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 格式:ppt
- 大小:576.02 KB
- 文档页数:22
八年级上册第16课知识点第16课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古文阅读文章,名为《陋室铭》。
该文旨在通过作者胡文定对“清修者”的讽刺,探讨人们追求真理的心态和方式。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知识点分析。
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陋室铭》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
该文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士人追求真理的心态和方式的批判,被后世誉为“尖刻清辞、妙语连珠的反知识分子的小品文”。
2. 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以一个陋室为背景,将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士人的追求真理方式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文中描写了陋室的落魄和破败,给人一种荒凉和颓废的感觉。
但是,作者却认为陋室的主人却是一位真正的“清修者”,他在这个陋室里,仍然能够追求真理、涵养情操。
作者提到,“夫士者,何以守其志?何以解其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习辱,造次难舍,然后辍学精效,通达于内,显于外也。
”因此,作者指出,陋室主人才是真正的追求真理之人,而那些虚于外表的“明主”“雅士”则只是假摆阔而已。
3. 文章的语言特点张旭的这篇散文表达深刻,文笔独特,反映了他批判追求形式、喜欢装饰的知识分子的态度。
张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描写陋室的落魄景象,讽刺了那些追求外表光鲜而内在空虚的人。
该文的语言显得雄浑而生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对于真理追求的坚定信念。
4. 文章的主题思想《陋室铭》这篇文章旨在揭示追求真理的正确态度和方式。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反讽清修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追求真理需要经历的坚韧和磨练,正如“作者提到,“夫士者,何以守其志?何以解其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习辱,造次难舍,然后辍学精效,通达于内,显于外也。
”所说。
此外,作者鞭挞的不仅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更是一种持一贯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真理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陋室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真理的方式,那就是要经历一定的磨练和坚韧。
张旭将这种方式融入到生活和行为当中,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陋室铭》教案(15篇)《陋室铭》教案1【教材简解】《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__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
《陋室铭》这篇__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__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__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初读陋室,感音美1、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2、了解“铭”(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齐读)3、感音美请同学们速读这篇__,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__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__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__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说课稿13篇《陋室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是一篇精读课文。
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__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
生齐读。
4、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
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链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
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五、明确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一)、听录音朗读课文。
陋室铭教案8篇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
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
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
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读一读: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陋室铭》○1唐·刘禹锡一、原文⼭不在⾼,有仙则名○2。
⽔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5。
谈笑有鸿儒○6,往来⽆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经○9。
⽆丝⽵之乱耳○10,⽆案牍之劳形○11。
南阳诸葛庐○12,西蜀⼦云亭○13。
孔⼦云:何陋之有○14?二、注释①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或者称述自⼰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
②【名】出名,有名。
③【灵】灵验。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这里指德⾏美好。
⑤【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映⼊⽵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⑥【鸿儒】博学的⼈。
鸿,⼤。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
⑧【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经】指佛经(佛经用泥⾦书写)。
⑩【⽆丝⽵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境。
丝,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⑪【⽆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书。
形,形体、躯体。
⑫【西蜀⼦云亭】扬⼦云在西蜀的屋舍。
西蜀,今四川。
⼦云,即扬雄(前53-18),字⼦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西汉哲学家、⽂学家。
⑬【何陋之有】语出《论语·⼦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译文⼭不在于⾼,只要有仙⼈居住就会出名;⽔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片碧绿,草⾊映⼊⽵帘映得漫屋青⾊。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来往的没有不学⽆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牍公务劳累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云的草屋。
孔⼦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四、创作背景《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体会。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知道两篇课文的深入内涵。
②知道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爱好的问题,列出摸索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罗列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摸索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知道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诵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比方,“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入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诵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控朗诵的发音、停顿、重音、腔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觉问题让同学们独立浏览,调动自己的学习体会,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控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挑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换发觉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肯定摸索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陋室铭》说课稿《陋室铭》说课稿(通用10篇)导语:《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陋室铭》说课稿篇11、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一篇优美抒情散文,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共有九句,寥寥81字,以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2、课文所在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短文两则》中的一则,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大多数要求全部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要达到基本成诵。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3、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有音乐美把形式多样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理解短文的情感及寓意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文章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取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诵读。
《陋室铭》说课稿3篇《陋室铭》说课稿3篇《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说课稿,欢迎阅读。
《陋室铭》说课稿篇 1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北京》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二、说学情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 1 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刘禹锡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刘禹锡的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2)句子翻译和朗读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句子含义,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观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合作探讨问题。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生僻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词语、句子含义,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观点。
5.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集合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1一、导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
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
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展示课题、作者)二、学习新课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
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
(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
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
(师配乐读)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
(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
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陋室铭》说课稿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陋室铭》。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短小精美,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且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文言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文言词句翻译理解能力有一定提高,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阅读较难文言文、把握作者表达思想情感。
根据文本特点及班级学生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围绕“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流利翻译课文;了解文体“铭”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雅志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读音、积累文言词句;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情趣。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一)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多媒体辅助法引导学生从阅读的体验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精品教案)《陋室铭》讲课稿(通用5篇)为大伙儿收集的《陋室铭》讲课稿(通用5篇),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材简析《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采纳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通全篇,极力抒写“陋室”别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日子,着重培养普通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日子内容编排。
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日子。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明白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
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办法,背诵名篇佳作,积存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依照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事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明白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办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别露的思想感情别读难以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