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纪录片解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中外电影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电影赏析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外电影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文化背景和影片制作过程。
通过观赏、讨论和写作,学生将培养对电影的审美和批判性思维,加深对不同文化视角的理解。
课程目标:1. 了解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熟悉中外电影的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影片的符号、意义和风格。
4. 掌握电影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批评视角。
5. 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分析电影作品并表达个人观点。
课程安排:第一单元:电影基础知识1.1电影的起源和发展1.2影片的元素:镜头、剪辑、音效等1.3影片的基本结构:片头、导言、高潮、结尾1.4电影的技术语言和视觉效果第二单元:经典中外电影赏析2.1默片时代的代表作品:如《大都会》(Metropolis)、《黄金时代》(City Lights)等2.2欧洲新浪潮:如《四百击》(The 400 Blows)、《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等2.3好莱坞黄金时代:如《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2.4亚洲电影的代表: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活着》(To Live)等第三单元:电影与文化3.1电影与社会变迁的关系3.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表达和主题3.3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3.4电影中的族群、性别和身份议题第四单元:电影风格与导演4.1不同导演的个人风格: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宫崎骏、昆汀·塔伦蒂诺等4.2实验电影和纪录片的艺术性4.3影片的视觉风格和主题的关系第五单元:电影赏析方法与写作5.1影片的符号学分析方法5.2影片音乐和声音的赏析5.3剧本、角色和情节的批评分析5.4电影评论的写作技巧和范例评估方式:- 平时参与和课堂讨论- 电影作品评论和分析论文- 电影赏析小组项目- 期末考试:电影片段赏析和理论知识测试参考教材:1.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10).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2. Corrigan, T. (2012).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3. 孙志强、顾长卫(2007)。
第六模块中外电影鉴赏第二节古典时期♦主要内容:♦一、《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二、《偷自行车的人》♦三、《晚春》第二节古典时期:《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一、《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演员:帕克·波西、迈克尔·麦德逊、文森·佩雷兹、亚当·戈德堡、托马斯·克兰特曼恩♦国家:美国♦类型:科幻第二节古典时期:《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一)剧情简介♦夜黑如墨。
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坐在一个插满了各种导线的男人人体前。
这是一具用基因技术合成的举世无双的人体,它的相貌英俊、体格健壮,没有一丝缺陷,是个“完人”。
但是,到现在为止,它还只是一具没有生命的人体,它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在静静等待着,等待着来自天空的雷电赐予它生命。
♦一道蛇形闪电从天而降,随后是“轰隆隆”惊天动地的雷声和倾盆大雨。
闪电准确无误地击中了人体。
在电光中,弗兰肯斯坦看见人体直身坐了起来,然而他的脸上、身上、四肢的皮肤都龟裂开来,沟壑万千,雷击在赐予人体生命的同时,也把他变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
第二节古典时期:《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第二节古典时期:《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爸爸——”怪物向弗兰肯斯坦伸出了双手。
然而,心情复杂的弗兰肯斯坦却把他赶出了门,赶到了暴雨倾盆的荒野上。
弗兰肯斯坦为自己像上帝一样成功地创造了生命而高兴,但怪物的丑陋又激起了他内心的厌恶感,所以他把怪物赶走了!♦怪物从此孤独地在山野间游荡。
他虽然形容丑陋,但心地却非常善良,常常暗中帮人类做好事。
在山间的一座小木屋里,住着一个盲人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
一天清晨,怪物乘盲人儿女都不在的时候闯进了小木屋里,与盲人聊了起来,并倾诉了自己内心与人交往的渴望。
就在怪物与盲人谈得非常投机的时候,盲人的两个女儿回来了,她们看见怪物吓得晕倒在地,盲人的女婿闻声赶来,用棍子把怪物赶跑。
第二节古典时期:《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又一天清晨,有个男孩不小心落水了,怪物听见呼救赶到,将男孩救起。
《纪录片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纪录片赏析》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纪录片赏析》课程承担着启迪智慧,引发思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美学思维和人文情怀的作用。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探究讨论等形式,观看欣赏以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等为主题的中外各大经典纪录片,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拓宽人文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二、教学目标(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使学生欣赏祖国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感受祖国的魅力(思政),进而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学);2.通过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国思想(思政),帮助学生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拓宽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学)。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美丽中国》纪录片拍摄了中国56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使学生感受祖国的魅力,热爱我们的国家,将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来,激发自然风光类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与热情,将纪录片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地付诸于实践。
2.该系列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表现了当代中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相处,展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和“和谐中国”的时代思想,使学生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纪录片主题创作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将中国态度与思想融入到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
三、课程思政案例内容(一)案例的引出(10分钟)课堂讨论:你去过中国的哪些地方?了解哪些地区的风土人情?(二)案例内容(45分钟)1.案例形式:《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简介+欣赏2.视频名称:《美丽中国》3.基本内容A. 画面语言的“和谐”表达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是“创作者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课程学时:32(16周)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一方面通过对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形成成因的探究归纳出纪录片内在的美学品性;另一方面结合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实践,来启发纪录片创作多环节中的种种思路,并分析其间应注意的种种问题。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以纪录片史、纪录片理论演进及优秀纪录片赏析为基本结构,内容包括纪录片简史、重要导演介绍、重要作品赏鉴等。
通过对经典纪录片的欣赏与学习,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纪录片的重要导演与作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影视学基本原理分析纪录片术作品,并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纪录片的创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纪录片导论1、纪录片的界定与简史掌握2、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审美掌握第二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上)1、格里尔逊生平了解2、格里尔逊模式的纪录片创作了解第三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下)1、《夜邮》赏析掌握2、《夜邮》的创作特色与不足理解第四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上)1、莱尼·里芬斯塔尔生平理解2、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创作理论掌握第五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下)1、《奥林匹亚》赏析了解2、《奥林匹亚》的创作特色与影响掌握第六讲《迁徙的鸟》赏析1、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了解2、《迁徙的鸟》的创作背景与特色理解第七讲《帝企鹅日记》赏析1、《帝企鹅日记》的创作特色了解2、《迁徙的鸟》与《帝企鹅日记》的比较理解第八讲《故宫》赏析1、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了解2、《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理解