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1)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一、组成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学之祛湿剂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化浊1、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6g)白芷(6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白术(6g)陈皮(6g)厚朴(6g)苦桔梗(6g)藿香(9g)甘草(6g)【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利水渗湿2、五苓散【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
②水湿内停证。
③痰饮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 利便解表烦渴清。
3、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炒白术(9g)【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之风或风湿证。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4、茵陈蒿汤【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第四节温化水湿5、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内停。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6、真武汤【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名称主效主治辨证要点病机方解特点加减和备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缓。
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阻碍气机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陈皮—理气燥湿。
(佐)(气化则湿易化)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用法:每服2钱,水一盏,入姜2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姜枣,热服。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
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
(君)苏叶、白芷—发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
(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佐)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以利解表与化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力略逊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
湿热雍滞中焦,熏蒸肝胆,胆汁犯溢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
(君)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臣)大黄—泻热逐瘀,通大便,引湿热之邪自大便而出。
(佐)茵陈四逆治阴黄用法:茵陈先煎,大剂量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尿频、急、痛,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或血淋,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薀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
山栀、大黄—清热降火,山栀兼以通利三焦祛湿。
与小蓟饮子比大黄:泻下焦湿热灯芯—导热下行。
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湿热留连气分,湿重于热,湿阻气机杏仁—宣利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薏苡仁—渗利湿热,兼可健脾。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一、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克)。
二、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二物皆有雄状之气(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二妙散(附三妙丸)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2.四妙丸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四、功用清热燥湿。
五、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为湿热下注所致。
湿热注于筋骨,则筋骨疼痛,着于下肢,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病痿证;若下注带脉、前阴,则带下浑浊味臭,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
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入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祛湿除,诸症自愈。
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常根据病证的变化,适当加味用之,如治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五加、皮鹿衔草等,以祛风湿强筋骨;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降浊;若湿热带下,色黄粘稠,可酌加芡实、樗根白皮、赤茯苓,以加强健脾渗湿止带之力;下部湿疮,可加龙胆草、薏苡仁、赤小豆以清湿热,解疮毒七、附方及方论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四两(120)、苍术米水浸,焙干,六两(180克)、川牛膝去芦,二两(60克)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八两(各200克)、苍术、怀牛膝各四两(各120克),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足麻痿肿痛等症。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
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故三妙丸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麻痛、痿软无力。
祛湿剂13首整理(分类、功用、主治、方歌)祛湿剂1燥湿和胃2、清热祛湿3、利水渗湿4、温化水湿5、祛风胜湿注意事项:1苦温燥湿和淡渗利湿不要太过,以免伤阴2孕妇慎用3湿热结合,清热不留湿,燥湿不伤阴。
1、平胃散(燥湿和胃)燥湿运脾,行气和胃2、藿香正气散(燥湿和胃)解表化湿,理气和中1平胃散中朴陈皮,苍术合甘四味宜燥湿健脾又行气,调胃诸方此方推2藿香正气大腹皮,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冒寒湿并能除3、五苓散(利水渗湿)利水渗湿,温阳化气4、猪苓汤(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养阴5、防己黄芪汤(利水渗湿)益气固表,祛风利水3二苓术泽桂4二苓泽泻胶滑石,水热互结烦能除5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防己黄芪各一两,四片生姜一枣冲6、茵陈蒿汤(清热祛湿)清热利湿退黄7、三仁汤(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清热利湿8、甘露消毒丹(清热祛湿)利湿化浊,清热解毒9、八正散(清热祛湿)清热泻火,利水通淋6茵陈蒿汤治黄疸,枙子大黄二药掺金钱楂曲蔻白术,茯苓丹参陈皮添7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面色淡黄胸里闷,湿温身重法堪遵8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黄疸湿温研末尝9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联草梢瞿麦加枙子,煎加灯草痛淋蠲10、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健脾渗湿,温化痰饮11、真武汤(温化水湿)温阳利水12、实脾饮(温化水湿)温阳健脾,行气利水10苓桂术甘汤,健脾利膀胱饮逆冲胸膛,胸满眩晕尝11温阳利水真武汤,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12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13、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13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风冷痹屈能伸。
1壮骨伸筋胶囊【药物组成】淫羊藿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炙)肉苁蓉鸡血藤红参狗骨茯苓威灵仙葛根豨莶草延胡索(醋制)山楂洋金花【功能主治】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络止痛。
主治肝肾两虚,寒湿阻络所致的肩背疼痛,麻木,患处活动受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属肝肾两虚,寒湿阻络者。
2妇科分清片【药物组成】木通滑石石苇海金沙当归地黄白芍川芎黄连栀子甘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养血通淋。
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尿频涩痛,小便短赤浑浊,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适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及肾盂肾炎等证属湿热下注膀胱者。
3利胆排石片(颗粒)【药物组成】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槟榔枳实(麸炒)芒硝(精制)厚朴(姜制)【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用于肝胆湿热证。
症见胁肋及脘腹疼痛,按之痛剧,伴发热寒战,身热头痛,呕吐不食,口苦口干,大便不通,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临床应用】适用于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等证属肝胆湿热者。
此外可帮助手术或体外碎石后残余结石的排出及胆石病人术前的辅助治疗及术后恢复,预防胆囊切除综合征。
4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液)【药物组成】茵陈栀子金银花黄芩【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用于湿热郁蒸肝胆之黄疸。
症见一身面目悉黄,胸胁胀痛。
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周身乏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本制剂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适用于重症肝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炎综合症,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可用于新生儿abo型溶血性黄疸属湿热郁蒸肝胆者。
5风湿骨痛丸(胶囊)【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麻黄红花木瓜乌梅甘草【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寒湿邪滞留筋骨而致肢体关节疼痛等痹症。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证属风寒湿邪滞留筋骨者。
6木瓜丸(片)【药物组成】木瓜川芎白芷威灵仙狗脊牛膝鸡血藤海风藤人参川乌草乌当归【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来源:智阅网今天我们就来熟悉一下祛湿剂的主要内容。
一、清利消肿剂肾炎四味片【功能】清热利尿,补气健脾。
【主治】湿热内蕴兼气虚所致的水肿,症见浮肿、腰痛、乏力、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肾炎康复片【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清解余毒。
【主治】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体虚浮肿、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目四肢浮肿、头晕耳鸣;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见上述证候者。
二、利尿通淋剂八正合剂【功能】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
癃闭舒胶囊【功能】益肾活血,清热通淋。
【主治】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痛、尿线细,伴小腹拘急疼痛;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三金片(颗粒、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排石颗粒【功能】清热利水,通淋排石。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统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癃清片(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凉血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坠胀。
亦用于慢性前列腺炎之湿热蕴结兼瘀血证,症见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等。
三、清肝利胆剂茵栀黄□服液【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茵陈五苓丸【功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脘腹胀满、小便不利。
消炎利胆片(胶囊、颗粒)【功能】清热,祛湿,利胆。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清热燥湿止泻剂香连丸(片)【功能】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方剂学——祛湿剂(一)1、平胃散的功用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香正气散E、甘露消毒丹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子、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子C、茵陈、滑石、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子E、栀子、茵陈、大黄4、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A、大黄、炙甘草B、瞿麦、萹蓄C、木通、栀子仁D、茯苓、猪苓E、滑石、车前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组成为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八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祛湿剂细目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主要适用于湿病。
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
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所以辨治应当兼顾阴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