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敷法换药法操作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1.12 KB
- 文档页数:3
湿敷法操作流程一、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烫伤。
2、注意消毒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治疗。
换药法的操作流程
一、目标: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二、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执行无菌操作,所有物品每人一套,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
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大于病变部位。
4、一般伤口定时换药,脓腐较多的伤口随时换药;特殊伤口根据医嘱使用药品。
5、遵守操作流程,疮面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腐扩散。
7、痔疮术后每次便后清洁肛门并换药。
8、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宜,固定关节时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9、污染的敷料一律焚烧,使用后器械应浸泡消毒处理后灭菌。
外科换药操作流程
1.洗手(按七步法,每步搓擦时间不少于10秒,擦手巾一用一换)
2.戴帽、口罩
3.洗手(七步法冲冼)必要时戴手套
4.取换药包(应查有效期、化学指示带、指示卡)打开后置于治疗车上层台面
5.取无菌敷料(不得跨越无菌区、正确使用无菌持物钳),敷料准备完毕,将其中一把镊子放在敷料上层。
6.将治疗车推至病人床旁,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暴露换药部位
7.将上层弯盘打开后置于病人换药部位旁、弯盘腰侧紧贴皮肤,放置更换下来的敷料(外层用手,内层用镊子取下敷料)。
8.取出上层镊子,夹取另一把镊子,创口以螺旋形消毒,注意消毒范围(距创口边缘5~10cm),两把镊子不可碰撞,覆盖敷料时注意纱布厚度(一般8~12层)。
9.换药完毕后将2把镊子放在空弯盘内与盛敷料弯盘并排置于治疗车下层,安置好病人10.处理污物,将换药器具浸泡
在金属型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浓度2000mg/L,时间大于30分钟),用消毒毛巾擦拭治疗车,由上而下
11.洗手(同第一步)注:在整个换药过程中,按干净—感染—断绝伤口顺次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更换手套时必需洗手。
11.洗手(同第一步)注:在整个换药过程中,按干净—感染—断绝伤口顺次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更换手套时必需洗手。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换药是医疗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用于处理伤口、溃疡或其他创面,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本文将介绍换药的操作流程,并提供相关的评分标准。
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
包括洗手消毒液、手套、无菌纱布、消毒液、药膏或敷料等。
2.洗手消毒护士需要正确洗手消毒,确保手部干净无菌。
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然后涂抹酒精消毒剂,搓揉手部至少20秒。
3.准备环境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选择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确保操作台面整洁,并将所需的器材放置在操作台上,方便操作时使用。
4.佩戴手套在进行换药操作时,护士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感染。
5.移除原有敷料小心地移除原有的敷料,注意不要拉伤或碰触伤口。
如果敷料附着在创面上,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将其湿润,然后慢慢地将其揭开。
6.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溶液清洗伤口,确保将污物和细菌清除干净。
可以使用注射器或灌洗器进行清洗,注意力度适中,不要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7.涂抹药膏或敷料在清洗过的伤口上涂抹适当的药膏或敷料,促进伤口愈合。
根据医嘱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注意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8.覆盖敷料用无菌纱布或敷料盖住伤口,确保伤口处在湿润和洁净的环境中。
正确覆盖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9.废弃垃圾将用过的敷料、棉签等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垃圾袋中,避免污染环境。
同时要及时清理操作台面,保持整洁。
评分标准:换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可以使用以下评分标准来评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总体质量:1.洗手环节:评估护士是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洗手消毒,包括是否使用适量的洗手液和正确搓揉手部。
2.环境准备:评估操作者是否准备了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并将其整齐放置在操作台上。
3.伤口清洁:评估操作者是否正确、彻底地清洁伤口,包括清除污物和细菌,清洁过程是否温和、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湿敷法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标准
(一)概念:湿敷法是利用多种药物煎汤后将药液在局部湿敷的方法。
具有通调腠理、疏畅血脉、消散肿疡的作用。
(二)适应范围
用于丹毒、脱疽、急性湿疹、手足癣、烧伤、肢端骨髓炎、扭挫伤、筋骨关节劳损等。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病员解释其目的、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2.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加衣盖被,室温在20~22℃为宜。
3.药液温度不宜过热.避免烫伤。
老年、儿童药液不得超过50℃
4.包扎部位湿敷时,应揭去敷料,使敷完毕,更换消毒敷料,重新包扎。
5.如有伤口部位进行湿敷疗法,应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操作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6.所甩物品需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换药技术操作流程笔记
换药是医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换药技术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是我整理的换药技术操作流程笔记: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换药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器材,洗净双手并戴上手套,准备好清洁伤口的物品,如生理盐水、碘伏等。
2. 评估伤口
在进行换药之前,要先对伤口进行评估。
评估伤口的大小、深度、疼痛程度等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药品和器材进行处理。
3. 清洁伤口
清洁伤口是换药的第一步。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水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
注意不要将碘伏或酒精直接涂抹在伤口上,以免刺激伤口。
4. 更换敷料
将旧的敷料小心地取下,注意不要将伤口再次撕裂。
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抗菌药水清洁伤口,用无菌纱布或敷料包裹伤口。
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伤口,以免感染。
5. 固定敷料
将新的敷料固定在伤口上,可以使用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
注
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伤口的通风和愈合。
6. 清理工作
换药完成后,要将使用过的器材和废弃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将使用过的器材放入医疗废物袋中,进行专门的处理。
7. 记录
在换药完成后,要及时记录换药的时间、药品和器材的使用情况,伤口的情况等信息。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观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换药技术操作流程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操作。
只有正确地进行换药,才能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预防感染。
希
望以上的笔记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湿热敷操纵规范之吉白夕凡创作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办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避免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纵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流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坚持湿润及温度.操纵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纵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传染.
