正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公审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公正廉明的官员,包公不仅仅是依法审理案件,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公正来解决问题。
他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客观公正的方式来判决案件,这种公正和智慧,不仅仅是包公的个人品质,更是中国古代廉政官员的典范。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要学习包公的公正和智慧,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带有任何私人感情,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包公审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廉政官员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愿我们都能像包公一样,做一个公正廉明的人。
包公审驴的阅读理解《包公审驴》阅读理解(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包公审驴》这个有趣的故事。
你说这包公,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青天大老爷呀!可这次要审的居然不是人,是一头驴,是不是很稀奇?话说有个穷人,他靠着一头好驴养家糊口。
这驴呀,那叫一个健壮,干活可厉害了。
有一天,把驴拴在市镇门口,自己去办事。
等他回来,驴居然不见了!这可把急坏了,那可是他的宝贝呀。
没办法,只好去报官。
这案子就到了包公手里。
包公那叫一个聪明,他先仔细地问了好多问题,了解了这驴的特点。
然后呢,包公居然让人把的驴给放开,让它随便跑。
大家都纳闷呀,这能行吗?结果这驴跑着跑着,就跑到了一个小偷家里。
原来呀,是这小偷把的好驴给换走了,留下了一头病驴。
包公一审,小偷就全招了。
你看,包公是不是特别厉害!他用这么巧妙的办法就把案子给破了,让找回了自己的驴。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遇到问题得动脑子,像包公一样聪明机智,才能解决难题哟!《包公审驴》阅读理解(二)嘿,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包公审驴》。
丢了驴,那心里得多难受啊!包公接了这个案子,一点都不慌张。
他呀,脑子一转,就想出了个妙招。
他没有像平常那样到处去查问,而是让的驴自己去“找线索”。
这可真是太新奇啦!大家都在旁边看着,心里都在嘀咕,这能行吗?结果还真行!那头驴跑呀跑,就跑到了小偷那里。
包公一审问,小偷就吓得不行,老老实实交代了。
想想看,如果包公没有这么聪明的办法,这案子说不定就破不了,也就找不回他的驴了。
从这个故事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包公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咱们遇到事情也得冷静思考,说不定就能想到好办法。
而且呀,坏人总归是要受到惩罚的,不能做坏事,不然迟早会被发现的。
怎么样,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咱们以后多读这样的故事,也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哟!。
《包公审驴》课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
时间宋朝时代地点公堂人物小偷——偷驴者王五——丢驴者包公——审驴者第一幕(幕启。
王五在街上买柴,小偷寻找猎物)小偷(东张西望,装做若无其事,小声嘀咕)哎,有什么可以偷呢?这个没有,这个太大,这个便宜,哎,有什么可以偷呢?(眼睛一亮)哇!这真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呀!(旁白。
太好了,把这头驴偷了,再卖掉一定有很多钱)王五(吆喝)快来买柴!小偷(旁白。
要偷驴一定要做得天衣无缝,耶!家中不是有一头瘦驴牵来换这头驴。
)(回家前去牵驴)王五(唉声叹气)唉,没人买柴。
小偷(驴牵来了,东张西望,没人后换驴)把你的饰物换掉,你的主人就会把我的驴认成你拉!(换好饰物,小偷将瘦驴拴在树上,拉着驴走了)第二幕(幕启。
王五买完柴回来)王五(数钱又哼歌)啦——太好了,四十两银子(吻银子)(走到树下,大吃一惊)我的驴!我的驴怎么一下病成这样!?(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不见驴的影子)哎(扇嘴)早知道就牵着驴一起买柴了。
不行,我要告官,可要告睡呢(沉思良久)对,告这头驴。
——幕落第三幕(幕启。
王五牵驴告官。
升堂)衙役威武包公(拍惊堂木)带被告、原告!王五(牵瘦驴跪下)包大人在上,这畜生不知来自何方,竟冒名顶替!包公(皱紧眉头,想了想,突然眼睛,拍惊堂木)王朝、马汗!赶紧把嘴套给驴拴上,别给他吃、喝!把它关上3天,到时在来审它。
(3天后)包公(拍惊堂木)喂!当差的!把这头驴打四十大板。
衙役(抱拳)是(40板打完)包公现在放走驴。
第4幕幕启。
包工放走驴,派衙役与王五跟去。
)衙役甲(气喘吁吁)这驴真能跑呀衙役乙(指着驴,边跑边说)看,那驴进了一户人家。
衙役甲追!(衙役甲等人来到小偷家)小偷(哼歌)你们是谁?(瞪眼)王五(愤怒)小偷,还驴来。
小偷(疑惑)什么驴?衙役甲(威严)不承认?搜——小衙役*(抱拳)报,已搜到驴了。
牵上来。
衙役甲这是什么?小偷慢!天下驴长得都一样,怎么说是你的?包工哼!是你驴带我们来的。
小偷(不可思议)不可能,驴不会说话的!包工驴饿了3天,又挨了四十大板,怎不会想家?(摸胡子)小偷(无言已对)衙役甲、乙跟我们走吧!到监狱里改过自新。
包公审驴的故事包拯,字希仁,北宋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是一位以廉洁公正著称的官员。
他在担任开封府判官的时候,曾经审理过一桩著名的案件,那就是包公审驴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农民在市场上卖驴,一名商人看中了一匹驴,于是和农民商量好价格,准备购买。
可是当商人带着驴离开市场的时候,驴突然跳进了水塘里,商人怎么也拉不上来。
于是商人愤怒地将农民告上了法庭,要求农民赔偿他损失的驴。
包公听了商人和农民的陈述后,决定亲自审理此案。
他先问农民,“你卖给商人的驴是不是有病?”农民连忙否认,说驴一点毛病都没有。
包公又问商人,“你为什么要求农民赔偿,难道驴真的有病吗?”商人却说,“驴确实没有病,但是它在我的手里跳进了水塘,现在已经淹死了,我损失了一匹驴,应该由农民赔偿。
”。
包公听了他们的陈述,觉得这个案子有些蹊跷。
于是他命人将水塘里的驴捞上来,细细地检查了一番。
最后,包公下了一个意外的判决,“这匹驴并没有死,它只是装死而已。
”。
众人听了都惊讶不已,包拯又命人将驴推到水塘边,只见驴一头扎进水里,然后又跳了出来,原来这匹驴会装死。
