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 格式:pptx
- 大小:5.48 MB
- 文档页数:1
老舍资料一、简介老舍(1899年1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舍彦红,字舍予,男,山东商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评论家。
他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生平1. 早年经历老舍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教师,对文化有着极高的重视。
他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5年,他考入北平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2. 文学成就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涵盖小说、剧本、散文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以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荒诞。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品。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流氓青年祥子的命运,展现了当时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
小说直观地展示了传统社会的封建残留和现代社会的冷酷无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茶馆》《茶馆》是老舍著名的话剧作品,被后人认为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通过描写一个以茶馆为背景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底层形象和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活动。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经历老舍在政治上经历了风波和困顿。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他被指控是“洋奴文人”的代表,受到了冲击和打击。
尽管他在政治上备受压力,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创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4. 老舍与北京老舍与北京的关系非常紧密。
他曾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了较长时间,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对北京人民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思考。
三、影响和评价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内容,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茶馆》。
1、《骆驼祥子》: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2、《四世同堂》: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3、《离婚》:讲述了以老李为主的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的离婚危机及家庭纠纷。
4、《茶馆》: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老舍先生的资料老舍先生的资料老舍是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的作品都被记录在语文教科书上。
那么,对于老舍先生,各位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老舍先生的资料,欢迎阅读!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工作经历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长大,熟悉城市生活,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1913年,老舍于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半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7月,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校长,做过京师郊外劝学所劝学员,担任过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的“经理”等。
1912年5月发表短篇处女座《她的失败》。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在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
到1929年夏回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老舍于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猫城记》、《离婚》与《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猫城记》是老舍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的寓言式的讽刺作品;《离婚》是通过对北京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的描绘批判社会的作品;而《骆驼祥子》被誉为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一部描述一位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肉体与精神被摧垮的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老舍担任了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于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老舍的代表剧作《茶馆》也是在此期间发表的。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
192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了《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短篇小说《黑白李》等。
1935年和1936年,是老舍的创作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其标志是短篇小说《月牙儿》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面世;尤其是《骆驼样子》,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最杰出的作品。
从此,老舍的小说从侧重于批判市民阶层的庸俗卑琐,转为批判造成贫苦市民种种悲剧的罪恶社会。
“七七”事变后,老舍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1938年3月,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任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为文艺界团结抗战作出了贡献。
1939年,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慰问抗敌将士。
这期间写了长诗《剑北篇》,并创作了《残雾》、《大地龙蛇》、《归去来兮》等9部话剧。
1944年起,陆续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的创作,作品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讴歌了沦陷区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禹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
在美期间,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这部作品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缺少点”亮色”,它既写了旧中国艺人备受欺凌的经历,也写了他们的反抗和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表明了老舍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有了新的发展。
1949年10月,老舍在美国得到了周恩来热情欢迎他回国的信息,立即起程,于12月9日返抵祖国。
解放后,老舍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戏剧,自1950年推出第一个剧本《方珍珠》起,共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全家福》等23个剧本。
老舍简介1、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3、评价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
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
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
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
老舍人生态度
老舍的人生态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平淡见真情:老舍的人生哲学体现在他对于平淡生活的热爱和描写中,他认为在平淡中
才能见真情,这种情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2.乐观幽默:老舍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反映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的
乐观态度使得他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积极的心态。
3.朴素平易的平民态度:老舍出身平民,深知平民生活的不易,他以朴素平易的态度看待
人生,创作中常常以平民生活为背景,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4.悲悯与同情:老舍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悲悯和同情,他通过
作品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5.沉重的底色:尽管老舍的作品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但在幽默背后隐藏着沉重的人生底
色。
他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社会的残酷和人生的艰辛。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其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
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舍
⽼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我等,字舍予。
因为⽼舍⽣于阴历⽴春,⽗母为他取名“庆春”,⼤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
中国现代⼩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师、⼈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位获得“⼈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舍的⼀⽣,总是忘我地⼯作,他是⽂艺界当之⽆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舍被逼⽆奈之下含冤⾃沉于北京太平湖。
3、“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的时候他卖⼒,要他挺⾝⽽出的时候他挺⾝⽽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接过的若⼲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的他底舍⼰的胸怀。
4、舒⼄:
热门查阅推荐⽂章
热门⽂章
⽬录
12
3
⽼舍⽼舍
友情链接:。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
[老舍简介及作品]老舍简介第一篇老舍简介:老舍简介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老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老舍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深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多样性。
下面是老舍的一些代表作品:1.《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祥子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奋发图强,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小说以其逼真而又深刻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展现了人性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和温情。
2.《茶馆》《茶馆》是老舍最著名的话剧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社会的沉沦和人性的悲喜。
剧中刻画的各色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生动风趣,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也反映了老舍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思考。
3.《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之一,以一个典型的北京大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其中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精湛的笔墨描绘了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寓意深远。
4.《贺老太太》《贺老太太》是老舍的一部喜剧,讲述了贺老太太出门办事时经历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通过这个故事,老舍既展现了人物的喜剧性格和情节的幽默,又间接地揭示了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5.《马路天使》《马路天使》是老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北京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温馨故事。
通过对孩子的天真和父亲的悉心呵护描写,老舍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与亲情的珍贵和深刻。
总结一下,老舍的代表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类型,在刻画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创作手法。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思考那个时期的社会和个体的生存状态,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老舍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2]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老舍作品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