治疗过程中不雅察局部皮肤反响,如出现惨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陈述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欠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避免烫伤.
3.药物组成可按照不合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按照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坚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湿敷法操作考核流程口述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病人取舒适体位,在热敷部位下面垫橡胶单及治疗巾,局部涂以凡士林,上面盖一层纱布。
3将敷布浸于热水中,用长钳拧敷布至不滴水为度,抖开敷布用手腕掌测试温度,如不烫手即可折好敷于患处。
上面可放置热水袋,并盖棉垫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持温度。
如病人感到烫,可揭开敷布一角以散热。
4及时更换敷布,每3~5分钟一次,热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
5热湿敷完毕,用纱布擦净患处,整理用物。
6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7洗手,记录热湿敷的部位、时间及热湿敷的效果和反应。
换药术操作流程换药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治疗伤口或疾病。
正确的换药操作可以有效地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将介绍换药术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换药技巧。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器具,清洁双手,并在操作区域做好消毒。
确保换药所需的药品和器具齐全,以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2. 清洁伤口。
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需要先清洁伤口。
用生理盐水或者医用碘伏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
在清洁伤口的过程中要注意轻柔,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3. 更换敷料。
当伤口周围的皮肤清洁干净后,就可以进行更换敷料的操作了。
首先要小心地取下原来的敷料,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然后用生理盐水或医用碘伏棉球再次清洁伤口,确保伤口表面干净。
接着将新的敷料轻轻地覆盖在伤口上,确保敷料覆盖整个伤口,并且贴合紧密,避免空气进入伤口。
4. 固定敷料。
更换完敷料后,需要将敷料固定好,避免在日常活动中脱落。
可以使用绷带或透气胶布将敷料固定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确保敷料不会松动。
固定敷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不要过紧或过松,避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5. 清理工作。
换药操作完成后,需要将使用过的药品和器具进行清理。
将用过的棉球、绷带等医疗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医疗废弃物桶内,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要及时清洁双手,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以上就是换药术的操作流程。
正确的换药操作可以帮助伤口更快地愈合,预防感染的发生。
在进行换药操作时,一定要细心、耐心,确保每个步骤都做到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换药技巧,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冷热湿敷技术基本操作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四、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五、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
6、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7、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湿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煎汤或汤剂浸透至纱布、纱布绷等材料,贴敷于患部,使中药药性逐渐渗入皮肤,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湿敷因其易于操作、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之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治疗前准备(1)确定湿敷部位: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中药湿敷的部位,一般常见的湿敷部位包括胸部、背部、腹部、关节部位等。
(2)准备中药煎汤: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煎煮成药液,保持药液的温度适宜,一般在50-60摄氏度之间。
(3)准备敷料: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佳、无刺激性的纱布、纱布绷等材料,将其剪成适当大小,以方便贴敷患部。
2. 湿敷操作步骤(1)清洁患部: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患部清洁干燥。
(2)浸渍敷料:将准备好的敷料浸渍于中药煎汤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3)挤干多余药液:将浸渍后的敷料稍微挤干多余的药液,以避免滴水造成患者不适。
(4)贴敷患部:将浸渍后的敷料均匀地贴敷于患部,用纱布绷或胶布固定,保持敷料贴合患部。
(5)观察疗效:在湿敷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湿敷的时间和温度。
(6)重复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重复进行中药湿敷操作,一般可持续30-60分钟。
3. 湿敷后处理(1)清洁患部:在中药湿敷结束后,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休息调理:让患者休息片刻,保持患部肌肤干燥,促进中药药性渗透。
(3)评估疗效: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舒适感,评估中药湿敷的疗效效果。
二、中药湿敷技术评分标准为了确保中药湿敷的安全、有效性,应对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进行评分标准,以评估中医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疗效效果。
1. 湿敷操作技术:包括湿敷前准备、湿敷操作步骤、湿敷后处理等技术环节的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药液浓度和温度控制:评估中药煎汤浓度的适宜性,以及中药药液的温度控制是否达标。
外科换药术操作流程
1、换药前准备
换药前应准备所需用具,包括棉球、无菌纱布、敷料、胶布、绷带、换药碗、弯盘、镊子、碘伏、生理盐水、无菌手套等。
让患者呈卧位或坐立位,体位以充分暴露创口为宜。