包公对农民说,“你的驴并没有死,所以你不需要赔偿商人。
”对商人说,“你也没有损失,所以你也不需要得到任何赔偿。
”。
这个案子让人们对包拯的智慧和公正刮目相看。
包公审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机智、明察秋毫,以及对公正的追求。
包公审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图小利而损人利益。
同时也告诫我们,作为一个公正的官员,要善于观察和分辨是非,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审理每一宗案件。
包拯的廉洁公正、明察秋毫的品质,也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包公审驴的故事,做一个廉洁公正、明察秋毫的人。
包公审驴的故事包公,字文若,河南郓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北宋时期,他是一位以廉洁公正著称的官员,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
他在任官时,以公正执法、严明廉洁而著称,深受人民敬重。
有一天,有人将一头驴子送到包公的衙门前,声称这头驴子偷吃了他的菜园里的蔬菜。
包公听了以后,便决定审理此案。
于是,包公便传唤了原告和被告,听取双方的陈词,并派人去查看菜园的情况。
经过调查,包公发现原告的菜园里并没有被驴子吃掉的痕迹,而且原告也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驴子就是偷吃了他的蔬菜。
包公思索片刻,便宣布了判决,“此案无证据证明被告的驴子偷吃了原告的蔬菜,因此无法定罪。
”原告闻言大怒,指着驴子大声质问,“包公,你难道看不出这头驴子的肚子比其他驴子要圆润吗?这就是证据!”包公听后,微微一笑,便命人将驴子抬到一旁,对原告说,“你说这头驴子的肚子比其他驴子要圆润,那么我们就将这头驴子剖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偷吃蔬菜的痕迹。
”。
原告一听,立刻吓得脸色发白,连忙跪地求饶,“包公大人,我是冤枉的,这头驴子并没有偷吃我的蔬菜,求您饶命!”包公见状,便宣布了最终的判决,“原告诬陷无辜,罪加一等,立即押送入狱。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公审驴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审理一起驴子偷吃蔬菜的案件,而是通过审理此案,包公教育了人们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定罪,不能凭空指控他人。
同时也告诉我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包公审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公正廉洁的官员,也成为了中国法治精神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像包公一样,保持公正廉洁的品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包公审驴的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官员,他是一个非常有正
义感和勇气的人。
有一天,有人告诉包拯说,有一头驴子在路上被
人骑着走了,而那个人却说这头驴是他的。
包拯听了之后觉得这件
事情很奇怪,于是决定去调查一下。
包拯找到了那个人,他很认真地询问了一番,发现那个人的说
法很不合理。
包拯觉得这个人在撒谎,于是决定对他进行审判。
在
审判的过程中,包拯让那个人把驴子牵到场上,然后对驴子进行了
仔细观察。
包拯仔细地观察了驴子的身体特征,包括身高、体型、
毛色等,最终他发现了一些破绽。
包拯发现,那个人所说的驴子并不是他的,因为包拯发现了一
些细微的特征,证明这头驴并不是那个人所称的。
包拯在审判的过
程中,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细心观察,最终揭露了那个人的谎言,让真正的主人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拯审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
正义感和勇气,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只有
通过细心观察和深入调查,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
同时,这个故事
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勇气去揭露谎言,让真相大白,给受害者一个公正的对待。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包拯一样,要有正义感和勇气,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能让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这些品质,不断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3包公审驴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包公审驴》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店铺在此整理了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包公审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包公审驴》原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包公审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包公审驴》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想象力,描绘故事中的场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包公的公正无私,学习他的品质。
(2)学会关爱动物,珍惜生命。
(3)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3. 人物性格特点的描绘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文本《包公审驴》。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包公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包公的兴趣。