3、《故宫》的创作特色掌握第九讲《台北故宫》赏析1、《台北故宫》的创作背景了解2、《台北故宫》的创作特点掌握3、《故宫》与《台北故宫》的比较理解第十讲《我从汉朝来》赏析1、《我从汉朝来》的创作背景了解2、《我从汉朝来》的创作特色——以武梁祠为例掌握第十一讲《敦煌》赏析1、《敦煌》的创作背景理解2、《我从汉朝来》与《敦煌》的比较理解3、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掌握第十二讲《舌尖上的中国》赏析1、《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背景了解2、《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创作特色掌握3、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三讲《玄奘之路》赏析1、《玄奘之路》的创作背景理解2、《玄奘之路》的创作特色掌握3、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四讲《蓝色星球》赏析1、BBC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的创作掌握第十五讲《甲午》赏析1、军事类纪录片的特点理解2、《甲午》的创作特点掌握第十六讲《与全世界做生意》赏析1、社会类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创作特点掌握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这是一门知识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选择议题进行主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外歌剧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总体目标《中外歌剧名作赏析》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歌剧包含很多艺术类型,如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其中音乐又包括声乐和器乐,舞蹈又包括民间舞和芭蕾舞,戏剧又包括剧本与表演,文学主要指的是歌剧中的诗歌等,可以说歌剧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类型。
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的瑰宝。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歌剧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初步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中外歌剧作品,了解赏析歌剧的途径。
本课程融文学性、戏剧性、表演性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外经典歌剧鉴赏,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对歌剧艺术的欣赏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中西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歌剧的基本途径及提高学生歌剧鉴赏能力。
使得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歌剧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支撑毕业要求3-1)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查找分析、欣赏歌剧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课程在结课后能更好的享受歌剧的艺术。
让学生体验歌剧综合艺术特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综合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3-2)课程目标3:通过对中外歌剧的鉴赏,培养了解人类人性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中的真善美,在乐中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支撑毕业要求6-2)(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歌剧的时代、故事梗概、作者的生平,使得学生能够将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的特点区分开来,能更好地理解每一部歌剧的情感表达及欣赏方式。
第六模块中外电影鉴赏第三节现代电影时期♦主要内容:♦一、《公民凯恩》♦二、《广岛之恋》♦三、《八又二分之一》♦四、《野草莓》♦五、《罗生门》♦六、《四百下》第三节现代电影时期: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编剧:海曼·曼凯维支、奥逊·威尔斯♦主演:奥逊·威尔斯,约瑟夫·哥顿,多罗茜·康明格尔♦荣誉:第1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1941年纽约影评人奖最佳电影/国家影评协会奖的最佳电影、最佳表演奖/在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1977年评选出的“史上十大电影名单”里,《大国民》名列第一位/美国电影学会(AFI)1998年评选出的“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美国电影”上,《大国民》名列第一位。
/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通过英国《光与影》杂志(Sight & Sound)从1952年起,每隔10年邀请全球各地的影评家评出“史上全球十部最佳影片”。
《大国民》连续五次,(1962、1972、1982、1992、2002)都获得第一名的殊荣第三节现代电影时期: 《公民凯恩》♦(一)剧情简介♦1940年的一天,在佛罗里达州海滨的仙那度庄园里,76岁的报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病逝了,临死前,他除了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各种报纸头版都通栏报道了这位被称为“美国忽必烈”的权势人物的死讯,青年记者汤姆逊对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很感兴趣,想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并想弄清凯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是,他决定访问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
第三节现代电影时期: 《公民凯恩》♦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但她断然拒绝接受采访,一声“滚出去”的逐客令将汤姆逊拒之门外。
在费城的图书馆中,汤姆逊查阅了已故银行家撒切尔未经披露的回忆录手稿。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 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 962年生,1 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 6 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 2 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 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 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1、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调查日本东京放送(NHK)科教栏目的创始人、纪录片资深导演YASUMA (安间总介先生)在1996年曾经搞过一个关于电视纪录片定义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a、欧洲、北美、以及日本这些不同区域9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
b、问及这些纪录片人自己有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时候,结果100%的人都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纪录片的定义。
2002年,我又与安间总介先生对中国的50位有5年以上纪录片创作经历、并有作品在国际或国内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人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其结果较大不同:a、中国的纪录片人认为国内没有纪录片统一定义的比例与别的国家大致相同,达90%以上;b、中国纪录片人自己心中有纪录片定义的比例却远不如别的国家那么高,还不到30%。
这些调查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世界各地对于纪录片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中国的纪录片人不太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意识总体上也不如国外的纪录片人。
其实纪录片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形式,加上纪录片所关注内容的无限丰富性,都在证明纪录片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虽然很难给纪录片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并不等于说纪录片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恰恰相反,纪录片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品性。
事实上纪录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视样式都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义。
下面就来列举分析一些不同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请选择课程章节——–第一讲关于纪录片的定义第二讲纪录片人的特殊素质要求第三讲纪录片的题材选择第四讲前期准备工作第五讲纪录片的采访第六讲纪录片的拍摄第七讲纪录片的后期制作2、关于纪录片的不同表述在西方的影视论著中,很少对纪录片作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 non-fiction这样笼统的界定进行观照。
在法国更有人把所有非虚构的影视作品通称作纪录片。
a、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
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
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
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
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
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
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
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1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