操作者应充分告知患者此次换药的目的,并确保无菌操作,全程戴好无菌手套。
2、除去敷料
首先操作者需用手取下创口最外层的绷带及敷料,撕去胶布时由外向里进行。
然后使用无菌镊子沿伤口长轴方向轻轻揭开内层敷料,若敷料与创面粘连,可使用生理盐水适当浸湿,待敷料与创面分离后再取下。
取下的敷料应集中放在弯盘内,不可随意丢弃。
3、创面周围皮肤消毒
首先在换药碗中用碘伏浸泡若干棉球,其次用镊子夹取浸泡碘伏后的棉球,若含碘伏较多,可适当挤压棉球,以碘伏不会自然滴下为宜。
然后自伤口由内向外对创口周围皮肤进行擦拭消毒,擦拭应朝一个方向进行,且应避免碘伏流向创面。
一般消毒2~3次即可,后一次的消毒范围应比前一次小。
4、创面消毒
待周围皮肤消毒完毕后,操作者取新的碘伏棉球,自内向外轻轻擦去创面的分泌物,用力不宜过大,以免对创口造成刺激。
对于存在线头、腐肉等异物的创面,应使用镊子去除,然后,用碘伏棉球消毒创口
1~2次,取干棉球擦去残留的碘伏即可。
最后,选择合适的敷料对创面进行覆盖。
5、包扎固定
在敷料上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带将其周围固定,若创口较大或处于易活动的部位,应用绷带进行固定包扎。
6、换药后处理
换药结束后应将换下的敷料倒入污物桶内,换药过程中使用过的器械应放入清洁池中洗净,消毒后备用。
操作者除去无菌手套后应对手部进行清洁消毒,避免造成感染。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一、概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四、注意事项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五、禁忌证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六、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药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素质要求评 估 物品准备患者准备 定 位湿 敷 观 察评估患者发病部位、症状、相关因素、既往史及心理状态等核对姓名,诊断,部位方法,做好解释,关闭门窗,屏风遮挡,取将药液温度适宜后倒入容器,敷布在药液中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再次核对,确定湿敷部位,并根据不同疾病准治疗盘、药液、无菌纱布、镊子、橡胶单等 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换药正确操作方法
正确的换药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所需的换药材料:包括干净的手套、纱布、医用酒精、护理用品(如消毒棉球、敷料、绷带等)。
2. 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双手干净。
3. 轻轻用医用酒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以杀灭细菌并减少感染风险。
4. 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擦干周围的水分。
如果伤口有较多血液或污垢,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5. 将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轻贴在伤口上,直接覆盖伤口并吸收血液或分泌物。
6. 用敷料或绷带固定纱布或棉球,确保伤口周围不松动。
7. 清理工作台和其他使用的工具,确保卫生和安全。
换药后,应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示继续注意伤口的恢复和护理。
根据伤口的程度和个人情况,可能需要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更换敷料或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
在
任何更换敷料之前,务必遵循医生或护士给出的具体指导。
湿敷法操作流程一、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操作流程及说明核对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评估及心理状况等告知遵医嘱配制药物(温度为50- 60 度)、容器、敷布、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水温计、凡士物品准备林、棉枝、防水膜等患者准备1、局部涂凡士林以纱块覆盖。
2、拧干敷垫,试温。
敷药3、铺敷垫于患处,询问患者的感受。
4、以防水膜及棉垫覆盖热敷垫5、治疗时间为15- 20 分钟 /分。
观察擦于局部药液及凡士林,协助衣着,舒适体位,整整理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医嘱、患者注意药物的温度、防止烫伤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关门窗,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保暖1、凡士林涂抹面积应大于治疗面。
2、以前臂试温,感觉不烫手或以患者的耐受为宜。
3、患者感觉过热,掀起敷垫一角散热。
4、若病情允许,可在棉垫上置热水袋。
5、湿敷部位有伤口,治疗后予伤口换药。
观察局部情况及敷布的湿度,并频频淋药液于敷布上。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湿敷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三、操作流程及说明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换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治疗盘、75% 酒精或碘伏、生理盐水、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棉球、油纱、治疗巾、遵医嘱配制中药液及各种外用药、胶布、绷带等1、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纱布,用镊子取下内层敷布及引流条2、用碘伏棉球消毒周围皮肤、更换镊子用生理盐水棉球消毒伤口,若因血液、分泌物浸渍后干结粘着敷料,可酌情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再用碘伏或酒精棉球消毒周围皮肤。
3、有窦道的伤口可用药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疮口深者可用探针试探。
根据情况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松紧适宜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换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记录核对医嘱、患者评估告知局部可能出现敷布过敏,去除敷布后可能出现疼痛、出血物品准备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患者准备关门窗,合理体位,暴露换药部位、保暖清洗伤口上药依疮口性质、情况分析以正确选择各种掺药,或放置药捻,再盖上油纱布包扎协助患者衣着,舒适卧整理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记录【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湿敷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二、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
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
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
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七、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