(2)展示《包公审驴》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生字词卡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细节描写(1)学生选取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进行细节描写。
(2)学生互相展示描写成果,进行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包公的公正无私,学习他的品质。
(2)引导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
(3)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述故事情节给家长听。
(2)学生书写课后日记,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关于包公的故事,如《包公断案》、《包公审鬼》等。
(2)学生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故事中包公的形象和特点。
包公审驴[幕启。
宋朝,有一位叫王五的穷人,他用自家驴运送干柴和木炭到集市上去卖挣点钱养家糊口,为了让驴能帮他挣更多的钱,王五非常悉心地照料它,驴成了一头毛色发亮的好驴,王五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的辔头,谁见了,都会夸说这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但一次他去集市上卖炭,回来时却发现驴变了样。
王五(大吃一惊):我的驴还是拴在大树上,绿的辔头还是我亲手做的,鞍也是原来的那个鞍,可我的驴怎么一会儿就病成这副模样,变成这样一只毛色难看的驴呢?旁白: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他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决定把驴当被告到衙门去告它。
幕落——第二幕[幕启。
包公升堂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堂。
王五:(抱拳施礼)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然胆敢冒名顶替!旁白: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起身走向王五看了又看,心想:此人是否是刁民,向出此难题考考本官。
看他这副老实样,应该是个老实人。
包公又坐回太师椅,皱皱眉头,计上心来。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威严的大声喝道)王朝,马汉!王朝、马汉:(齐声答道)在!包公:(大声的下达命令)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的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旁白: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
至于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更不敢笑。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驴关迚了圈栏。
幕落——第三幕[幕启。
三天后包公升堂,命王五和驴一同上堂。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衙役们:(齐声答道)是!旁白:衙役们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足足打了四十下,打的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
包公:(手一挥)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上哪去。
幕落——第四幕[幕启。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
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的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叫来一差役和王五)你俩赶快跟着那头驴,看驴跑到哪,哪里就是他主人家,家里就藏着小偷。
《包公审驴》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包公断案的公正无私。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包公的公正无私。
2.教学难点:分析包公审驴的过程,理解包公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2.生字词卡片3.多媒体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包公吗?他是一位怎样的官员呢?(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包公审驴的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包公为什么要审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谁能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包公审驴的过程,理解包公处理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你是包公,你会如何处理这个案件?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课下阅读有关包公的其他故事,了解他的事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包公的公正无私,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事要公正、公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包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通过课堂活动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教师提问:“包公是如何判断驴的主人的?”学生回答:“他让驴跑,看驴认主。
”教师追问:“为什么包公选择这种方法?这样做到底公正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包公利用了驴对主人的亲近感,这是一种非常智慧且公正的方法,因为他相信真正的驴主人会得到驴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