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37.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38.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39.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

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简答题

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02.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记录主

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

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

0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04.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05.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6.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

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

07.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

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08. 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09.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